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科学人物 > 名人讲坛

上海生科院学术报告会演示利用记忆特性可提高学习质量

时间:2009-08-10 08:47来源:上海生科院 作者:admin 点击: 58次
8月7日是2009年国际生化大会闭幕日,在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建院十周年学术报告会上,3位院士专家登上讲坛。其中,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所所长、美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以现场实验和动物实验录像,向与会者生动演示了学习和记忆“守次序”、“重节奏”的特性。

  蒲慕明先播了一段钢琴演奏的乐曲———在场中外学者和学生都无人能说出曲名。接着,他又放了一段钢琴曲,这次的旋律和节奏耳熟能详 ———贝多芬名曲《致爱丽丝》。蒲慕明解释说,前一曲也是《致爱丽丝》,只不过将所有的音符都倒过来弹奏了一遍。显然,神经细胞只有按照从前到后的次序接 受刺激、不断往下传导,细胞间的联结才会加强,学习和记忆的效果才会加固。“神经细胞也遵循一种前因后果的顺序关系。”蒲慕明比方,假如巴甫洛夫“先给狗 吃肉、再打铃”,倒置因果,那么狗是学不会、记不住肉与铃之间的条件反射的。

  更有意思的是,蒲慕明和来自中美的合作研究者在实验动物身上发现了一种学习与记忆的“节奏感”。他们固定住形如蝌蚪的斑马鱼头部, 让它们观看屏幕,每隔4秒就有一根白线条从黑背景上迅速划过,这种视觉印象会使斑马鱼的尾巴快速抽动。经过不到20次“训练”,斑马鱼尾巴很准确地律动, 第4、8、12、16秒都会动;在白线条不再划过黑屏幕后,隔了4秒,鱼尾巴照样动一次,又隔4秒,还有一次———斑马鱼不仅记住了这个习惯动作,还掌握 了它的节奏。脑细胞监测也显示,与此相关的100多个细胞都出现了节律性兴奋。

  在鼠类实验中,研究人员为口干舌燥的老鼠安排了两个洞,A洞没水喝,相邻的B洞有水喝,但每次只有一点点水。经过一番训练,他们每 隔1.5秒响一次铃,并开放有水的B洞口,老鼠“闻讯”后迅即把头伸进B洞,喝完一口水后,又马上回到A洞,等待下一次铃声信号。即使此后每隔2.5秒响 铃放水,老鼠的动作依然纯熟精准。最终,老鼠不再需要铃声,就能掐秒表一般在两个洞之间来回探头、喝水。中科院院士赵国屏风趣地说,这些动物实验也许说 明,背单词时按照一定周期,循环记忆几次,的确更容易记牢。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