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第二章 上皮组织- -一、被覆上皮

时间:2006-06-19 22:25来源:大众医药网 作者:admin 点击: 888次

第二章 上皮组织

  上皮组织(epithelial tissue)由密集的细胞组成,细胞形状较规则,细胞间质很少,大部分上皮覆盖于身体表面和衬贴在有腔器官的腔面,称被覆上皮。有些上皮构成腺,称腺上皮。上皮组织的细胞呈现明显的极性(polarity),即细胞的两端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明显的差别。上皮细胞的一面朝向身体表面或有腔器官的腔面,称游离面;与游离面相对的另一面朝向深部的结缔组织,称基底面。上皮细胞基底面附着于基膜,基膜是一薄膜,上皮细胞借此膜与结缔组织相连。上皮组织中没有血管,细胞所需的营养依靠结缔组织内的血管透过基膜供给。位于身体不同部位和不同器官的上皮,面临不同的环境,功能也不相同,细胞顶部常具有不同的结构,以适应各自的功能需要。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吸收、分泌和排泄等功能,位于身体不同部位和器官的上皮常以某种功能为主。如身体表面上皮的功能主要为保护作用,而消化管腔面的上皮除有保护作用外,还有吸收和分泌功能。腺上皮的功能主要是分泌。有的器官的一些上皮细胞特化为有收缩能力的细胞,称肌上皮细胞(myoepithelial cell)。有些部位的一些上皮细胞能感受某种物理或化学性的刺激,则称感觉上皮细胞(sensory epithelial cell)。

  一、 被覆上皮

  (一)被覆上皮的类型和结构

  被覆上皮(covering epithelium)是按照上皮细胞层数和细胞形状进行分类的。单层上皮(simple epithelium)由一层细胞组成,所有细胞的基底端都附着于基膜,游离端可伸到上皮表面。复层上皮(stratified epithelium)由多层细胞组成,最深层的细胞附着于基膜上。上皮又根据细胞的形状(单层上皮)或浅层细胞的形状(复层上皮)进一步分类。将细胞的层数和细胞形状两个因素结合在一起。可将被覆上皮分为多种(表2-1)。部分腺上皮也可按上述标准分类。

表2-1 被覆上皮的类型和主要分布

  

  1.单层扁平上皮 单层扁平(鳞状)上皮(simple squamous epithelium)很薄,只由一层扁平细胞组成(图2-1。)由表面看,细胞呈不规则形或多边形,核椭圆形,位于细胞中央,细胞边缘呈锯齿状或波浪状,互相嵌合。由上皮的垂直切面看,细胞核呈扁形,胞质很薄,只有含核的部分略厚。

图2-1 单层扁平上皮模式图

  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endothelium)。内皮细胞很薄,大多呈梭形,游离面光滑,有利于血液和淋巴液流动及物质透过。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mesothelium),细胞游离面湿润光滑,便于内脏运动。

  2.单层立方上皮 单层立方上皮(simple cuboidal epithelium)由一层立方形细胞组成(图2-2)。从上皮表面看,每个细胞呈六角形或多角形;由上皮的垂直切面看,细胞呈立方形。细胞核圆形、位于细胞中央。这种上皮见于肾小管等处。

图2-2 单层立方上皮模式图

  3.单层柱状上皮 单层柱状上皮(simple columnar epithelium)由一层棱柱状细胞组成。从表面看,细胞呈六角形或多角形;由上皮垂直切面看,细胞呈柱状(图2-3),细胞核长圆形,多位于细胞近基底部。此种上皮大多有吸收或分泌功能 。在小肠和大肠腔面的单层柱状上皮中,柱状细胞间有许多散在的杯状细胞(goblet cell)(图2-3)。杯状细胞形似高脚酒杯,细胞顶部膨大,充满粘液性分泌颗粒,基底部较细窄。胞核位于基底部,常为较小的三角形或扁圆形,染色质浓密,着色较深。杯状细胞是一种腺细胞,分泌粘液,有滑润上皮表面和保护上皮的作用。

图2-3 单层柱状上皮模式图

  被覆在子宫和输卵管等腔面的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游离面具有纤毛,称单层纤毛柱状上皮(simple ciliated columnar epithelium)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pseudostratified ciliated columnar)由柱状细胞、梭形细胞和锥体形细胞等几种形状、大小不同的细胞组成。柱状细胞游离面具有纤毛。上皮中也常有杯状细胞。由于几种细胞高矮不等,只有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的顶端伸到上皮游离面,细胞核的位置也深浅不一,故从上皮垂直切面看很象复层上皮。但这些高矮不等的细胞基底端都附在基膜上,故实际仍为单层上皮(图2-4)。这种上皮主要分布在呼吸管道的腔面。

图2-4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模式图

  5.复层扁平上皮 复层扁平(鳞状)上皮(stratified squamous epithelium)由多层细胞组成,是最厚的一种上皮(图2-5)。由上皮的垂直切面看,细胞的形状和厚薄不一。紧靠基膜的一层细胞为立方形或矮柱状,此层以上是数层多边形细胞,再上为梭形细胞,浅层为几层扁平细胞。最表层的扁平细胞已退化,并不断脱落。基底层的细胞较幼稚,具有旺盛的分裂能力,新生的细胞渐向浅层移动,以补充表层脱落的细胞。这种上皮与深部结缔组织的连接面弯曲不平,扩大了两者的连接面(图2-5)。

  复层扁平上皮具有很强的机械性保护作用,分布于口腔,食管和阴道等的腔面和皮肤表面,具有耐磨擦和阻止异物侵入等作用。受损伤后,上皮有很强的修复能力。位于皮肤表面的复层扁平上皮,浅层细胞已无胞核,胞质中充满角蛋白(一种硬蛋白),已是干硬的死细胞,具有更强的保护作用,这种上皮称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keratinized stratified squamous epithelium)(见皮肤章)。衬贴在口腔和食管等腔面的复层扁上皮,浅层细胞是有核的活细胞,含角蛋白少,称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nonkeratinized stratified squamous epithelium)。

  6.复层柱状上皮 复层柱状上皮(stratified columnar epithelium)的深层为一层或几层多边形细胞,浅层为一层排列较整齐的柱状细胞。此种上皮只见于眼睑结膜和男性尿道等处。

  7.变移上皮 变移上皮(transitional epithelium)又名移行上皮、衬贴在排尿管道(肾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的腔面。变移上皮的细胞形状和层数可随所在器官的收缩与扩张而发生变化。如膀胱缩小时,上皮变厚,细胞层数较多,此时表层细胞呈大立方形,胞质丰富,有的细胞含两个细胞核;中层细胞为多边形,有些呈倒置的梨形;基底细胞为矮柱状或立方形(图2-6)。当膀胱充尿扩张时,上皮变薄,细胞层数减少,细胞形状也变扁(图2-6)

  有人认为变移上皮是假复层上皮,所有细胞均向深部伸出长脚状突起,附着于基膜上(图2-7)

图2-5 复层扁平上皮模式图

(1)膀胱空虚时   (2)膀胱膨胀时

图2-6 变移上皮模式图(膀胱)

图2-7 变移上皮模式图(膀胱)

A.收缩状态 B.膨胀状态

  (二)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

  上皮组织与其功能相适应,在上皮的细胞的各个面常形成不同的特殊结构。这种结构有的由细胞质和细胞膜构成,有的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间质共同成。

  1.上皮细胞的游离面

  (1)细胞衣(cell coat):又称糖衣,为一薄层绒毛状的复合糖,包括糖蛋白、糖脂及蛋白多糖。上皮细胞的游离面细胞衣尤为显著(图2-8),细胞基底面及侧面也有类似细胞衣结构,但不甚明显。细胞衣具有粘着、支持、保护、物质交换及识别等功能。

  (2)微绒毛(microvillus):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在电镜下才能清楚辨认(图2-8,2-9)。有些上皮细胞微绒毛少,长短不等,排列也不整齐。具有活跃吸收功能的上皮细胞有许多较长的微绒毛,且排列整齐,在高倍镜下可见细胞游离面显纵纹状的纹状缘(straited border)或刷状缘(brush border),这就是密集排列的长微绒毛的光镜图像(图2-3),除上皮细胞外,其它组织的细胞表面也常有微绒毛。

  电镜下可见微绒毛表面为细胞膜,内为细胞质。微绒毛直径约0.1μm,长度因细胞种类或细胞生理状态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绒毛轴心的胞质中有许多纵行的微丝(microfilament)。微丝一端附着于微绒毛尖端;另一端下伸到细胞顶部,附着于此部胞质中的终未网(terminal web)(图2-8,2-9)。终末网在吸收功能旺盛的上皮细胞中明显,为顶部胞质中的细丝(filametn)交织成的密网,网与细胞游离面平行,组成网的细丝固着于细胞侧面的中间连接(图2-8,2-9)。微绒毛中的微丝为肌动蛋白丝,终末网中有肌球蛋白。微绒毛大概也以肌丝滑动的方式伸长或缩短。微绒毛显著地扩大了细胞的表面积,参与细胞吸收物质的作用。

图2-8 单层柱状上皮

细胞连接 超微结构模式图

图2-9 小鼠小肠上皮细胞电镜像 ×84000

MV 微绒毛,TJ紧密连接,IJ中间连接,De桥粒,GJ缝隙连接

(上海医科大学电镜室供图)

  (3)纤毛(cilium):是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能摆动的较长的突起,比微绒毛粗且长,在光镜下能看见。一个细胞可有几百根纤毛。纤毛长约5-10μm,粗约0.2μm,根部有一个致密颗粒,称基体(basal body)。纤毛具有一定方向节律性摆动的能力。许多纤毛的协调摆动像风吹麦浪起伏,把粘附在上皮表分泌物和颗粒状物质向一定方向推送。例如呼吸道大部分的腔面为有纤毛的上皮,由于纤毛的定向摆动,可把被吸入的灰尘和细菌等排出。

  纤毛的内部结构比微绒毛复杂。电镜下可见纤毛表面有细胞膜,内为细胞质,其中有纵向排列的微管。微管的排列有一定规律,中央为2条完整的微管。周围为9组成对的双联微管(图2-10,2-11)。基体的结构与中心粒基本相同,纤毛中的微管与基体的微管相连。

图2-10 纤毛横切面超微结构模式图

图2-11 大鼠输卵管上皮细胞纤毛电镜像 ×50000

左图 纤毛纵切, 右图 纤毛横切

(上海医科大学电镜室供图)

  微管与纤毛的摆有关。有人从纤毛的双联微管中分离出一种具有ATP酶活性的蛋白质,称动力蛋白(dynein)。纤毛的运动可能是此种蛋白质分解ATp 使微管之间产生滑动所致。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27)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