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神经科学 > 克隆再生

中国科研团队发表研究成果:证实小鼠iPS细胞可育成新生命

时间:2009-07-25 00:00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 点击: 56次
        继饱受伦理争议的克隆技术之后,国际科学界近年来又燃起了在实验室里“制造”器官和孕育生命的新希望: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不过,科学家们不甚放心:这些逆转“生命方程式”而获得的iPS细胞是否名实相符,它们是不是完全的多能,能否育成活蹦乱跳的生命体?两组来自北京和上海的中国科研团队,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均成功获得拥有纯正“iPS血统”的小鼠,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周琪研究员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曾凡一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小组,由黑鼠的皮肤细胞获得iPS细胞先后育成27只黑色小鼠,其中第一只被取名为“小小”以示纪念。国际顶级学术杂志《自然》昨天在线报道了这一新闻。

        

        同一天,另一本国际权威学术杂志《细胞.干细胞》在网站上发表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高绍荣博士及其同事的论文,向全世界报告:重编程小鼠成纤维细胞,获得iPS细胞,最终可发育成一只完整的小鼠。《自然》的在线报道中也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iPS细胞之所以被寄予厚望,是因为它的出处不复杂:既无需父母的“爱的结晶”,也用不着科学家千方百计获取胚胎全能干细胞(eS细胞)来克隆。普通的成体细胞接受一种名为“重新编程”的人工诱导“手术”后,便可以坐上时光穿梭机回到“种子岁月”,获得与eS细胞一样具有多能性的iPS细胞。这样一来,拷贝生命不走样的科学研究,便成功地绕过了伦理禁区,也不必为干细胞的来源而发愁。

        

        那么,“多能”与“全能”之间差距何在?科学界的“金标准”是:能否发育成活体动物。各国科研小组为此反复实验,中国科学家以加倍的努力成为其中的幸运儿,他们在国际上首度证实iPS细胞具有和eS细胞相似的发育能力。

        

        周琪与曾凡一研究组将黑鼠的皮肤细胞“逆转”为iPS细胞,自主构建了37株iPS细胞系;然后把其中6株的iPS细胞分别注入1500多枚四倍体囊胚,随后将囊胚植入代孕白鼠的子宫;21天后,“小小”降生了,至今已健康生长9个多月。科研人员用同样的方法为“小小”添了26个“弟弟”“妹妹”。经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这27只黑鼠确由iPS细胞发育而来,这是世界上第一批完全由iPS细胞孕育而成的活体小鼠。此后,科研人员精心安排“小小”们与普通白鼠配种,陆续生下数百只第二和第三代小鼠。“小小家族”过上了“儿孙绕膝”的生活。

        

        高绍荣研究组则为小鼠的成纤维细胞重编程,分离出5株iPS细胞系,利用其1株细胞系,研究人员成功培育出2只小鼠。其中1只出生后不久便不幸夭折;另一只存活至今,已成年,研究组正尝试为它配对。

        

        从目前的实验结果来看,这些小鼠死亡率颇高,有的呈现出不正常的物理特征。中国研究团队目前都试图阐明其中的原因。不过,对于科学界此前关于iPS细胞的另一担心——重编程可能会导致肿瘤的产生,此项研究中没有进一步的坏消息:尽管算不上是系统性的检查,但曾凡一研究组没有在小鼠身上发现肿瘤。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