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神经科学 > 研究进展

杨海涛:半年工作俩月完成

时间:2006-06-21 09:45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admin 点击: 372次
        乒乓球室不大,很安静,也很温馨。对973计划“蛋白质功能、三维结构和折叠原理研究”项目组中,一位年轻人的采访就在这里开始了——

        他左手掌平放在桌面上,下巴轻轻搁在手背上,皱着眉头,右手指不停地在桌面上画着圈,似乎要努力去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记者解释专业而晦涩难懂的理论,事实上,他的讲解记者已经听得很明白了。  

  这就是杨海涛,项目首席饶子和院士强力推荐的年轻人。  

  他确实是太年轻了,只有26岁,是清华的在读博士。他穿着随意,说话时眼睛一眨一眨的,显得孩子气十足。然而,他的言谈却又很“老道”,他能滔滔不绝地描述他的专业,有声有色地讲述着身边的故事,没有丝毫拘束,也没有丝毫紧张。他向记者透露,在大学期间他就参加过很多活动,也经历了不少“场合”,领奖台也自然上过不少,清华大学的很多奖励学生的最高奖他都拿过。  

  虽然年轻,但是他取得的成绩却令人瞩目,这也是首席推荐他的原因。  

  “在973项目中,我主要做的是和同事一起,在饶老师的指导下,率先解析出SARS病毒中一种蛋白酶的三维空间结构。”杨海涛说。  

  “如果能找到一种化合物分子,抑制该蛋白酶的活性,就可能发现有效治疗SARS的良药。”他说,“不过,这需要先了解该蛋白酶的三维结构,找到它的活性位点。”  

  这项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获得该蛋白酶的可以衍射的晶体,如果完成这一步离成功就不远了,但是谈何容易。  

  要想使蛋白酶晶体有好的衍射效果,就要求蛋白酶晶体中的分子排列有序,在培养蛋白酶晶体时,就要寻找一种好的结晶条件,这需要不断地去尝试。他们整日守着实验室,不分日夜地工作。  

  “当时国际上很多科研单位都看到了这一蛋白酶的巨大应用前景,很多医药公司也参与其中,大家都在拼命的干,谁第一个取得成果,谁就是胜利者。”杨海涛说。  

  经过日夜奋战,他们终于培养出了第一个有很大希望的蛋白酶晶体,大家都很欣喜,饶子和院士还亲自动手把晶体“捞”出来,可是衍射效果却令人失望。  

  “大家当时有没有泄气?”记者问。  

  “那段时间大家每日都很紧张,只想着第一个把三维结构解析出来,大脑已经接近麻木状态,根本没有时间考虑是不是还要继续,只知道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要做下去。”他说。  

  在那段特殊时期,课题组的每个人都知道,他们遇到的困难也是国际同行所面临的,谁如果最先在这方面取得突破,谁就最有可能先取得成果。  

  他们又连续尝试了1600多种结晶条件,终于找到了一种最合适的,并获得了他们所最终想要的晶体,其速度令国外同行惊叹不已。  

  “我们那时用两个月时间完成了平时至少需要半年才能完成的工作。”杨海涛说。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6)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