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第七章 周围神经损伤- -第一节 总论

时间:2006-07-22 21:50来源:大众医药网 作者:admin 点击: 410次

第七章 周围神经损伤

第一节 总论

  周围神经损伤,平时战时均多见。据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伤的一些统计,四肢神经伤约占外伤总数的10%,火器伤骨折中约有60%合并神经伤。四肢神经伤最多见的为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坐骨神经和腓总神经。上肢神经伤较多,约占60~70%。

  一、周围神经的解剖生理与病理

  (一)周围神经的解剖生理学

  1.大体解剖 共有31对脊神经,系由感觉、运动及交感神经组成的混合神经。脊神经的前、后根汇合出椎间孔后,即接受交感神经支(图3-144,145)。由神经根分出的后枝供给椎旁肌肉及头、颈、躯干后面的皮肤。只有上3个颈神经的后枝大于前枝。颈1、2、3、4神经的前枝构成颈丛。颈5、6、7、8及胸1的前枝构成臂丛。腰1~3神经前枝及腰4神经前枝的一部分构成腰丛。腰4神经前枝的一部分,腰5及骶神经的前枝构成骶神经丛。

图3-144 脊神经根的构成

图3-145 经过第4胸椎横切面,

表示脊神经后支的分布

  2.显微结构 神经细胞由细胞体、树突及轴突构成。神经细胞尽管形式不同,但只有一个轴突(图3-146),细胞元结构亦相同(图3-147)。感觉、运动或交感神经细胞的神经轴突直径从1μm~20μm不等,长度可达900mm。轴突分为有髓鞘及无髓鞘两种,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属有髓鞘神经,较粗大,其轴突包绕层数不同的髓鞘,髓鞘系由雪旺氏细胞所形成(图3-148),雪旺氏细胞与髓鞘紧密接触,包绕轴突的雪旺氏细胞形成雪旺氏细胞鞘,其外面有一层很薄的结缔组织,称为神经内膜。交感神经纤维属无髓鞘神经,较细小,其神经轴突外面被以很薄的髓质,在有髓鞘神经,雪旺氏细胞只有一个轴突;在无髓鞘神经,一个雪旺氏细胞可包有数个轴突(图3-149)。

图3-146 不同形状的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  箭头表示冲动传导方向

图3-147 神经元的结构

图3-148 神经纤维的解剖图——神经细胞与轴突

图3-149有髓鞘及无髓鞘神经纤维与雪旺氏细胞的关系示意图

  有髓鞘神经纤维上出现不少间断处,称为郎飞氏结(node of Ranvier)(图3-147),此处髓鞘中断。结间的距离因轴突的大小而不同,有100μm~1mm、1~2mm、2~3mm几种,神经小枝自结处分出,结间只有一个雪旺氏细胞。

  雪旺氏细胞鞘在保护轴突及轴突再生方面起重要作用,雪旺氏细胞形成的髓鞘系以轴突为中心,逐渐旋转而成,电镜下显示的层次为雪旺氏细胞的反折,其间充以浆液物质(图3-148)。髓鞘中70~80%为脂类,20~30%为蛋白质,电位的传导是跳跃式的,即跳跃过每一个郎飞氏结。结间为去极化作用。周围神经是混合神经,所测得的传导速度为综合速度,在人体,经皮肤测桡神经的传导速度为58~72米/秒,腓总神经为47~51米/秒,直径22μ的为120米/秒,直径2μ的只有0.4~2.3米/秒。

  轴突最外层包绕神经内膜,若干轴突组成一个神经束,有束膜(Perineurium)包绕,若干神经束组成神经干,外包的结缔组织膜称为神经外膜(Epineurium)(图3-150)。神经内膜、束膜及外膜均有防神经受伤过度牵拉的作用,尤以后二者为重要。

图3-150 神经干的组成

图3-151 轴突的退变程序示意图

(瓦氏变性)

  神经的血液供给丰富,血管进入神经外膜后,多纵行吻合后再分枝,然后达束膜,在内膜也有众多毛细血管网。外膜内有淋巴管。

  (二)周围神经损伤的变性与再生

  1.神经的变性——瓦氏变性(Wallerian degeneration)

  早在1850年,Waller即发现蛙的舌咽神经和舌下神经损伤后有退行性变,在切断神经12~15天后髓鞘分解,2年后Waller作进一步研究,发现3~4月后神经又长入舌内,认为是神经细胞维持神经纤维的活力。

  髓鞘分解不是由近端而及于远端,而是先在雪旺氏细胞的临界面开始,然后在郎飞氏结附近分解退变,整个髓鞘被吸收(图3-151)。剩下的雪旺氏细胞管,称为Bungner氏带(Bungner's band)。

  1913年Caial仔细研究了轴突的退变与再生,损伤神经近侧段的退行性变到郎飞氏结前(或不超过一个郎飞氏结)即停止。

  退变的髓鞘分解成为胆固醇酯及三酸甘油酯而被吸收。

  神经损伤后,相应的神经细胞也有变化。1892年Nissl报道,轴突断后神经细胞出现染色质溶解现象,最近研究证实了这一看法,而且显示整个神经细胞肿胀。

  轴突和髓鞘的分解吸收以及雪旺氏细胞增生等现象,称为瓦氏变性(Wallerian degenration)。这一退变过程,在神经断裂后即开始,一般在神经伤后8周左右完成。

  2.神经的再生 一般认为神经细胞损伤后不能再生,而周围神经纤维可以再生。

  神经损伤后24小时,在电镜下可见纤维的神经轴芽,而伤后7~10天才开始向远侧生长。有的作者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对端吻合术后1周,距吻合口2mm处可见轴芽。如未修复神经,则在近侧形成神经瘤,远侧段的近端也因雪旺氏细胞的增生而膨大,称为雪旺氏细胞瘤。

  损伤的神经修复后,再生的轴突进入远侧的鞘膜管内,并以每日1~2mm的速度向远侧生长,当再生轴突与终末器官相连后即发挥功能。终末器官及运动终板可以再生。

  轴突生长的旺盛期一般认为在修复术后4~6周,1~6周内,电镜下可看到再生轴突为神经束膜包被成为神经小束,在光镜下到术后8~12周才能看到。由于再生轴突不能全部长入远侧段,所以感觉和运动功能的恢复达不到伤前水平。

  雪旺氏细胞在神经修复术中起重要作用。损伤远侧段雪旺氏细胞分裂增殖形成索带,对再生轴突起引导作用,并可诱导生长锥的迁移方向。它还能分泌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元营养因子(NTFS)、促神经轴突生长因子(NPFS)、基膜索(Laminin)和纤维连结素等20多种多肽类活性物质,诱导刺激和调控轴突的再生和髓鞘的形成。

   二、周围神经损伤的原因和分类

  (一)损伤原因

  周围神经损伤的原因可分为:

  1.牵拉损伤。如产伤等引起的臂丛损伤。

  2.切割伤。如刀割伤、电锯伤、玻璃割伤等。

  3.压迫性损伤。如骨折脱位等造成的神经受压。

  4.火器伤。如枪弹伤和弹片伤。

  5.缺血性损伤。肢体缺血挛缩,神经亦受损。

  6.电烧伤及放射性烧伤。

  7.药物注射性损伤及其他医源性损伤。

  (二)周围神经伤的分类

  1943年Seddon提出将神经损伤分为三种类型。

  1.神经断裂

  神经完全断裂,临床表现为完全损伤,处理上需手术吻合。

  2.神经轴突断裂

  神经轴突完全断裂,但鞘膜完整,有变性改变,临床表现为神经完全损伤。多因神经受轻度牵拉伤所致,多不需手术处理,再生轴突可长向损伤的远侧段。但临床上常见的牵拉伤往往为神经完全或部分拉断,如产伤或外伤,恢复较差。

  3.神经失用

  神经轴突和鞘膜完整,显微镜下改变不明显,电反应正常,神经功能传导障碍,有感觉减退,肌肉瘫痪,但营养正常。多因神经受压或挫伤引起,大多可以恢复;但如压迫不解除则不能恢复。如骨折压迫神经,需复位或手术解除神经压迫。

  1968年Sunderland根据神经损伤的不同程度将其分为五度。

  三、周围神经损伤的检查及诊断

  根据外伤史、临床症状和检查,判断神经损伤的部位、性质和程度。

  (一)临床检查

  1.伤部检查 检查有无伤口,如有伤口,应检查其范围和深度、软组织损伤情况以及有无感染。查明枪弹伤或弹片伤的径路,有无血管伤、骨折或脱臼等。如伤口已愈合,观察瘢痕情况和有无动脉瘤或动静脉瘘形成等。

  2.肢体姿势 观察肢体有无畸形。桡神经伤有腕下垂;尺神经伤有爪状手,即第4、5指的掌指关节过伸,指间关节屈曲;正中神经伤有猿手;腓总神经伤有足下垂等。如时间过久,因对抗肌肉失去平衡,可发生关节挛缩等改变。

  3.运动功能的检查 根据肌肉瘫痪情况判断神经损伤及其程度,用六级法区分肌力。

  0级——无肌肉收缩;

  1级——肌肉稍有收缩;

  2级——不对抗地心引力方向,能达到关节完全动度;

  3级——对抗地心引力方向,能达到关节完全动度,但不能加任何阻力;

  4级——对抗地心引力方向并加一定阻力,能达到关节完全动度;

  5级——正常。

  周围神经损伤引起肌肉软瘫,失去张力,有进行性肌肉萎缩。依神经损伤程度不同,肌力有上述区别,在神经恢复过程中,肌萎缩逐渐消失,如坚持锻炼可有不断进步。

   4.感觉功能的检查 检查痛觉、触觉、温觉、两点区别觉及其改变范围,判断神经损伤程度。一般检查痛觉及触觉即可。注意感觉供给区为单一神经或其它神经供给重叠,可与健侧皮肤比较。实物感与浅触觉为精细感觉,痛觉与深触觉为粗感觉。神经修复后,粗感觉恢复较早较好。

  感觉功能障碍亦可用六级法区别其程度:

  0级——完全无感觉;

  1级——深痛觉存在;

  2级——有痛觉及部分触觉;

  3级——痛觉和触觉完全;

  4级——痛、触觉完全,且有两点区别觉,惟距离较大;

  5级——感觉完全正常。

  5.营养改变 神经损伤后,支配区的皮肤发冷、无汗、光滑、萎缩。坐骨神经伤常发生足底压疮,足部冻伤。无汗或少汗区一般符合感觉消失范围。可作出汗试验,常用的方法有(1)碘—淀粉试验:在手指掌侧涂2%碘溶液,干后涂抹一层淀粉,然后用灯烤,或饮热水后适当运动使病人出汗,出汗后变为兰色。(2)茚三酮(Ninhydrin)指印试验;将患指或趾在干净纸上按一指印(亦可在热饮发汗后再按)。用铅笔画出手指足趾范围,然后投入1%茚三酮溶液中。如有汗液即可在指印处显出点状指纹。用硝酸溶液浸泡固定,可长期保存。因汗中含有多种氨基酸,遇茚三酮后变为紫色。通过多次检查对比,可观察神经恢复情况。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17)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