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科学人物 > 人物访谈

中国近代工业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陈騊声

时间:2005-11-23 09:31来源: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作者:bioguider 点击: 479次
  陈騊声字陶心,福建省闽侯县(今福州市)人,1899年9月6日出生在一个读书人家庭,祖父和父亲都是前清举人。3岁时,父亲逝世,母亲扶养他们兄弟四人,历尽艰辛,所以他从小就立志读书,图报亲恩。他曾写过一首诗:“我幼颇苦读,扬名思显亲。木屐与纸伞,上学乐津津。伞下尚咿唔,不觉雨沾巾。”于城东小学毕业时,陈騊声名列前茅,升入三牧坊第一中学。19岁中学毕业,由其三哥资助学费考取北京工业大学应用化学科,学习四年,名列第一。1922年毕业后,由俞同奎校长推荐到山东济南黄台溥益糖厂酒精厂工作,时年24岁。  



  1927年,溥益糖厂因军阀混战,原料不足,不得已宣告停工,陈騊声自此转入大学任教,因为他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受学生的欢迎。1930年下半年担任实业部中央工业试验所酿造研究室主任,对传统酿造的改进做出了贡献。1932年公费赴美国留学,获理学硕士,又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进修发酵化学后,赴欧洲各国考察微生物工业,颇多心得。返国后仍回所工作,不久在上海中国酒精厂任总化学师,技术上又超越了当时重金聘请的英国专家,名噪一时。“八一三”日本侵略军侵华,工厂被炸,陈騊声在炮声隆隆下,仍从事著述,并在各大学授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受轻工业部委托,到东北帮助糖厂、酒精厂复工,又到西北勘察甜菜糖厂的建厂地址,今日包头糖厂巍然耸立于黄河之滨,其中也有陈騊声一份功劳。  



  1950年,陈騊声担任江南大学食品工业系教授,1953年就任上海第一地方工业局化验室顾问,由于液体曲研究成功,遂成立了上海轻工业研究所发酵研究室。其后,研究谷氨酸发酵又获成功,上海市科委给予高度重视,认为工业微生物是大有发展的学科,遂将发酵室由轻工所分出来,成立了上海工业微生物研究所。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陈騊声受到迫害,1969年恢复工作。  



  1982年陈騊声调到上海科技大学,创立了生物工程系,任系主任。1985年开始为名誉系主任、教授。  



  陈騊声历任中华化学工业会理事,上海化学会理事、理事长,上海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顾问,中国化学会理事,上海微生物学会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酿造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食品协会理事,上海食品协会理事,上海市第六届政协委员,上海市第七届人大代表。1956年他加入了九三学社。1978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同年还荣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就个人奖。他的专著《中国微生物工业发展史》荣获1977—1981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1990年荣获国家教育委员会荣誉证书。  



诲人不倦,勤奋著作  



  陈騊声自1927年开始从事大学教育工作,先后在国内几所著名大学讲授过发酵及制糖技术。新中国建立后继续在江南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第一医学院等校执教。在多年的教学中,他培养一大批杰出人才,他们中间有的人是著名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有的是高级研究人员,有的是生产上的高级工程师,他们都为国家发酵事业起了重大作用。  



  1983年,84岁高龄的陈騊声的由上海工业微生物所调至上海科技大学。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筹建国内第一个生物工程系,1983年开始招生,已毕业的学生工作在生物化学的各个领域,获得了好评。生物工程系原本只有生物化工一个专业,1988年增加了食品工业专业,在陈騊声的建议和组织下,于1986年建成4000平方米的生物楼。  



  在著述方面,陈騊声先后出版了20余部专著,发表了百余篇研究论文,他在山东溥益糖厂酒精厂工作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广泛搜集文献,结合本人实地考察笔记,写成一部《世界各国之糖业》,1928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在抗战时期,他仍坚持写作,完成了约140万字的《酿造学总论》(上、下册)和《酿造学分论》(上下册)。这两部专著列入大学丛书,出版后销售一空。日本投降后,由商务印书馆再版,深受学术界的重视。  



  在“文化大革命”中,陈騊声被迫迁至一个搁楼上居住,白天挨斗,晚上还是辛勤耕耘。当时他糖尿病复发,骨瘦如柴,深恐不久于人世。他不愿看到数十年的劳动成果付诸东流,偷偷地回忆着从事工业微生物的经历,用当时仅有的一支圆珠笔,写在信纸上。这就是后来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的《中国微生物工业发展史》的初稿。该书1979年由北京轻工业出版社出版,获中国科技史主编李约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迪曼(A.L.Demain)教授称赞,并获日本坂口谨一郎、有马启、田中静一等教授好评,认为这是中国解放后出版的最佳科学史著作。  



  1976年,陈騊声在上海市科技工作者座谈会上声称,他将于3年内写成50万字的《近代工业微生物学》。此后,他积极搜集资料,结果只用两年时间写成该书,字数约100万。他还主编过《农副产品化学加工》丛书,对振兴农业,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改进中国传统酿造工艺  



  我国传统酿造的产品种类繁多,品质优良。酒、酱油等都很受欢迎。在生产工艺方面,一般都延用古老的方法。陈騊声在南京中央工业试验所工作时,对传统酿造技术进行了充分研究。在白酒方面,他广泛收集国内各省的酒药、酒曲,并对其中的微生物进行分析与实验,从中分离出多种酵母与霉菌,初步了解酒药中霉菌以根霉为主,酒曲中的霉菌以曲霉为主。他认为酒药酒曲中所含微生物极为复杂,尚须深入研究。他在《漫谈白酒》(1989中国白酒协会刊第二期)中提出“希望白酒生产和研究单位集合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等有关专家共同努力,争取在短时间内完全掌握各种名酒的香气产生菌后,应用名种纯菌的混合发酵法,生产与名酒同样质量的酿造酒。这样,不但淀粉出酒率提高,节省大量粮食,且发酵时间短,劳动强度也可以大大减轻。”  







  陈騊声实地考察京沪一带许多酱油作坊(当时叫做酱园)后,得到一个结论,就是我国酱油生产的传统方法——天然发酵法,成熟周期长(至少一年),且劳动强度大,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他到日本考察,还到自己的家乡琯头,详察豆油的生产程序,发现豆油生产所用原料只有大豆一种,酿造时间约一、二个月,且味道鲜美,闻名于世,他对此查阅文献,进行了比较研究,终于证实在酱油酿造时因为大量使用淀粉质原料(如面粉),淀粉变为糖,糖多,蛋白酶的活力受到阻碍,酱油成熟时间就延长了。因此,他采用了豆麦一起制曲,分开发酵各一个月后,再混合发酵一个月,这样一共只用二个月,酱油醪成熟了,其成品质量和天然发酵一年以上的成品质量完全相同。酱油速酿法初试成功,他便利用一个数百平方米的旧造纸厂的平房建造了100多个保温发酵池,进行发酵,批量生产酱油。这个方法的成功,立即引起国内酿造界的重视,认为这是中国酱油酿造改革的先声。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