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工作服,戴上手套,打开电泳仪,耐心记录着颗粒物在分离后的排序,浙江省宁波市环境监测中心的博士胡建林就这样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关于环境空气中PM2.5生物污染特性及生物毒性评价研究。
在PM2.5成为热门话题的今天,许多有关PM2.5研究纷纷开展。记者获悉,浙江省首个关于环境空气中PM2.5生物污染特性及生物毒性评价研究课题已完成立项,目前正由宁波市环境监测中心负责研究。
众所周知,PM2.5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
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日益加剧的大气污染与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上升有关,其中PM2.5和PM10是主要诱导因子,尤其PM2.5与呼吸道疾病的相关性较PM10更密切。
作为课题负责人,宁波市环境监测中心化学分析室副主任潘双叶表示“从这个方面来说,对PM2.5生物污染特性及生物毒性研究的开展是非常必要的。”
大气中的细颗粒物因粒径小,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极易随呼吸系统进入肺泡甚至血液,PM2.5上附着的致病性微生物、硫酸盐离子、铵盐离子、硝酸盐离子、钾离子、过度金属元素以及有机污染物等大大增加了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
作为华东地区重要化工基地的宁波,由于产业结构定位带来的环境隐患逐年增加,削减、控制和消除PM2.5逐渐成为宁波市环保工作等重点和难点。
目前,宁波市已开展PM2.5数据常规监测,但PM2.5中生物相、有机相和无机相的污染特性以及毒性评价研究仍然处于空白阶段,因此亟需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工作,为PM2.5的区域性控制提供科学合理的技术支撑。
据了解,环境空气中PM2.5生物污染特性及生物毒性评价研究课题以生物监测为切入点,运用生物学手段对目前民生关注的空气污染问题开展污染特性及毒性分析研究。研究将结合宁波市的实际情况,选取典型区域采集的PM2.5样品,分析PM2.5的来源及其生物毒性差异;根据昼夜性、季节性等要素特征,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进而探讨不同区域PM2.5生物毒性的变化趋势,对其潜在威胁进行分析。
据胡建林介绍,PM2.5生物污染特性及生物毒性研究听起来很抽象,但是通过这个研究可以从生物学角度给相关部门提供控制PM2.5的建议。“我们通过这个实验,相当于搭建一个平台,给政府部门提供一些建议。比方说交通干道上,你要对汽车尾气、对成品油哪些方面进行控制。”
据悉,该课题研究是继2012年宁波市作为浙江省唯一的水生生物监测试点单位之后的新亮点,为全国环境监测部门开展生物监测能力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责任编辑:泉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