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神经科学 > 研究进展

施一公的“中国梦”

时间:2013-05-28 16:33来源:生物谷   作者:未知 点击: 162次

5月26日CCTV《新闻联播》报道了近来备受关注的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称施一公是一个有梦想的人,为了梦想,他用十几年时间,从求学之余在餐馆打工的留学生,变成世界著名大学的终身教授,为了更大的梦想,他又在一夜之间决定放弃18年海外奋斗换来的优越条件,回国从头创业。

自2013年4月施一公入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和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之后,施一公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学术影响力逐渐被挖掘出来,5月20日,中科院官方网站发布公告《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关于公布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的公告》施一公赫然在列,5月21日,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 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Organization)公布的新当选成员名单,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入选EMBO外籍成员。与此同时施一公海外求学及回国做科研的故事被媒体曝光。

如下为央视网对施一公海外求学以及回国潜心科研的报道:

1985年,施一公被保送进入清华大学生物系。1989年,提前一年毕业,去美国留学。在读博士后期间,施一公确定了“癌症发生和细胞凋亡”这个研究方向。因为在这一领域的贡献,2003年,年仅36岁的施一公获得全球生物学界享有盛名的“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并成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十多年前出国时做的求学梦,已经完全变成了现实。但这时的施一公总还是觉得心里缺点什么。一个更大的梦想、更大的挑战,就要走到他的面前。仅仅一夜间,就决定放弃令人羡慕的优厚条件全职回国,没提任何条件就要从头开始建立实验室,施一公的选择立刻遭到很多人的劝阻。

短短5年,施一公又先后把70多名世界范围的优秀人才引回清华大学全职工作。他本人也在2010年把自己的国籍从美国改回了中国。这5年,施一公又在《自然》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了12篇论文。高水平成果产出的频率,比他在国外时还要高。2010年,一支世界一流学者组成的国际评估组来到清华,评估的结果是:清华大学生命学科发展态势很好,其中结构生物学学科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