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11月30日,第十四届中国专利奖颁奖大会在京举行,20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和5件外观设计专利从上百万件中国有效专利中脱颖而出,分别获得了中国专利金奖和中国外观设计金奖。
作为引领创新和促进产业升级、推进我国知识产权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平台,本届中国专利奖可谓是群芳吐艳,亮点纷呈。25个项目,自实施日起至2011年底,新增销售额1655亿元,新增利润346亿元。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本报特别策划了第十四届中国金奖项目展示专题报道,对中国专利金奖和外观设计金奖进行集中展示,以飨读者。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发明人陈洪章、李佐虎针对固态发酵中存在的以切向剪切力为动力源的化工过程对活细胞不适应性和不动点恒定控制不适宜活细胞代谢周期规律等问题,逐步明确了以法向作用力为动力源的强化生物反应及细胞内外传递过程新思路,开创性地提出“外界周期刺激强化生物反应及细胞内外传递过程”的生物反应器设计新原理,重新构思固态发酵反应器的结构,从而诞生了本发明技术的“气相双动态固态发酵技术及其装置”(专利号:ZL02100176.6)。
依托该专利所提出的气相双动态固态发酵及其配套技术,成功实现纤维素酶、生物农药等大规模固态生产,与传统固态发酵相比,产率平均可提高2倍;能耗平均可降低87.5%。该专利发明人作为工程技术总负责人,设计、指导安装了真菌杀虫剂生产线、纤维素酶固态发酵生产线,并一次性试产成功,其中2005年在江西天人生态集团建成了年产1000吨高孢粉的微生物农药固态发酵生产线,2006年以来总产值达到了12亿元,利税近5亿元。
2006年,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与山东泽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建成3000吨/年秸秆酶解发酵燃料乙醇示范项目,该项目将气相双动态固态发酵成功应用于纤维素酶的规模化生产,不仅将纤维素酶的发酵效率提高了近两倍,而且成本只有液体发酵法的1/3,显著降低了纤维素酶的使用成本,使秸秆乙醇的综合成本达到与粮食乙醇相近。在国内外引起重大反响,提升了我国在生物质领域的学术地位和工程水平,引领了生物质新型产业的发展。该技术得到了国家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点评
该专利促进了发酵基质深层空气的有效置换,强制对流代替分子扩散,从而强化供O2与排出CO2、热量、弱化了料层的温度梯度;空气脉冲快速泻压均匀松动作用,使微生物可以有效地利用更多的生长空间;外界周期因素对生物反应产生周期刺激,加速代谢生长。 (责任编辑:泉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