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第二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2)

时间:2006-06-19 20:31来源:大众医药网 作者:admin 点击: 194次

  还应当指出近年对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人的研究表明,病理组织学检查证明只有一部分病人的肾小管有真正的坏死,而不少病人的肾小管只有轻微的病变,甚至看不到病变。然而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时,则可见无明显坏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细胞器有损害,而且细胞生物化学方面的变化更为明显和广泛,因而有人认为,在这样的病人,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致病因素可能是肾内小血管的收缩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重要功能的损害。

  三、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病过程中各期的机能代谢变化

  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型的发病过程一般可分为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三个阶段。

  (一)少尿期

  此期尿量显著减少,并有体内代谢产物的蓄积,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它是病程中最危险的阶段。

  1.少尿或无尿及尿成分的变化如前所述,急性肾功能衰竭出现少尿或无尿的机制与GFR减少,原尿由坏死的肾小管漏回间质以及肾小管阻塞等因素有关。当原尿通过受损的肾小管时,由于肾小管上皮重吸收水和钠的功能障碍,故尿比重低,尿渗透压低于350mOsm/L,尿钠含量高于40mmol(40mEq)/L,常达80~100mmol(80~100mEq/L)。由于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和肾小管上皮坏死脱落,尿中含有蛋白,红、白细胞和各种管型。这些改变与功能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时的尿液变化有明显差别,见表14-1。

表14-1 功能性急性肾功能衰竭与急性肾小管坏死少尿期尿液变化的比较

功能性肾功能衰竭 急性肾小管坏死
尿比重 >1.020 <1.015
尿渗透压(mOsm/L) >700 <250
尿钠含量(mmol(mEq)/L) >40:1 >40
尿/血肌酐比值 >40:1 <10:1
尿蛋白含量 阴性至微量
尿沉渣镜检 基本正常 透明、颗粒、细胞管型,红细胞、白细胞和变性坏死上皮细胞

  2.水中毒由于肾脏排尿量严重减少,体内分解代谢加强以致内生水增多,以及输入葡萄糖溶液过多等原因,可引起体内水潴留。当水潴留超过钠潴留时,可引起稀释性低钠血症,水分可向细胞内转移而引起细胞水肿。严重患者可并发肺水肿、脑水肿和心功能不全。因此对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应严密观察和记录出入水量,严重控制补液速度和补液量。

  3.高钾血症这是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最危险的变化。引起高钾血症的原因是①尿量的显著减少,使尿钾排出减少,②组织损伤、细胞分解代谢增强、缺氧、酸中毒等因素均可促使钾从细胞内血细胞外转移,③摄入含钾食物或大量输入含高浓度钾的库血,等等。高钾血症可引起心脏兴奋性降低,诱发心律失常,甚至导致心跳骤停而危及病人生命。

  4.代谢性酸中毒主要是由于肾脏排酸保碱功能障碍所致,具有进行性、不易纠正的特点。酸中毒可抑制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并能促进高钾血症的发生。

  5.氮质血症由于体内蛋白质代谢产物不能由肾脏充分排出,而且蛋白质分解代谢往往增强,故血中尿素、肌酐等非蛋白含氮物质的含量可大幅度的增高,称为氮质血症(azotemia)。一般在少尿期开始后几天,就有血中非蛋白氮的明显增多。感染、中毒、组织严重创伤等都会使血中非蛋白氮水平进一步升高,有关尿素等非蛋白含氮物质对机体的影响可参阅本章第四节。

  少尿期可持续几天到几周,平均为7~12天。少尿期持续愈久,预后愈差。患者如能安全度过少尿期,而且体内已有肾小管上皮细胞再生时,即可进入多尿期。

  (二)多尿期

  当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尿量逐渐增多至每日1,200ml以上时,即进入多尿期,说明病情趋向好转。此期尿量可达每日3,000ml以上。产生多尿的机制为:①肾小球滤过功能逐渐恢复正常;②间质水肿消退,肾小管内的管型被冲走,阻塞解除;③肾小管上皮虽已开始再生修复,但其功能尚不完善,故重吸收钠、水的功能仍然低下,原尿不能被充分浓缩;④少尿期中潴留在血中的尿素等代谢产物开始经肾小球大量滤出,从而增高原尿的渗透压,引起渗透性利尿。

  多尿期中患者尿量虽已增多,但在早期由于GFR仍较正常为低,溶质排出仍然不足,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功能也不完善,因此氮质血症、高钾血症和酸中毒等并不能很快改善,只有经过一定时间后,血钾和非蛋白氮才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肾脏排酸保硷的功能才恢复正常。多尿期间,患者每天可排出大量水和电解质,若不及时补充,则可发生脱水、低钾血症和低钠血症。对此,应给予充分的注意。

  多尿期历时约1~2周后病程进入恢复期。

  (三)恢复期

  此期患者尿量和血中非蛋白氮含量都基本恢复正常。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及其所引起的症状也完全消失。但是,肾小管功能需要经过数月才能完全恢复正常;因而在恢复期的早期,尿的浓缩和尿素等物质的消除等功能仍可以不完全正常。少数病例(多见于缺血性损害病例)由于肾小管上皮和基底膜的破坏严重和修复不全,可出现肾组织纤维化而转变为慢性肾功能不全。

  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内病变可能较轻。虽然也有GFR减少和肾小管的损害,便以肾小管浓缩功能的障碍较为明显,因此虽有血浆非蛋白氮的增高,但尿量并不减少,尿比重(<1.020)尿钠含量也较低,预后较好。由于非少尿型的尿量排出较多,故一般很少出现高钾血症。

  四、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防治原则

  (一)由于许多药物及毒性物质能损害肾小管,因此应合理用药,以避免毒性物质对肾脏的损害作用。

  (二)积极抢救危重病人,预防休克的发生,如已发生休克伴有功能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时,应及时采用抗休克措施,迅速恢复有效循环血量,使肾血流量和GFR恢复正常,以利肾功能的恢复。如通过尿液分析,发现患者已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所致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时,应按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原则进行处理。

  (三)由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因此常采用下述综合治疗措施。

  1.适当输入液体,以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在少尿期应严重控制液体输入量,以防水中毒的发生。在多尿期,除注意补液外,还应注意补钠、补钾、以防脱水、低钠血症和低钾血症的发生。

  2.处理高钾血症。高钾血症是少尿期威胁生命的变化,应进行紧急处理,治疗原则是:

  ①促进细胞外钾进入细胞内,如静脉内滴注葡萄糖和胰岛素,使细胞内糖原合成增多,从而促使细胞外液中的钾进入细胞内;②静脉内注入葡萄糖酸钙,对抗高钾血症对心脏的毒性作用;③应用钠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如聚苯乙烯磺酸钠口服或灌肠,使钠和钾在肠内进行交换,钾即可随树脂排出体外;④严重高钾血症时,应用透析疗法(详后文)。

  3.控制酸中毒。

  4.控制氮质血症。如①滴注葡萄糖以减轻蛋白质的分解代谢;②静脉内缓慢滴注必需氨基酸,以促进蛋白质的合成,降低尿素氮上升的速度,并加速肾小管上皮的再生;③采用透析疗法以排除非蛋白氮等(详后文)。

  5.积极抗感染。此时应选用合适的药物和剂量,以免加重肾中毒。

  6.透析疗法包括血液透析(人工肾)和腹膜透析。其原理是通过透析作用,使半透膜两侧溶液中的小分子物质如尿素、葡萄糖、电解质、H+等进行交换,以矫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和降低尿素氮。透析效应取决于半透膜的孔径大小,以及膜两侧溶质的浓度差。腹膜透析是利用腹膜作为半透膜,人工肾则利用一种赛璐玢(cellophane)或铜玢(cupraphane)的透明薄膜作为半透膜。透析液的配置很重要。为了降低血浆中K+、H+和非蛋白氮等物质的浓度,透析液中的钾浓度应比正常血钾浓度为低(如2mmol(2mEq)/L),而且不应含有非蛋白氮类物质,人工肾的透析效果最好,但设备及条件要求较高,不易推广。因此临床上常将透析液注入腹腔内,利用腹膜进行透析。留置1~2小时再将透析液放出。透析疗法已广泛应用于急性、慢性肾功能衰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也不应因此而忽视其他治疗措施。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8)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