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曾小峰教授日前表示,目前我国风湿医生仅4000余人,特别是基层医院的医生对风湿性疾病的认知与诊疗参差不齐,从而严重降低了医疗质量。因此,构建不同级别医院之间的有效协作及培训渠道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提升我国风湿疾病的学术研究和诊疗水平、提高风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由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发起和组织、辉瑞中国支持的面向全国风湿医师和风湿病患者的大型学术研究交流和疾病教育项目——“生物制剂在风湿疾病中的合理化应用项目”日前在京启动。
该项目旨在建立全球最大、分类最全的风湿疾病全程诊疗数据库;建成面向中国全体风湿科医生的在线协作体系;创建面向风湿病患者的立体式疾病教育和人文关怀体系。
风湿性疾病伴随人类已有几千年历史。其中侵犯关节的风湿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由于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被称为“不死的癌症”。风湿免疫学作为我国内科学中最年轻的一门临床学科,存在风湿免疫学专业人员数量与水平不足、以及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与缺乏协作平台与临床研究数据等问题。
“目前欧美国家已经建立了临床患者登记的数据库。国内目前缺少大样本临床研究数据,因此很难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诊疗规范,这成为制约我国风湿学术领域发展的关键问题。”曾小峰教授指出,“临床研究能力薄弱、缺少完备的风湿疾病的病人数据库以及覆盖全国主要学术中心的科研网络是我国长期缺失以中国本土循证数据为基础的诊疗指南的原因。” (责任编辑:泉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