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医药健康 > 医学 > 艾滋病

留法归来向艾滋病SARS挑战的中国人

时间:2005-12-06 09:34来源:健康报 作者:bioguider 点击: 553次
        2004年,广州中山医科大学84届毕业生在分别20年后相约回母校聚首。看到从北京赶来的李太生,几位同学用沙哑的嗓音兴奋地大叫他的名字。出于职业本能,李太生警觉地问:你们的嗓子都怎么啦?同学说:“咳,甭提了,昨晚你还没到,我们先到的几个喝酒,聊了一夜,全是关于你!”  



  的确,40岁那年,命运对李太生宠爱有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抗击非典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代表、第八届全国青年科技奖……一个个令人羡慕的荣誉接踵而来。  

    

  有人说,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不能复制。那么,李太生的成功之路到底能给年轻人怎样的启迪?李太生自己说,他有三句话想送给年轻的朋友:第一,选择很重要,坚持更重要。第二,任何东西都可以放弃,但自信心必须永远膨胀。第三,学问做到了一定的份儿上,最后拼的还是做人。  

    

  选择很重要,坚持更重要  



  ●“想成为优秀的艾滋病医生,有扎实的科研功底肯定要比没有好”  



  ●“病人好不好,不能只看数据,要直接看病人”  



  ●“如果坚持不到9个月,我们的结论与别人又有何区别?”  



  祖辈务农的李太生在该出息的时候,幸运地遇上了教育改革,凭借过硬的成绩他考上了县城重点中学。  



  填报高考志愿书时,他想都没想,便执拗地在每一个空白栏中填上医科大学甚至医专的名字,最终他如愿以偿以高分轻松拿下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在求学的日子里,他选择了勤奋和刻苦,几年后,北京协和医院选择了他。  



  在协和当一名临床医生,给了李太生一个不错的起点。三年后他又考上著名的感染学专家、协和医院感染科主任王爱霞教授的研究生。1993年,硕士生毕业后的李太生受国家教育部委派,来到法国巴黎攻读艾滋病专科医生学位,师从世界著名的艾滋病临床专家卡特拉玛教授。  



  外面的世界令李太生吃惊不小:国际上知名的感染学专家几乎全是搞艾滋的,感染科病房里80%的病人都是艾滋病人。相比之下,国内从王爱霞教授1985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人到1993年,全国累计病例数仅仅1000例左右,这1000例与中国10亿人口相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从当时国内情形来看,选择研究艾滋病无疑是选择了“冷门”,回国后自己究竟有没有发展机会要取决于艾滋病人增长的趋势,而当时国内各界对于“趋势”的预测并不明朗。经过大量的学习和认真的思考,李太生内心的一个声音越来越坚定:一方面,国外近一两年在艾滋病研究上突飞猛进的进展清晰地预示着这将是一个非常有希望的研究领域;另一方面,从流行病统计学分析看,中国必然要经历一个艾滋病暴发流行的阶段。  



  1995年拿到临床艾滋病专科医生学位后,李太生继续留在法国的实验室里学流式细胞仪检测和细胞培养等技术,并开始攻读博士学位。懵懵懂懂中,他觉得,要想做好一名艾滋病医生,有扎实的基础科研功底肯定要比没有好。这次选择,给了他一个飞跃的机会。



  1996年初,何大一先生的鸡尾酒疗法开始进入临床。世界上几个著名的艾滋病研究中心都在夜以继日地观察鸡尾酒疗法在临床艾滋病人中的疗效。三个月后,澳大利亚率先报道:鸡尾酒疗法对早、中期病人有效,而对中晚期病人无效。几乎所有的人都陷入艾滋病是晚期癌症的思维漩涡,所做的许多实验似乎也是在为了证明结果的无效。  



  他的博士导师卡特拉玛女士并不愿过早相信这样丧气的结论,一天,她找到李太生说,你跟临床很熟,抽点儿治疗中的病人的血过来。于是每天一大早,李太生就兴冲冲地跑到病房抽血,然后手里攥紧管子又兴冲冲地跑回实验室。起初的三四个月,他们试验的结论与其他实验中心并没有区别。  



  导师和李太生还是不愿意放弃,他们坚信“病人好不好,不能只看数据,要直接看病人”。一天,导师问到李太生一个细节:病人最近状况怎样?李太生说:他们的CD4数据虽然一直很低,但从临床看,身体状态还是很不错的,蛮有劲的。  



  仅仅9个月后,曙光就已初现。他们所观察的艾滋病人CD4数目开始出现恢复和反弹。而此前在业内,大家普遍认为CD4小于50的病人.  



  1996年10月,李太生和导师在国际艾滋病研究方面的小型高端会议上宣布了这一重要发现,1997年6月论文发表在著名的《科学》杂志上。一个在艾滋病研究的历史上划时代的理论确立了:艾滋病人免疫功能损伤后可以重建。  



  多年以后,讲起这段经历,李太生仍然非常激动和感慨:“我是在一个最好的时期进入了这一领域,又在最好的医院里选择了最好的导师。”同时他又说:“选择很重要,坚持更重要。当时大家都急于报告最新的结论。如果坚持不到9个月,我们的结论与别人又有何区别?”  



  至今导师仍把李太生当做搭档,而不仅仅是学生。在导师眼里,纯做临床的人,不可能有这样的科研机会;纯做科研的人,也很难想到临床上的事实胜于数字。这一重要发现是一次临床与科研的珠联璧合。  



  1998年,李太生被法国授予“优秀外国医师奖———维多利亚雨果奖”,成为首次获得该奖的中国人。  



  有一颗永远膨胀的自信心  



  ●“无论怎样,我都没有沮丧过,我就是我,非常自信”  



  ●“具备什么条件就干什么事,不具备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大胆假设,仔细论证  

    

  1999年,李太生谢绝了导师的挽留,回到了祖国,回到了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工作。  

    

  5年前,国内、院内的科研氛围自然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刚回国时,条件非常艰苦,仅有的是医院里给的3万元的启动资金和老师王爱霞留给他的P3实验室。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7)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