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神经科学 > 基因组

2014年我国临床基因测序行业成新宠

时间:2014-05-23 13:26来源:中研网   作者:未知 点击: 163次

导读:基因测序经过几年的行业演化,2014年已经进入形成中国行业大格局的时间点。一直觊觎中国庞大市场的上游测序硬件厂商,也充分意识到这一难得的机遇,测序仪厂商龙虎斗,摩拳擦掌布局中国市场。

基因测序成新宠

“过去三十年,摩根大通公司的医疗行业峰会都是传统药企唱绝对主角,生物科技类公司只是来看看能帮上什么忙。”据东方证券研究报告透露,而2014年1月16日的这次会议似乎有些不同。投资大佬们纷纷转向数据分析、数字医疗等与新一代基因测序(NGS)技术相关的公司。

东方证券认为,NGS最先的受益者是药企,特别是癌症药物的药企。以前都用病变的部位来定义癌症,比如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应该从导致病变的基因路径和突变入手,病变的身体部位只是“副产品”。很多一线治疗药物不仅无效,甚至会产生副作用。随着NGS的发展,今后药企的研发项目效率会大大提高,病人支付的药费也会降低。

在美国,2000年曾与当时与人类基因组计划代表同时入选时代杂志封面人物鼻祖级人物CraigVenter,在2014年3月重出江湖创办HumanLongevityInc。公司第一轮筹得7000万美元,投资方包括全球最大基因测试设备提供商Illumina。“借助Illumina最先进的技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全球最大的人类基因测序中心”。而Illumina需要大量的研究来推动基因测试的市场需求。

东方证券认为,随着NGS的代表Illumina将测试价格门槛降低,基因测序的市场扩张速度将大幅提高。

测序仪厂商龙虎斗

华大基因最早展示了它整合产业链的野心,通过收购美国CompleteGenomics(CG)公司,获得了美国人的测序仪,但由于种种原因,到目前为止这一机器难以小型桌面化,意味着机器不能往外销售。但这不妨碍华大利用此机器向药监局申请机器和无创产前试剂以及分析软件的批文。由于收购CG后与Illumina关系不佳,CG也不能外销,再考虑多种商业原因,华大和LifeTechnologies(Life)公司合作,帮助后者的Proton测序仪进行国产化的运作,以国内民企机器身份提交医疗器械申请。这也一定程度反应了华大对自己的CG机器缺乏信心。另一方面,达安也与Life公司走在了一起,成立合资公司,同样走Proton国产化申请的道路。

因此,对Life公司而言,虽然它的测序仪在技术竞争力不如Illumina的机器,但在中国市场运作上却迈出了聪明一步。因地制宜,此种策略可以大大缩短机器和试剂等的cFDA注册时间,并且可借助华大和达安的现成的无创产前技术力量和试剂生产经验快速拿到这一产品的相关批文。一旦拿到合法身份,Life将凭借着时间优势通过合法的方式大量销售机器和试剂,快速占领医院渠道,从而领先Illumina。

如果Illumina未能充分意识到这一策略的重要性,按照美国式思维,那么其很可能丧失中国市场的领先优势。最终Illumina放下傲娇的身段,开始了与贝瑞的合作。通过未公开的协议,估计会走与Life一样的路线申请机器和无创产前检测的批文。时间有多快,只能拭目以待了。

尽管如此,由于Life同时联合华大与达安进行申报和布局,属于双拳出击,明显要比Illumina的单腿走路要有优势。

可见,下游应用公司掌握数据和渠道,再加上时间因素,对测序仪厂商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和战略价值。到目前为止,华大、贝瑞和达安的策略都比较明显了,都牵手了上游测序厂商。安诺至今为看到公开的相关行动,如果其与任一家测序仪厂商合作,那么对另一家都不是一件好事。不管如何,Life和Illumina两个全球最大的测序仪生产厂家将极有可能成功借助国内应用公司的力量,通过无创产前检测这一先锋业务奠定在中国的临床测序市场的老大地位,由于测序仪是开放平台,可以开展几乎全方位的各种临床测序应用,在医院采购后,就很难短期内被替换掉了。因此,国产测序仪厂商的劣势就很明显了,错失时机无异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A股基因测序概念股画饼 基因测序发展空间带给投资者无限遐想,在这种市场情绪渲染下A股概念股成为资金追捧的对象。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基因测序在当前更多只是一个主题性投资机会。

在消息面上,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紫鑫药业公告已与中科院合作研发出新一代基因测序仪样机,并将由紫鑫药业对其实现产业化。受此消息刺激,紫鑫药业公告当日股价急剧攀升,最高涨幅8.71%。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内高通量基因测序仪及试剂完全依赖进口,该领域被以美国Illumina公司为首的外资企业包揽。这也意味着,若紫鑫药业的产品能够成功上市,将打破外资品牌在国内基因测序仪市场的垄断格局。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紫鑫药业从研制出样机到实现产业化,并最终为公司贡献收益,还有很长的一条路要走。一位基因测序行业人士指出,“研制成功并不意味着能够实现商业化,从样机出炉到产业化需要人力、物力的大规模投入。”而一位中科院研究员也坦言,基因测序仪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包含各方面的人才,如机械、电子、生物、化学等,只有一家公司搞这个东西的话,难度比较大。

千山药机也通过收购宏灏基因高调进军基因测序行业,后者主营基因芯片、冠心病基因检测芯片和神经系统疾病基因检测。大智慧大数据终端显示,千山药机收购宏灏基因以来股价涨幅已超60%。

不过,在专业人士看来,宏灏基因的基因检测芯片从技术上和市场当前运用广泛的二代高通量测序相去甚远。“我们现在临床用的都是高通量测序,”国内基因测序龙头企业之一,贝瑞和康公司内部人士,基因检测芯片只能检测特定基因的部分片段,虽然技术在几年前就已成熟,但由于检测范围窄,实际运用中推广效果不佳。

此外,旗下拥有基因测序平台的达安基因近期也备受市场关注,已先后接受多批机构投资者联合调研。公开资料显示,达安基因参股公司广州立菲达安诊断产品技术有限公司和广州爱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都有涉及基因测序业务。达安基因曾公开表态,公司基因测序平台目前主要用于科研,未来将往临床方向发展。

事实上,国内已有多家自建平台为科研或临床提供测序以及数据分析服务的基因测序公司,但真正形成规模的仅华大基因和贝瑞和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两家,华大基因正在筹备赴港上市。

基因测序监管模式有待改进

据了解,基因或称DNA测序技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主要目的就是要把人体内核糖核酸中的序列解读出来,让人类能够清楚地掌握自己基因组DNA每一个基因的位置和顺序。去年,“朱莉效应”让乳腺癌、基因检测等专业医疗术语普及全球,并迅速搅动了国内相关基因检测市场。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指出,在美国,有将近15%的人群都知道“基因检测”这项服务的存在。美国每年进行此类检测的就有400万至500万人,通过基因检测和预防性手术,而在中国仍处于初级阶段。

“基因检测在中国市场的需求还没有被充分挖掘。目前,客户主要来自医院,自己上门检测的基本没有。”有基因检测机构人士如是说。据初步估计,中国基因检测的市场规模有上万亿元人民币。而此前的叫停事件,让整个行业备受打击。

随着卫计委对基因检测应用的放开,相关企业“松了一口气”。不过由于此次试点临床申报要求“已开展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还不接纳新申报开展业务的医疗机构,显示出卫计委对此仍十分谨慎。

业内人士指出,我国基因测序技术面临着临床应用的监管制约。例如,一些企业的临床和医院使用的诊断仪器和药剂,由于没有被纳入政府采购计划,不能进入医院和药店,产业化步伐停滞不前。据了解,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南岭村社区综合党委书记张育彪今年两会提出了《关于强化支持基因测序技术及其应用的建议》的议案。

“基因测序技术作为未来科学的制高点,应将其提升到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来统筹考虑。”张育彪建议,加快制定基因测序技术及其应用标准和规范,可以为激发生物技术创新和需求营造有利的市场环境。同时,允许有条件的省市在指定医疗机构进行基因测序技术临床应用的试点,为国家对基因测序技术的临床应用管理提供经验。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