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神经科学 > 中文摘要

2006年1月5日Nature中文摘要

时间:2006-01-07 12:53来源:Internet 作者:bioguider 点击: 588次

封面故事:蜜蜂行为方式的演化起源

本期封面所示为两只蜜蜂在采花粉:左边为一只独行的雌蜜蜂,它把花粉当作自己窝里幼蜂们的一个蛋白来源;与它一起采花粉的是一只不能生育的“完全社会性的”工蜂。这两只雌蜂的社会生物学行为是不同的,但它们的行为的演化起源却是一样的。完全社会性的生活方式涉及照顾自己年幼的“弟弟妹妹”们的不能生育的工蜂。对这种行为是怎么出现的有一个解释,它涉及对母方生殖特征的选择。用蜜蜂所做的实验证实了这种可能性。有趣的是,工蜂行为的差异可由生殖特点的差异来解释。如果选择了爱采花粉而不是花蜜的特征,那么所得到的工蜂就具有较高的生殖潜力(一般来说是未表达的生殖潜力)。同样,未被选择的具有较高生殖潜力的蜜蜂喜欢采花粉。这意味着,母方的特征在独行的蜜蜂和包含工蜂的蜂群之间能起一个演化上的桥头堡的作用。

深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性管理迫在眉睫

用来区分海洋鱼类物种是安全还是濒危的IUCN(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标准已被首次用于深海鱼类,并获得了令人震惊的结果。在一个为期17年的时间段中,加拿大西北大西洋水域中的5种深海鱼类的状况已经恶化到了符合IUCN“严重濒危”标准的程度。这表明,需要采取紧急措施,对深海渔业资源进行可持续性管理。

副流感病毒5F融合蛋白融合前状态的晶体结构

流感、HIV和副黏液病毒等包膜病毒对一个细胞的感染需要病毒膜和细胞膜的融合。涉及这一过程的很多病毒蛋白是高度“专业”的。首先,它们以一个亚稳态的形状出现,这个形状能储存进入细胞所需的能量;然后,该蛋白形状所发生的不可逆转的变化促成膜的融合。现在,研究人员确定了副流感病毒5F融合蛋白在其融合前状态的晶体结构。融合前和融合后状态的很多差别反映了膜融合机制的详细情况,这对于研究防止病毒感染的新方法可能具有价值。

纳米颗粒自组装合成技术的新进展

将由两种不同材料构成的纳米颗粒组装成一个二元纳米颗粒超晶格,是合成大量具有精确控制的化学组成和构成成分紧密定位的各种不同材料(超材料)的一种很有希望的方法。在理论上,只有少数稳定的二元超晶格能由硬球来组装,从而潜在限制了这种方法的应用。但并非完全没有希望,因为在纳米尺度,有额外的力(如静电力、分子间力和偶极力等)来稳定二元纳米颗粒结构。现在,Shevchenko等人报告,他们由金属、半导体、磁性和电介质纳米颗粒的各种不同组合合成了十几种新结构。这一成果显示了自组装在设计具有可编程物理和化学性质的不同类别的新型材料和超材料方面所具有的潜力。

宇宙中核合成反应的发生地点

放射性同位素铝-26的半衰期较短,约为72万年,所以我们能够检测到铝-26典型的伽马射线的事实,是当前核合成(即新原子核的生成)正在我们的银河系中发生的一个很好的指示。现在,由欧洲航天局的INTEGRAL天文望远镜所进行的一次伽马射线调查,为解决关于这种核合成发生地点的一个争论很久的问题提供了分辨率足够高的数据。关键的发现是,铝-26源与银河系共同转动。这个发现支持认为其来源是分布在整个银河系中的巨大恒星、而不是局部的恒星形成区域的观点。

又一次掩星现象被观测到

掩星现象(当一个太阳系的天体从我们地球与一个恒星之间经过、并将其光线遮挡住时的现象)是天文学家们迫切等待的,因为它们提供了一个进行正常情况下不可能进行的测量工作的机会。自从冥王星的卫星Charon所产生的一次掩星现象被观测到以来,已经有25年没有观测到这种现象了。但在2005年7月11日,出现了另一次掩星现象,这次整个南美洲的天文台都处在理想的观测位置。所得到的数据被用来对Charon的半径进行准确测量,结果是接近605公里,并为该天体的大气密度确定一个上线(是一个相当低的上线)。请访问tinyurl.com/9c56s这个站点,观看用QuickTime技术拍摄的一部关于该事件的影片。

海洋与全球变暖

发生在5500万年前的古新世末期的一个全球变暖事件,正在为我们提供一幅地球如何对气候变化做出响应的画面。当时,气温的迅速上升伴随着海洋和陆地生物圈的迅速变化以及海洋化学和环流的变化。用碳同位素记录所做的一项研究,显示了深水形成地点从南半球向北半球的一次转变,这个转变是在几千年时间内引发的,但可能持续了至少4万年。这表明,温室条件能诱发深层海洋环流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迅速地被引发,但要逆转它所需要的时间却要长的多。

“束毛藻”从膦酸盐获取磷的方式

固氮菌“束毛藻”(Trichodesmium)是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主要的“新”氮来源,但我们对能使这些细菌得以存活的细胞方面所发生的适应性变化却知之甚少。“束毛藻”能在北大西洋西部这样的溶解的有机磷酸盐含量较低的水域生存,这一事实表明,它是一种有效的磷酸盐清除者,能够利用溶解的有机磷。这一假设被在“马尾藻海”(Sargasso Sea)进行的一项新的研究所证实。“束毛藻”似乎是利用一种C-P裂解酶来从膦酸盐化合物中获取磷的。这种类型的化学键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难以断开的,但控制膦酸盐代谢的基因存在于“红海束毛藻”(T. erythraeum)基因组和所有目前已经试验过的“束毛藻”物种中。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1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