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医药健康 > 药学 > 药学动态

川大教授一成果可控制药物“智能释放”

时间:2006-10-06 00:43来源:成都日报 作者:admin 点击: 245次
        昨日从四川大学获悉,药物在人体内的“定向爆破”有望变成现实——该校化工学院褚良银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药物只在病变组织部位释放,且不会在其他正常部位产生任何毒副作用。据悉,该成果若成功投入实际应用,将大幅提升糖尿病、癌症等“疑难杂症”的治疗效果。



  毒副作用呼唤药物“定向爆破”

  当人服用某种药物时,传统的药物发生“效能”的方式是药物通过血液等送达病变位置,而在其“输送”途中或病变位置附近,药物都将发生功效,有可能对正常部位产生毒副作用。如果有一种功能膜将药物“包裹”住,使其只有到达病变位置时才“定向爆破”,则药物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影响将减少到最低程度。

  据介绍,传统功能膜的渗透性能基本上与环境因素无关,“药物功能膜”一旦进入人体就会“分解”,如果能控制“药物功能膜”只有到达病变位置时才“定向爆破”,不仅能有效减少毒副作用,还将大大提高药物功效。



  智能控制释放系统确保“对症下药”

  受自然界存在许多具有环境响应行为的智能膜的启发,研究能感知和响应外界物理和化学信号的智能膜已成了国际上膜科学领域研究的新热点并取得了重要技术进展——比如,胰岛素控制释放高分子载体系统就一直是国内外科技工作者的研究热点,并已研究报道了多种具有不同工作原理的血糖感应型胰岛素给药智能载体。

  褚良银教授课题组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智能膜材料和控制释放系统研究。他们采用环境感应式控释系统作为智能化靶向式给药载体,来实现定点、定时、定量地控制释放的药物送达方式。他们的研究成果也正受到国际上日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褚良银教授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通过把pH感应型聚甲基丙烯酸-g-聚偏氟乙烯开关膜和pH感应型聚甲基丙烯酸NN-二甲胺乙酯水凝胶组合起来,构成一个耦合型pH感应控制释放膜系统。这两种物质因子协同作用形成的这种崭新智能控制释放系统模式,使得该系统中药物释放速率可有效突破溶质扩散速率上限。也就是说,褚良银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不仅使得药物载体可快速感知环境情报——及时找到病变位置,还可使药物在病变位置迅速释放,使其“对症下药”。

  国际重要学术刊物《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日前以封面推荐文章的形式,发表了褚良银教授课题组的研究论文,国际同行专家评价这篇论文为“对用于活性分子递送的环境刺激响应控制释放系统这个重要领域,该论文提出的方法非常有趣和重要”,“将可能(由此)产生用于药物递送的‘智能’控制释放系统和传感器”。



  新闻人物

  褚良银,土家族,湖北宜昌人,博士后,四川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过滤与分离重点实验室主任。褚良银教授课题组近期一直致力于膜科学和技术研究。智能膜由于在控制释放、化学分离、生物分离、化学传感器、人工细胞、人工脏器、水处理等许多领域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被认为将是21世纪膜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14)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