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科学人物 > 诺贝尔奖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奥利弗·史密斯来沪演讲

时间:2012-10-16 12:03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未知 点击: 149次

    昨天下午,全球生物制药公司阿斯利康与诺贝尔媒体有限公司携手,邀请2007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奥利弗·史密斯来沪演讲。近1小时的演讲,史密斯将自己保留近半个世纪的科学笔记一一呈现:从井井有条的方程式,到优美匀称的路径图,工整的笔记令人叹为观止,“尽管现在电脑很方便,但我仍觉得笔记是非常重要的部分。笔记上的细节,总会提示我转瞬即逝的灵感。”

    史密斯教授从事科研60载,以谦逊、幽默、极富激情的科研教学方式闻名。近20年来,史密斯教授着重研究遗传因子对普通多因性疾病发病率的影响,并于2007年以“引入特定基因修改的小鼠胚胎干细胞使用”,荣获诺贝尔奖。老先生说:“在科学旅途上,我的每个突破性时刻,都与科学笔记密不可分。”

    演示屏上,两组排列各异的数字表达呈现出来。这是1962年史密斯在研究人类血清蛋白氨基酸时所做的科学笔记。“我研究了许多人的血清蛋白,发现氨基酸组成都一样。我一个不拉地记了下来,直至B.W.这个人的出现,她的氨基酸组竟然与别人不同!”找寻了半天原因,史密斯恍然大悟,“啊!原来B.W.是个女性,而我之前的所有样本都来自于男性。”接下来的一张科学笔记上,史密斯将自己的想法“本色”呈现:一类相同的氨基酸组成称为“M型”(男性组),余者称为“F型”(女性组)。当然,随后的研究发现,氨基酸的组成各异,与性别压根没有关系,它与遗传疾病却密切相连。这一研究渐渐深入,最终促成发现了蛋白质的多态性。史密斯教授诙谐地说,“看看当初的笔记,虽然许多是差错和误区,但我很自豪。我的下一个想法否定了我之前的想法,走了‘弯路’最终还是找到了答案。”

    1982年,史密斯教授着手研究人类细胞的基因突变,定下方向后,他用了整整6个月在笔记本上画靶向构体。这些科学笔记或是密密麻麻的数字,或是形状各异的图案。1983年7月23日,恰逢58岁生日当天,他展开了首次实验,结果失败,接下来的数次实验都无果而终。学生在与史密斯反复翻阅文献、查看过往笔记时,碰撞出了火花,“是不是我们选定的细胞有问题?这些细胞会不会已出现抗药性?”为让实验不受任何“外力”所干扰,史密斯用废弃物品自创电穿孔仪。艰难探索了3年零1个月后,史密斯团队实现了将外源基因插入到细胞DNA的特异位置,这一卓越成果随后在《自然》杂志上刊登,并为日后荣获诺奖奠定基础。史密斯教授坦诚地告诉青年人,“电脑总会记录下你以为有用的东西,但许多真正有用的东西转瞬即逝,来不及记下。比如,有的实验短短30秒钟,却已发生了沉淀、沉淀物溶解等一系列过程,你必须将每一步骤每个变化都原原本本记录下来,才可能为找寻答案提供所有线索。”

    演示屏上,科学笔记已翻到2012年10月的一个周日,耄耋之年的史密斯教授仍孜孜不倦记录着自己的研究,探索着毕生钟爱的遗传疾病发病机制。“我的科学笔记里,下一页又会是什么?”演讲尾声,史密斯教授自问自答,“其实连我自己也不知道。但我相信,只要保持对科学的极大兴趣,总能找出问题的答案。”

    据悉,去年“阿斯利康-诺贝尔医学项目”曾在上海、北京成功举办诺贝尔奖获得者演讲活动,今年该项目还将走进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进行演讲,让更多中国医学研究者、大学生及普通人对科研精神及生理医学最新成果有所认知。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