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生物产业

韭黄产业鼓起农民的“钱袋子”

时间:2014-05-30 11:29来源:红河日报   作者:未知 点击: 138次

韭菜,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蔬菜,它以物美价廉的姿态博得了大众的喜爱。然而,韭菜一旦长成韭黄,身价则成倍增长,被称之为“菜中珍品”。

那么,原本是绿色的韭菜,怎么会变成了嫩黄色的韭黄呢?日前,记者走进弥勒市新哨镇里方村委会小窝旧村民小组,不仅解开了韭菜变韭黄之谜,也目睹了韭黄产业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在小窝旧村的韭黄种植基地,放眼望去,成片相连的韭菜地颇为壮观,有的韭菜已长出了苔,有的田地被一张张黑色的遮阴网盖得严严实实,虽然中午的天气很热,但采摘韭菜苔、管理韭黄的村民却忙得不亦乐乎。

“瞧,露天种植的是韭菜,而韭黄则‘躲’在遮阴网里面,村民把韭菜栽好后,搭起拱棚盖上遮阴网,不让韭菜吸收阳光,一个月后,在隔绝光的条件下,长出来的不是绿色的韭菜而变成了韭黄。”随同记者采访的小窝旧村民小组长保文明说,韭菜容易管理,露天种植可产韭菜苔,盖上遮阴网可产韭黄,两种蔬菜的经济效益都比较可观,目前,韭黄和韭菜苔的市场价格都不错,每公斤分别可卖到5元左右。

小窝旧村是弥勒市韭黄产业的发源地,但采用“遮阳蔽荫法”种植韭黄不是小窝旧村人的发明,村民的韭黄种植技术是从外地引进来的。

2006年底,新哨镇政府组织部分村组干部、群众到昆明小板桥参观学习蔬菜生产技术,之后引进韭黄种苗试种1亩,第二年单季亩产值5303元。虽然种植规模小,但种韭黄能赚钱的消息却不胫而走,成了当地干部群众增收致富产业的热门话题。

新哨镇党委、政府依托区位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因势利导,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按照“市场、规模、品牌、效益”的原则,发挥河西片区成立的联合党总支蔬菜种植协会作用,以小窝旧村为韭黄种植示范点,以点带面发展韭黄种植产业,形成“示范一户、辐射一片、带动一片”的发展格局。

为提升韭黄市场知名度,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新哨镇建立健全质量体系,制定无公害韭黄生产技术标准,按照现代农业管理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标准、技术规程,充分发挥科技部门及协会的作用,顺利通过了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并编制了《新哨镇韭黄种植技术》《新哨镇无公害韭黄种植规程》,开展科技培训,提高项目区种植农户韭黄栽培配套技术。

同时,实施营销联动战略,积极推行“基地+协会+农户”的种植模式,充分发挥特色农业种植协会联合党总支的协调服务指导作用,为专业协会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土地、技术等方面的问题,逐步改变传统的自产自销的生产经营方式,严把韭黄种植质量关,在蔬菜销路问题上下功夫。向农户提供技术和营销方面的服务,并千方百计帮助农户联系客商跑销路。

一系列措施,推动了韭黄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新哨镇以里方为主的路体、火木龙、朗才等河西片区4个村委会已发展韭黄种植户3800多户,种植面积从当初的1亩发展到目前的1万多亩,形成年产值 2.3亿元的特色蔬菜产业,使广大农户实现了跨越式增收。

谈起种植韭黄致富的事,小窝旧村村民的心里总是乐滋滋的。村民白永坤一年种了5亩韭黄,亩产值近两万元。他家盖起了楼房,还买了小汽车。他算了一笔经济账,过去1亩田每年可种植一茬水稻和小麦,但两种作物的收入加起来最多不超过3000元,而种植韭黄每年1亩的收入有1万多元。

村民袁红德等4人尝到甜头后,除了在自家地里种植韭黄外,还合伙到其他村子租了30多亩地种植韭黄,每年毛收入40多万元,种植韭黄致富后,家家盖起了新房,卖了小轿车,有的还在城里买了楼房。

保文明告诉记者,小窝旧村有125户455人,有25户人家把土地出租给别人种,自家在外经商;其他100家人在家种田,单靠种植韭黄就发了家,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达1.4万元,而韭黄收入占90%以上。

如今,小窝旧的村民脸上笑容多了,腰包鼓了,开始享受生活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村里盖新房的人家多了,村子也变得越来越漂亮了,去年,已有34户农户盖起了“洋房”,小窝旧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