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农林牧渔

新品种在这里悄悄诞生

时间:2006-01-25 12:23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bioguider 点击: 268次
        说起水稻、小麦、棉花、大豆、蔬菜,每个人都不会陌生。但是,那些高产优质的新品种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田间地头却鲜为人知。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就是这些新品种诞生的幕后英雄。  

  1月12日,记者一走进实验室六层高的大楼,就能感觉到一股浓浓的学术气息。  

  楼道两侧的墙壁上挂满各种展板,绿油油的水稻,雪白的棉花,青绿的蔬菜,似乎向外人表明这里就是一个优质新作物品种聚集的乐园,而那些看起来晦涩难懂的中英文原理分析图又使人感觉作物遗传改良道路上的那种艰辛。  

  在实验师林绍艳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一层的一个大房间,一个长形的笨重仪器静静地横放在桌面上。  

  “这是自动移液系统。有时一个实验需要加很多样品,以前都是用手完成的,效率不仅不高,而且加的样品还不均匀,用这台仪器可以省时省力。”林绍艳老师介绍说。  

  记者看到,在台子上放着一个小塑料面板,像一个小蜂窝,上面密密麻麻地均匀分布着小孔。  

  林绍艳说,这上面有96个孔,用来盛放96个样品管,每次实验不一定全部用完,具体用多少需要根据实验要求定。操作时,机器会自动按着顺序向每个样品管倒入液体。机器由旁边的一台电脑控制,开机前编好程序,输入电脑,机器会按照程序一步一步地执行。  

  放在它左侧的是一个立体的乳白色机器,从外表看像一个箱子,没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它是基因组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台仪器,叫测序仪,用来测定基因的序列。  

  基因是由成千上万个碱基构成的复杂序列,可是机器是如何把这些序列测出来的,我们很是好奇。  

  “实验前需要把荧光标记在DNA链中,然后进行电泳。”林绍艳说。  

  电泳时,DNA链有长有短,它们以不同的速度前进,在电泳中形成梯度链,相邻两个不同DNA长度之间只相差一个碱基,因为不同的碱基发出的荧光不同,通过激光检测就可以辨别出碱基。  

  出了这个房间,走进另外一间屋子,里边没有开灯,黑漆漆地一片,只有电脑屏幕发着微弱的光。两个年轻实验人员,身穿白大褂,正在紧张地忙碌着。一个在电脑前操作鼠标,不住地切换着电脑屏幕图片,另外一个正在一台显微镜前,调节着显微镜的螺旋。  

  “这是共聚焦显微镜,用来检测微小物体。实验的时候不能开灯,因为显微镜靠荧光检测样品,如果外界灯光太亮会干扰测量结果。”林绍艳小声介绍说。  

  在实验人员的操作下,记者看到电脑屏幕上出现一张昏黑的图片,这张图片是从显微镜扫描进电脑的。图片中间一个圆形物体的一侧被绿色荧光笼罩着,像是一个彗星拖着一个长长的尾巴,在黑暗中,显得尤其亮眼。  

  “这是荧光,它笼罩的是一个植物的细胞,这样细胞才能在显微镜下看到。”实验人员说,“通过共聚焦显微镜,不仅可以在电脑中看到微小物体,而且还可以直接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  

  进一步参观发现,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具备作物品质改良、功能基因组、蛋白质组、转基因作物检测、种子质量检测等研究领域的研究设施和条件,拥有核酸蛋白自动纯化及样品制备工作站、芯片点样系统、液质联用仪等大型仪器20余台,仪器总价值4000多万元。  

  就是靠着这些先进仪器,再加上科研人员不懈的努力,近年来实验室审定、推广农作物新品种近40个,鉴定成果和技术转让17项,仅2004年转让总金额就超过1200万元,实现了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的产业化。  



  实验室备忘录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2001年9月通过专家论证,同年10月经科技部批准建设。2003年8月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  

  近年来,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各类重大科研项目30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合作),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部省级奖21项。  



  时间:2006年1月12日上午地点: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  

  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向导:林绍艳实验师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1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