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神经科学 > 研究进展

人体器官可在体外“种植”

时间:2006-07-05 09:20来源:东南早报 作者:admin 点击: 164次
        皮肤烧伤、骨骼病缺损等人体组织器官的病缺损治疗通常采用器官移植或重建手术。近日,一种全新的治疗手段取得重大进展,由厦门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研发的“医用复合型组织工程支架材料”通过福建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  

  “医用复合型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是福建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据项目负责人张其清教授介绍,该材料的开发是一项国际前沿课题,它运用生物医学工程学等方法和技术,将种子细胞、支架材料,以及生物活性因子等结合起来,在体外构建具有生命功能的组织器官,然后再将构建的这种组织器官植入体内,用于病缺损部位的修复治疗,可以认为,该技术是继组织器官移植以及重建手术之后,治疗病缺损组织器官的第三种治疗手段。

  项目小组从贝类、螃蟹壳、虾壳等海产品中提取出壳聚糖,与其他天然材料复合,通过一定的工艺制成多孔性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型医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并用从体内不同组织器官中提取出的细胞在体外构建出用于病缺损部位的修复治疗用的组织器官。张教授介绍说,如果把支架材料比作土壤,组织器官的细胞比作种子,科学家把不同的细胞种到支架材料上,就可以“种”出不同的器官来。

  张教授说,这一技术可用于皮肤、软骨、骨头、肌腱等组织器官的体外构建,目前,厦门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已制备出了复合型组织工程化人工骨和组织化人工皮肤支架材料,在体外构建了组织工程化的组织器官,并在动物实验研究中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日前,该项目已经通过福建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鉴定专家认为,该项目主要技术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该成果的支架材料经送有关单位按照ISO10993国际标准和GB/T16886国家标准检测,各项性能均符合标准要求。



        近日,一种全新的人体组织器官病缺损治疗手段在厦门大学取得重大进展。由厦大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研发的“医用复合型组织工程支架材料”通过省科技厅的专家鉴定。

  据了解,该技术是继组织器官移植、重建手术之后,治疗病缺损组织器官的第三种手段。该技术可用于皮肤、软骨、骨头、肌腱等组织器官的体外构建,在动物实验研究中已取得满意结果。

  据项目负责人张其清教授介绍,该工程将种子细胞、支架材料以及生物活性因子等结合起来,在体外构建具有生命功能的组织器官,再将这种人造器官植入人体内,修复治疗病缺损部位。

  厦大科研人员从贝类、螃蟹壳、虾壳等海产品中提取出壳聚糖,与其他天然材料复合,通过一定工艺制成具有生物活性的支架材料,再从体内组织器官提取出细胞,在体外构建培育组织器官。

  张其清介绍说,把支架材料比作土壤,把组织器官的细胞比作种子,把不同的细胞“种”到支架材料上,就可“种”出人体器官来。

  据悉,张其清就此成果起草的“医用复合型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产品标准,审定专家认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的一项空白。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6)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