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科学人物 > 诺贝尔奖

诺贝尔究竟在他的遗嘱中说了什么?

时间:2007-10-05 10:40来源:人民网 作者:admin 点击: 117次

中国人一到每年的10月之后(宣布获奖人名单的日子),或12月中(获奖人被颁奖的日子),就会被一种看似无形的东西所深深触动:“诺贝尔奖”。

由于中国人等待了百年,(尽管不一定做出什么像申办奥运会那样的努力,)却一直与“诺贝尔奖”无缘,这种情形使得一些有识之士甚至一些不那么有识之人都不得不大声疾呼:我们中国人还要再等多久?诺贝尔奖已经开始变成中国人的“百年之痒”,抑或“百年之痛”?在得与不得之间,产生着剧烈的“痒”还是“痛”?

那么,诺贝尔究竟在遗嘱中说了什么?其中是不是有什么咒语还是谮语,使得我们中国人永远离这个奖无缘无分?看来,该是真正重读老诺的遗嘱内容的时候了,并且逐字逐句地读。该是重温他的规定标准,看我们中国人究竟离它有多远的时候了。

倘若最后发现,是我们的教育体制与他的规定格格不入,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客观上符合诺贝尔奖获得者所必备的素质,甚至背道而驰,那么,就该好好看一下,要不要因为一个诺贝尔奖,而对整个中国的教育体制进行削足适履的改革。改的话,会不会有大动干戈之嫌?光在这里顿足捶胸地抱怨,说诺贝尔奖评判者对中国人存有偏见云云,我看不一定解决什么问题。不过,假如我们发现自己的教育体制诚然不符合老诺的标准,但却非常符合我们自己的一套培养人才的需要,而且还能在不远的将来,更深入地影响到全世界,像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发挥的作用那样,那么,我们就完全可以不必再去理会每年究竟谁得了诺贝尔奖,免得让自己的嘴里总有一直吃不到葡萄却酸得要命的感觉。

 

现在就重温一下老诺遗嘱中的重要内容吧。头三分之一内容和后三分之一内容,他是说要将部分财产分给亲属,以及要嘱咐什么人为他执行遗嘱等相关事宜,我们忽略不计。就从他想用其余财产,建立一个基金会,并请遗嘱执行者按他规定的获奖标准去执行说开去吧。

主要遗嘱内容(瑞典文忽略,英译文和中译文)如下:

The whole of my remaining realizable estate shall be dealt with in the following way: the capital, invested in safe securities by my executors, shall constitute a fund, the interest on which shall be annually distributed in the form of prizes to those who, during the preceding year, shall have conferred the greatest benefit on mankind. The said interest shall be divided into five equal parts, which shall be apportioned as follows: one part to the person who shall have made the most important discovery or invention within the field of physics; one part to the person who shall have made the most important chemical discovery or improvement; one part to the person who shall have made the most important discovery within the domain of physiology or medicine; one part to the person who shall have produced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the most outstanding work in an ideal direction; and one part to the person who shall have done the most or the best work for fraternity between nations, for the abolition or reduction of standing armies and for the holding and promotion of peace congresses. ...It is my express wish that in awarding the prizes no consideration whatever shall be given to the nationality of the candidates, but that the most worthy shall receive the prize, whether he be a Scandinavian or not.

(诺贝尔遗嘱原件图)

 

再接下来是中文译文:

“我的剩余财产产将以如下方式处置:将由我的遗产执行人将上述财产兑换成现金,并用这份资金成立一个基金会,将基金所产生的利息每年奖给在前一年中为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将此利息划分为五等份,分配如下:一份奖给在物理界有 最重大的发现或发明的人;一份奖给在化学上有最重大的发现或改进的人;一份奖给在生理学界或医学界有 最重大的发现的人;一份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杰出作品的人;最后一份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 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对于获奖候选人的国籍不予任何考虑,也就是说,不管他或她是不是斯堪的纳维亚人,谁最符合条件谁就应该获得奖金。”

就是这区区四百来个字,使得整个世界有了重大改变。也正是这区区四百来字,百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心中最大的“痒”,可能也是最大的“痛”。

仔细看其遗嘱,不难注意到,老诺的关注点,是最杰出的“发现者”与“发明者”,以及能写出“有理想倾向的最杰出作品”之人。显然,这与我们中国人所推崇的知识结构与价值取向,相去很远,有些地方甚至相悖。

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文学家王绶绾,就中国人为什么一直没有得到诺贝尔奖时说,“我们中国的学术机遇与学术环境与老外的相比,差距巨大。而这种差距,首先表现于应试教育机制的摧残。虽然说应试教育较好好地实现了公平,也的确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但是,应试教育对科学人才的摧残也是极其明显的。”(引自《辽沈晚报》2007年10月9日)也即是说,中国的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与老诺心中所设定的目标相去的确太远。换言之,中国的教育体制或学术环境不太可能培养出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才来。

不过,我倒是不太认可他的这一“摧残说”理论。我以为,各有各的优势。中国的应试教育,有悠久历史传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体制反映出中国上千年的教育核心实质所在。用更具体的事例来说,就是中国人更关注实用性,“现买现卖”性和学而优“则士”中如何“士”的问题。中国教育最不关注的,就是老诺遗嘱中所再三强调的“发现”或“发明”,因为这两种东西,都不教授如何在“官本位”的国家里“士”。

这让我想起我编辑出版过的老外教材来。他们在编写影响世界名人教材时,首当其冲地把“发明者”或“发现者”放到了第一章的位置,大书特书。而将中国人最关注的“士”,放到了最后。有的教材干脆把那些他们认为只是“政客”(中国人叫“官”)的人抛弃,不放入书中。也就是说,老外传统地更关注人的创造能力,以及这种创造能力对整个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程度,或用今天时髦话说,他们关注的是“创新能力”。

在强调这样一种创新能力的体制下,产生很多最后摘取“诺贝尔奖”桂冠的科学家、文学家则不足为奇。不过,让一些中国人感到不爽的是,美国人在这一桂冠摘取人数上面,是世界上最大赢家。为什么?可以逻辑很通地说,他们的教育体制更关注创新能力的培养,他们的教育体系,也许更符合老诺所设定的那种标准吧。

我却以为,用不同的标准培养人,会得出不同的人才来。并无好坏之分。如果说非要有所说明的话,那也仅仅说明存在“不同”而已。也即是说,只说明游戏规则不同罢了。

因此,我们大可不必为中国人百余年诺贝尔奖的空白历史感到悲哀。我们中国人自己建立起来的教育体制,自有我们中国人的特色。至少,我看不必妄自菲薄。我们更不必重视那些“老诺们”所规定的游戏规则,我们有自己的一套规则可以遵循。而且,最最重要的是,我们身在其中,并且乐不思蜀。

比如,由于我们的教育体制与洋人的不同,教育观念也与他们不同,使我们产生了最好的御用文人,可以随时为自己获得御批欢呼叫好,而不像老外那样,不顾主子的眼色,一意孤行。比如我们有指鹿为马的千年光荣历史,可以把一切白的说成是黑的,还可以因此升官发财,而不必像老外那样执迷不悔地探询着什么客观真理,并可以因此丢掉性命,也在所不惜。比如我们关注的是皇帝墓埋在哪里,有聪明的人还因此发明了神奇的“洛阳铲”,而不像老外那样,只关注什么“个人”在历史中的真正地位,却对洋皇帝们的一切那么不感兴趣。比如我们有阳奉阴违说好话的美德,而不必像老外那样说“是”的时候,就是“是”,而非“不是”。比如我们还有溜须拍马、八面灵光的光荣传统,而不必像老外那样,从来不懂得探究如何让主子高兴的技巧。所有这些东西,尽管都与“诺贝尔奖”无关,但却都是一个人从学生到社会一员的成长过程中必须花大量时间学会的,是非常非常非常非常有学问的事情,是完全可以让一个人一辈子也感到学不完的尘世学问。学成之后,可以成为混世大王,而不必成为什么诺贝尔奖获得者。

所以,当老诺搞个什么“诺贝尔奖”,只关注什么“发明”与“发现”,并给予那么大的荣誉时,我知道,这些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只算个吊事!

因此,我们大可在每年过了这几天所谓的“诺贝尔奖”颁奖日子后,

继续过着当御用文人,为自己获得御批而叫好的好日子,

继续过着指鹿为马,白说成黑的好日子,

继续过着用洛阳铲子铲平一切皇帝墓的好日子,

继续过着阳奉阴违说好话的好日子,

继续过着溜须拍马、八面灵光的好日子,

并且,继续过着人生一切皆学问的好日子。

 

只有过上这样的日子,我们中国人才会如鱼得水,也才更像个中国人。只有过这样的日子,我们才觉得有滋有味,也才从有滋有味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处事学问,而不是什么“发明”、“发现”的学问。那些“发明”与“发现”的学问,说穿了,不过是老外们不懂如何与人相处时从事的所谓“事业”。那种学问,与我们中国人千百年来所一直强调的,所看重的,所期待的,都应该说是相差太远了。

其实,老诺在很多今天的中国人眼中来看,不过就是有几个钱罢了。而且他的这种方式,也不一定让很多中国人看好。君不见,我们中国人现在也正在开始致富吗,有的已经暴富,甚至身价超过老诺了吗?但我们这个国度里,不会产生老诺这种傻蛋。我们在没有诺贝尔的日子里,不是过得很好吗?凭什么硬拿“老诺们”的一切,给我们内心添堵呢?

把他的那些近乎疯话的遗嘱搁置一边,快乐地享受着没有诺贝尔奖的生活,对于百年来的中国人来说,一直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所以,我以为,明天(2007年颁发诺奖的日子)也不要拿老诺说事。或许没有老诺的奖,我们很多科学家或文学家们,有可能做出不可思议的成绩或成就呢,而且一点也不逊于那些获奖者。谁知道呢!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2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