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神经科学 > 研究进展

想象力撬动未来

时间:2010-01-27 00:00来源:新华网 作者: 点击: 31次

普拉纳夫在TED上展示的第六感装置让所有观众惊叹,这种用已有技术和设备组合的方式一直是人类开创未来的手段之一。

  文|辛江

   制图|陈杨 李婷婷

  2009年2月,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印度裔学生普拉纳夫·米斯特里(Pranav Mistry)向世界展示了一种新设备,他把它叫做“第六感”。这个外观看起来像是随意拼凑的小设备能够将数字世界和真实世界连接起来,让人们以符合直觉 的方式操纵数据。时隔半年,它突然再次成为热点,这种现在看起来还很丑陋的设备,被认为可能会引发新一次的技术革命。当然,不需要到2019年,它就会出 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初看上去,“第六感”并没有太特别的地方。它由市场上随处可见的摄像头、微型投影仪和智能手机组成,用一根绳子挂在 使用者胸前。摄像头随时拍摄出图像,然后由手机中的软件对其进行处理,并且用投影仪将结果投影到任何地方—手上、白墙上、纸上,甚至其它人的衣服上。然而 就是这样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小东西,却赢得了美国《大众科学》杂志评选的2009年度创新奖。

  它最新奇也最迷人的地方,刚好在于把一切不 符合直觉的操作都隐藏了起来,它是如此直截了当!在使用“第六感”时,人们可以用最舒适的方式来与虚拟世界互动。摄像头拍摄一切,从手中的物体到手部的动 作再到面前的景色,并且将它们处理成人们想要的方式。只需要用两只手的食指和拇指比出一个取景框就可以拍照,只需要用手指比划就可以作画,只需要拿起一本 书就可以在封面上看到亚马逊书店对这本书的评价,想把一段文字从书上输入到计算机中只需要用手指比划一下。

  它抛弃了过去60多年来那些 操作计算机的方式,让人们可以像操控真实世界的物体一样随时从数字世界中抓取自己需要的内容—一切尽在指尖。

  类似的东西,我们已经在科 幻电影里看得太多,然而现在我们却依然不得不依赖键盘和鼠标这种生硬的界面,然后在其上建立起一种极为勉强的对应方式—我们在一块水平放置的板子上敲打, 另一块垂直的显示器上跳出字符—这和我们在纸上书写的体验严重不符。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数字世界是数字世界,真实世界是真实世界,泾渭分明,很难沟通。

   然而人们总是在追求更方便和更直观的体验,这就是“第六感”装置如此吸引人的原因。它将真实与虚拟结合为一体,使用摄像头将真实世界的东西拖到虚拟世界 当中,加以识别、判断,用一个摄像头做为眼睛,让软件和互联网成为大脑,并且用投影仪将其展示在任何平面上。它不像是我们熟知的计算机,更像是我们的第三 只眼睛和被延伸了的大脑。几部随处都可以看到的设备,加上一点点软件魔法,就成了一种潜力惊人的工具。

  这样的创新看起来像是那种“啊, 我怎么没想到”的类型。无数人拥有摄像头、投影机和功能强大得多的电脑,但是在普拉纳夫之前,没有人意识到可以用这些来改变人们和机器对话的方式。将几种 技术结合起来所诞生的创新大抵都是这样,由一种技术发展带动其他技术进步,或者多种技术衍生出新技术的例子并不罕见。从电话到互联网,从移动通信到物联 网,都只不过是将几种现有技术结合起来而获得的—然后在这样的新平台上,逐渐出现了更多纷至沓来的惊艳应用。

  1956年,苏联发明家 Genrikh Altshuller就提出了叫做“TRIZ”的发明式解决问题方法。这种理论认为,创新是通过创新的方法而不是通过知识的数量实现的—试错并不是创新的 最好方法。在随后的几十年中,他一直都在不断完善这种理论,在其后他撰写的几本书中,详细列举了这些方法,甚至归纳出了一种创新算法和40种用于发明的工 具。在现有技术上加上某个东西、减去某个东西、把它变大或者变小,都可能产生出创新的产品。

  在如今这个信息迅速流通的时代,这种方法的 力 量往往十分惊人。iPhone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从未涉及过手机业的苹果公司以一部只有两种款式的手机杀入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全球数以万计的程序员让 iPhone成为了一部万能工具,游戏机、平衡尺、铅锤、乐器,甚至是酒精探测器都不在话下。而这一切,只是因为苹果在手机上加入了之前没有人提供的多点 触控、几种传感器和一个与内容提供者分成的软件商店而已。

  就是这样的技术加法,这种将已有技术结合利用的方式,让人类的技术水平在最近 的一百年中获得了相当高速的发展。我们现今生活中所依赖的一切工具,大多数都只有不到一百年的历史,其中的一部分还要更短。我们须臾不可离的互联网,也不 过才过了40岁生日,手机只不过是37年前发明的,网上购物只有20多年的历史,而MP3播放器,今年才只有区区12岁。在最近一个世纪内,人类技术发展 的程度,超过了过去50万年的总和。

  在技术的帮助下,人们对自身的理解程度和修复的技术,也超过了过去五十万年的总和。西班牙病理解剖 学家、1906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Santiago Ramon Cajal提出的神经元学说让人们了解了大脑的细微结构;一百年后的2005年,瑞士洛桑联邦高等理工学院和IBM公司开始了 “蓝色大脑”计划,希望用超级计算机来模拟脑的构造,用芯片和软件来模拟大脑的神经元和它们之间的突触连接,由此来解开大脑工作之谜。在2009年11 月,他们声称已经达到了猫脑的数量级—10亿个神经元和彼此之间的10万亿神经突触。

  通过这个结合了生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项目,科学家 们希望可以模拟出人类的大脑,进而了解大脑确切的工作原理,甚至可能会回答那些长久以来都无法解答的、关于意识和智能的问题。

  如果更好 的话,也许可以诞生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人工智能,第一个真正由硅片和金属构成的、思考能力能够媲美人类的“大脑”。是天网、母体,还是《AI》或者《我, 机器人》中的桥段,也许到那时我们才会知道。

  这类研究也同样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人和机械也许可以作为一个生命的不同组成部分而共 存。《第一财经周刊》曾谈到过一些关于帮助残疾人恢复生理功能的假体,从眼睛到手臂等等都曾经有所涉及。在这些假体背后,无一不是医学、物理学和计算机科 学的结合。在这一方面,还有一类研究也同样引人注目—科学家们正在开发更直接的方式来改变人和机器的交互过程。这个被叫做“脑机接口”的领域发展迅猛,通 过对脑电波的探测和判断,人们已经可以只通过思考来控制轮椅、写微博(http://t.sina.com.cn)、发邮件或者玩一些简单的游戏。研究者 们将大脑进行某项特定思考时产生的电波信号和思考的结果对应起来,再由计算机翻译成指令,进而驱动相关设备。现在,戴在头上的接收电极已经有了市场化的产 品,植入大脑表面的电极也正在实验当中。

  2010年1月,波士顿大学通过这种方法让一位闭锁综合症患者恢复了发音能力,他想说的话会由 计算机来帮他说出;去年犹他大学开发出了一种覆盖大脑表面的电极,能够更加精确地定位脑电波产生的位置,进而让人和计算机更好地直接沟通。芯片大厂英特尔 更是信誓旦旦地发表言论,认为在2020年,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植入脑中的芯片直接和计算机沟通。这些研究,将会把我们带到了《钢铁侠》或者《特种部队》那 样的世界当中。

  我们现在也许处在一个奇妙的时间点上。美国发明家Ray Kurzweil在1970年代提出的一种叫做“技术奇点”的理论,认为技术之间的结合和相互促进将会让人类技术文明以指数级持续加速发展—这一点已经被 证明了,毋庸置疑。然而当前主流学界对这一理论持观望态度的原因在于,技术奇点理论认为当这种加速持续到某个时刻,将会产生一次彻底的变革。那可能是人工 智能超越人的智能,也可能是人们直接以意识方便地和计算机沟通,以及由此引发的“智能大爆炸”。但是在智能大爆炸之后将会发生什么没有人能够预测得出。这 也是为什么他将这一理论命名为“技术奇点”的原因—在宇宙大爆炸理论中,我们对奇点也依然一无所知。

  虽然这个理论听起来很有些科幻的味 道,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技术正在裹挟我们迅猛前行,未知的前路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我们迎面而来。为了应对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我们只能借助更多技术的帮 助,而更多的技术只能带来更快的变化。这像是一个怪圈,一旦陷入,永远不能脱离。

  但是我们最少可以从“第六感”这样的设备中看出一些端 倪。我们将会成为这个星球上首次在真实世界和数字世界中随意切换的一代人,也许我们将会不再严格地区分物理或者逻辑、字节或者原子。我们的地球甚至可能会 变成一个类似《阿凡达》中的潘多拉星的地方:一切真实和虚拟都会无缝连接在一起,每个人都成为一个超级智能中的一部分。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