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神经科学 > 生命探索

生活在极端气候下的不同感受

时间:2006-01-11 09:07来源:金桥信息 作者:bioguider 点击: 230次

尼克·米德尔顿是英国牛津大学的地理学教授,也是旅游书籍的撰稿人。在一次写作的构思中他突发奇想:那些在地球上最冷、最热、最干、最湿地方的人怎样生活?为了弄清答案,近年来,他动身前往极端气候的地区亲身体验。

最冷——眼镜冻碎了

尼克·米德尔顿首先到西伯利亚小镇奥伊尔米亚康体验寒冷。这个小镇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寒冷的人类聚居地,最低气温曾达零下71摄氏度。

尼克来到这里时没有赶上最低气温,但他携带的装备已经无法使用:眼镜冻碎了,水笔凝结了,微型气象站“罢工”了,厚厚的羽绒服就像一张纸一样难以御寒。他不得不在当地居民的指点下重新“武装”自己,穿戴上鼬皮服、羊皮大衣、浣熊皮帽子和驯鹿皮靴。

尼克惊奇地发现,酷寒似乎没有严重影响当地人的生活。学校里的孩子们整个冬天都在室外玩耍,只有气温低于零下60度时学校才会停课。难以置信的是,在这个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竟有“冬泳俱乐部”。砸开厚达半米的冰层,跳进刺骨的冰水,不到1分钟,皮肤就像长在别人身上一样。

为了在极度寒冷的环境中生存,必须摄取大量脂肪和蛋白质。当地人常吃的食物是烤制的马肉和冰冻的生马肝,每天的3顿饭和夜宵都吃肉。这个地区还有个特殊的自然现象,海拔越高的地方气温越高,似乎不符合大气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就连很有经验的气象学家也很难解释。

在这里,狩猎变得十分简单,只须在哺乳动物出没的地方设下陷阱,根本不用蹲守。气温比冰箱冷冻室的温度低得多,落入陷阱的动物如同被放进了冷藏库,几个月都不会解冻,保鲜的效果非常理想。在这里生活还会遇到许多非同寻常的事:冰下取鱼、为马匹除霜……如果你也想去体验寒冷,一定要好好准备,因为你平时所穿的任何服装在那里都不能过冬。

最热—像烤箱中的火鸡

接下来,尼克去了埃塞俄比亚的小镇达劳尔,去体验酷热。

小镇达劳尔位于埃塞俄比亚东北,地处达纳基勒“火炉”的中心。这里常年气温高,特别是在漫长的夏季,每天的气温都超过40摄氏度,能在这里生存简直是个奇迹。

挑战极限仅有好奇心和勇气是不够的,还必须在生理、心理、装备等方面充分准备。为了在酷热中求生,尼克不得不接受身体适应性和求生技能的训练。身体训练:首先将赤裸的身体埋入滚烫的沙中,15分钟后,身体的任何部位(包括手指)都动弹不得;第二步是在一个用粗毛毯搭成的密不透风的帐篷中蹲上一个半小时。求生技能训练则侧重于辨别方位和寻找水源。干燥、炎热的沙漠,景色极为单调,几乎没有任何标志能帮助判定方位。当水源干涸、死神步步逼近时,你必须学会生吃蜗牛,尽管这滋味并不好受。

达劳尔的居民大多是阿法尔人,主食是山羊奶和用谷物换回的面包,几乎吃不到蔬菜和肉食。但真正的问题还是缺水。到20公里外的热泉去背水是阿法尔族妇女每天的主要工作(男人背水被认为是一种耻辱)。

尼克跟着背水的妇女们走了一趟。上午10点,路程尚未过半,气温已达43摄氏度,尼克觉得自己就像烤箱中的火鸡,他只能强迫自己不要联想,因为他没有退路。

最干——10年没下一滴雨

尼克体验的第三种极端气候是干燥。

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沙漠位于安第斯山脉和太平洋之间,终年干旱,盐沙飞扬。沙漠北端的城镇阿里卡,据说是有人类定居的、世界上最干燥的城镇。

千万不要以为海边一定是潮湿、多雨的。在太平洋与阿塔卡马沙漠的交界处,几乎从未有过下雨的记载,雾却多得出奇,每年有200多天被大雾笼罩。网是当地居民必不可少的东西,他们不仅要用网打鱼,还要用网来取水。最早在这里安家的人们设计并逐渐改进了一种专门用于收集雾水的捕雾网,每个渔村都会在海边的高处安装100多张这样的网,在大雾天,每张网能采集170升水。

阿里卡不愧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城镇。据世界气象组织提供的资料,在1909年到1919年间,这里不曾下过一滴雨。在这个年平均降雨量只有0.8毫米的地方,很多人一生都没见过下雨。由于气候干燥,这里的人们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开始制作木乃伊,保存了2000年以上的木乃伊比比皆是。很多人认为,干旱少雨的地方一定满目凋零、飞沙走石,阿里卡则不然。这个世界上最干燥的城镇四季如春、景致宜人,没有尘土飞扬的街道,没有一望无际的荒凉,整洁和绿色使阿里卡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最湿——没完没了的雨让人想自杀

尼克的下一个目标是印度东北部的摩辛兰,那里是全球雨水最充沛的地方。

水对世间万物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但万事有度,物极必反。印度的摩辛兰是世界闻名的“雨都”,特殊的地形和气象条件使这里的降雨量大得惊人。雨季,摩辛兰在长达数月的时间里几乎天天大雨连绵,莫说是晴天,就连小雨都十分罕见,有时甚至连续十几天暴雨倾盆。自从1852年英国人在这里设立气象站后,当地的雨量纪录被多次刷新。气象资料显示,1861年,这里的降雨量创造了26米的惊人纪录;1995年6月16日一天的雨量就多达1.5米。在如此潮湿、多雨的地方长期生活,身心感受是旁观者难以想像的。

19世纪50年代,英属东印度公司就将印度东北部的基地设在了这里,秀美的湖光山色使他们想起家乡。不料好景不长,他们很快被无休止的大雨弄得心浮气躁、坐卧不宁,加上毒蛇、水蛭和蚊虫的袭扰,有人精神失常,有人甚至因此自杀身亡。

卡夕人已在此地居住了100多年,对这种多雨的气候还是难以适应。每逢雨季,各行各业生意萧条,街道上阴森、抑郁,夹杂着冰雹的大雨昼夜不息,人们心情沮丧、易病,衣服、钞票、食物,几乎所有东西都是湿漉漉的。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