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生物产业

玉米工业化:不能承受之重

时间:2007-06-25 11:19来源:中国食品产业网 作者:admin 点击: 173次
  全球饲料需求持续多年刚性增长,而2006年以来,玉米深加工行业快速发展,玉米又多出了许多下游产品,且产能都在以较高的速度扩张,例如玉米淀粉、玉米糖、工业乙醇等等。在此情况下,玉米供需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扭转。美国农业部2007年2月份数据显示,2006/2007年度全球玉米供需缺口达到3855万吨。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公布的3月农产品供需报告显示,预计2006/07年度中国玉米产量为1.44亿吨,总消费量有望达到1.445亿吨,产需缺口40多万吨,供需基本平衡。做为中国三大主粮品种之一,玉米在全国的粮食供求平衡和流通中占有重要地位。玉米工业消费量的超常增长,必将对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粮食供求平衡和流通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使之进入一个新的变化调整阶段。



  一、从“粮食能源化”说起



  近年来,全球石油资源日益紧张,国内石油需求量日益增长,中国每年50%的石油需要从国外进口。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便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采用陈化的玉米、小麦加工燃料乙醇是最早探索的能源替代途径之一。燃料乙醇项目位列中国“十五”十大重点工程,2000年开始启动。因此,建设吉林燃料乙醇项目被提到了国家实施新能源战略的重要议事日程。2001年上半年,国家批准了以玉米为原料的吉林年生产60万吨燃料乙醇的建设项目。经过近3年的努力,项目于2003年8月底建成并开始投料试产,年底就基本具备了达产能力。从此,可再生能源——乙醇汽油在中国变为现实,也无可置疑地成为中国实施新能源战略的重要成果。2003年8月投产以来,吉林燃料乙醇生有限责任公司已累计收购农民玉米47万多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农民卖粮难、增收难的问题。由于燃料乙醇生产的需求带动,周边地区玉米价格平均每吨为农民增收35元。实实在在的收益,坚定了农民种玉米、靠玉米增收的信心,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2004年以来,国际能源价格持续维持在高价位区间对燃料乙醇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支撑。在燃料乙醇突飞猛进的同时,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的生物化工行业也快速发展。2006年中国玉米淀粉糖产量突破500万吨,连续三年年均增速超过20%。变性淀粉改变了淀粉的某些不良特性,因而在食品、造纸、纺织、石化等领域大量的应用。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的玉米胚芽油在某些领域的指标要优于目前正大量使用的以豆类做为原料的食用油,仅仅是因为认知度的不普及,尚不得以推广。玉米蛋白粉更是作为药物载体大量的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需要说明的是,工业加工所消耗的玉米并不是完全作为工业原料被消费掉,其加工后剩余的部分还可生产出饲料、玉米脐饼、玉米油、蛋白粉、酒糟等,能替代一部分饲用玉米和粮油。还有一些玉米加工产品可直接减少粮食消费。如生产的食用酒精大部分是用来勾兑白酒的,这就减少了酿酒用的粮食,生产淀粉糖则减少了制糖用的甘蔗和薯类,由此节省下来的耕地也可转种玉米和其他作物。因此,工业加工每用1吨玉米,实际上大约只增加了0.7吨玉米消费,具体数据还有待进一步核算。



  然而以“粮食能源热”为代表的生物能源与生物化工产业对国家粮食安全又带来较大威胁。2003年开始全球石油价格上涨使燃料乙醇利润空间不断“放大”。2005年国家指定的四家燃料乙醇生产企业产量猛增,燃料乙醇项目从以前的“包袱”变成了“财富”。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发展替代能源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提出要更加依靠非粮食原料。但由于用粮食加工燃料乙醇及其上下游产品技术成熟,企业仍对其青睐有加。企业追逐利润和粮产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  “一拍即合”,新的粮食“能源化”项目便以各种名目上马了。关于“粮食能源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目前业界仍然争论不休。而可以肯定的是,“粮食能源化”正在引发中国粮食市场的巨大变动,其“连锁反应”目前有的已经显现,有的将继续显现。



  东北地区深加工企业对玉米用量的快速增加,促使该地区的买卖双方的力量发生明显的改变。2005年11月国内东北地区玉米价格一改往年走势,玉米价格稳步走高。2006年以来,中国玉米价格持续上扬,并首次出现价格“倒挂”:玉米价格高于小麦,改写了各类粮食品种的比价关系,对最近一轮粮油涨价产生了影响。买卖力量的改变将会导致买卖双方的心态发生根本性的改变,2006年10月份,在传统玉米大量上市之际,东北出现农民惜售和深加工企业提价收购玉米的现象,玉米价格继续走高,并一直延伸至2007年1月(图2.1)。2007年5月,全国大型城市肉类价格大幅攀升,再次为居高不下的玉米价格提供了支撑。有业内人士分析,2007/2008年玉米价格将会继续走高。这是由于全球乙醇行业对玉米的需求持续增长,加上主要玉米出口国的国内玉米用量增长,出口供应降低所致。



  图2.1    2005-2006年玉米价格走势(单位:元/吨)















  以吉林省为例,2006年每亩玉米扣除物质投入和用工,纯收益235元,比上年大幅增加。据国家发改委农户种植意向调查,2007年农户户均种植玉米面积比上年增长3.6%。对于未来玉米价格走势,吉林省玉米中心批发市场交易行情(图2.2)可以做为一个风向标:



  图2.2    吉林省玉米中心批发市场玉米交易行情(2007年4月27日)(单位:元/吨)















  对于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粮食安全始终是国家重大战略问题,粮食生产应该首先保证口粮和畜牧业发展。然而进入2006年,玉米供求的弱平衡已经打破,饲料用玉米稳中有升,工业用用玉米增长迅猛。按照这种发展态势,2008年,中国可能成为玉米的净进口国。中国粮食不能承受“能源化”之重。如果大量靠玉米解决能源问题,将会是一场灾难。我们“不能饿着肚皮开汽车”,中国国情和美国、巴西不一样,不能照搬他们的模式。



  2006年12月18日,国家发改革委下发紧急通知,对国内一些地方盲目发展玉米加工乙醇能力一事明确表态要求,立即暂停核准和备案玉米加工项目,并对在建和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清理。据了解,发改委此次紧急叫停在建玉米加工乙醇项目并非无迹可寻。财政部2006年5月底制定施行的《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将生物乙醇燃料定位为用甘蔗、木薯、甜高粱等制取的燃料乙醇,而没有包括用玉米、小麦、水稻及其陈化粮制取的燃料乙醇。这表明,国家有关部门对新上粮食基燃料乙醇项目不再鼓励,并进行严格控制。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生物燃料工业加工产能扩张过快。2001年中国玉米工业加工转化消耗玉米仅为1250万吨,2005年增加到2300万吨以上,增长了84%;而同期玉米产量增长了21.9%,远低于工业加工产能扩张的速度。2001年国内酒精原料中玉米原料占总量的比重为59%,到2005年,这一比重已经上升到76%。专家表示,玉米用量在燃料乙醇生产中大幅度上升,玉米使用比重的提高给玉米供给形势带来沉重压力。



  《生物燃料乙醇及车用乙醇汽油“十一五”发展专项规划》以及相关产业政策中明确提出“因地制宜,非粮为主”的发展原则,要求各地不得以玉米加工为名,违规建设生物燃料乙醇项目,盲目扩大玉米加工能力,也不得以建设燃料乙醇项目为名,盲目发展玉米加工乙醇能力。



  二、燃料乙醇会用掉多少玉米?



  官方公布2006年中国玉米总产量数字为1.44亿吨,消费量为1.37亿吨,其中口粮约占5%,饲料约占75%,工业原料约占20%。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大消费渠道中,除了口粮玉米稳中趋降以外,饲料玉米伴随着中国肉类工业发展以年均3-4%的速度在增长,玉米加工行业规模近两年增幅超过15%。按照上述趋势,玉米实际加工量每年增长500万吨。伴随着需求上升,2006年度国家陈化粮库存骤减,国内市场玉米、小麦价格猛涨。粮食乙醇路线遇到了与民争食的问题,如不加以控制,玉米行业难免重蹈“大豆沦陷”的覆辙。



  经过五年建设与发展,中国四大燃料乙醇生产企业的燃料乙醇产量从2003年的7万吨一路飙升至2006年的132万吨,其中吉林60万吨,河南天冠32万吨,安徽丰源30万吨,黑龙江华润10万吨,成为仅次于巴西和美国的全球第三大燃料乙醇生产国。2006年的中国汽油消费量为4600万吨,按照年均增长6%计算,2010年汽油消费量将达到5800万吨。如果按10%的燃料乙醇添加汽油计算,折合全国2006年需求燃料乙醇460万吨,2010年会达到580万吨。按照玉米平均亩产850公斤、每3.3吨玉米产出1吨燃料乙醇折算,580万吨燃料乙醇折合需消耗玉米1914万吨,将占玉米总产量的13.7%,折合占用耕地2250万亩,相当于全国现有耕地总面积的1.25%。



  与玉米相比较,中国石油的供应情况同样令人希嘘。2005年,中国原油消费量为3.23亿吨,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共进口石油1.36亿吨,进口依存度为43%,远远超过了国际公认的30%能源安全警戒线。假设"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需求以年均5%的速度增长,2010年的中国石油需求总量仍将达到3.7亿吨。2020年的中国石油需求将增至4.5-5亿吨,进口石油依存度升至逾60%。令人焦虑的是,中国的能源战略储备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石油安全形势相当严峻。



  从战略的角度分析,石油资源的短缺刺激燃料乙醇的需求增加。燃料乙醇在中国的应用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对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重要意义。石油安全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粮食安全直接威胁国家稳定。石油关系到中国与俄罗斯、中东、东盟、拉美等国家的关系,而粮食贸易则与纺织品一道影响着中国与美国及欧盟的关系。2006年12月18日国家发改委在《关于加强玉米加工项目建设管理的紧急通知》中明确提出中国将“坚持非粮为主,积极稳妥推动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发展。限制燃料乙醇发展不仅反映出石油安全与粮食安全之间的战略平衡需求,更折射出中国经济急速扩张的制造规模与相对贫瘠的资源条件之间的紧张关系,破解这一难题任重道远。



  三、2008年:中国成为玉米净进口国?



  中国人口多,土地少,水资源短缺,粮食供给增加受到很大制约。当前中国粮食供求基本上是总量平衡,丰年有余,欠年不足。在品种上,正常年景稻谷年产1.9亿吨,消费量1.86亿吨,有少量净出口;小麦年产量1亿吨,消费量1亿吨,基本平衡;玉米产量1.45亿吨,消费量1.40亿吨,供求关系趋紧;大豆年产量1700万吨,消费量4500万吨,年进口量2800万吨。根据中国粮食生产规划目标,“十一五”期间粮食生产能力将达到5亿吨,而在此期间,仅东北地区玉米工业加工消费量就增长近1500万吨,全国将增长2000万吨,仅此一项消费增长量就已经超过粮食供给增加量;而且,随着畜牧业的恢复和发展,饲用玉米消费也要有较大增长。因此,按照现在玉米工业加工发展势头,必将打破中国现有的粮食供求平衡格局,使中国玉米乃至粮食总供给趋于紧张。  2006年7月山东西王公司通过来料加工方式以150美元/吨(不含运费和关税)的价格从美国进口了5万吨玉米,虽数量不大,但却是中国近10年来首次成万吨进口玉米,它发出了中国玉米有可能转出为进的信号。2007年鲁洲集团也积极试水,申请了1万吨玉米的进口配额。



  中国玉米的出口与国内玉米的供求是否有盈余有关,2003年以前由于当时玉米面消费较小,库存较多,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均大力支持玉米出口,同时又开始上市大量的玉米深加工项目,因而04年至今玉米消费逐年增长,库存大量减少,而随着玉米国内需求的大幅增长,2006年玉米出口量大幅减少。2006年中国玉米贸易量为313.9万吨,同比下降63.57%。尽管中国玉米产量连续丰收,但受旺盛的国内需求影响,06年全年累计出口玉米307.39万吨,同比下降64.31%;而全年中国累计进口玉米为6.51万吨,同比增长15.71倍,但由于进口玉米总量较小,对总贸易量影响不大。



  2006年中国玉米出口目的地依次为韩国、日本、马来西亚和朝鲜,出口量分别为197.89万吨、43.32万吨、36.36万吨和3.50万吨,分别占出口总量的64%、14%、12%和1%;同比下降66.43%、48.07%、23.75%和87.09%。(图2.3)



  图2.3    2006年中国玉米主要出口国统计















  从进口的省份来看,中国东北地区一般为玉米输出省份,因而玉米进口主要为云南等南方城市以及对玉米需求较大的山东等省;06年最大的中国玉米进口单为山东青岛,由于山东玉米深加工企业需求增长较快,其玉米产量较高但不能完全满足需求,在国内也同属玉米输入省份之一,进口的玉米主要为满足玉米深加工企业原料需求。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26)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