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神经科学 > 研究进展

蚊子是怎样选择“猎物”的?尝试驱蚊新思路

时间:2010-02-05 00:00来源:新华网 作者: 点击: 17次
        对一部分人而言,蚊子只会威胁到一小块裸露的皮肤,并不会对人体其他部位造成伤害。但对不少人而言,蚊子携带的传染病毒可能使他们面临生命危险。  



        美国耶鲁大学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蚊子是怎样选择“猎物”的,这或许可以帮助人们研究出预防传染病的新方法。  



        研究报告发表于最新一期英国《自然》周刊。  



        “气味感受器”  



        参与研究的耶鲁大学分子生物学家约翰·卡尔森说:“蚊子靠嗅觉寻找‘猎物’,但此前我们一直不了解它们具体怎么找。”  



        卡尔森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组发现,蚊子嗅觉系统主要用来寻找人类“猎物”。蚊子的触角上有72种“气味感受器”,研究人员将蚊子体内控制这些感受器的50种不同基因植入一种果蝇的神经细胞。  



        这种果蝇本身不会对人体气味产生反应,植入基因后,能够辨别不同人体气味。  



        研究人员测试和记录了超过2.7万次不同感受器对100多种不同气味的反应,其中,有的感受器对水果气味有反应,有的对香味或霉味有反应。  



        结果显示,27种感受器会对人体气味产生强烈反应,而释放这种气味的化学物质多存在于人体糖分中,往往通过汗液排出。那些最容易被蚊虫叮咬的人很可能是汗液中这种化学物质含量较高,或者简单地说,体内糖分较高。  



        驱蚊新思路  



        研究人员进一步找出了蚊子用哪些感受器来接收气味以及哪些气味更容易引起强烈反应,这将有助于寻找驱除蚊虫的新办法。眼下,要驱蚊只有驱蚊胺(DEET)等少数几种物质可供选择。  



        研究人员开始尝试是否能用其他气味来掩盖人身上吸引蚊子的气味。

  

  

  被过滤广告  

  被过滤广告  

  图片  |  视频  |  图表  

论坛  |  博客  |  WAP  

  

  

  

科技聚焦 科技人物 海外科技 军事科技 生命科技 奇闻趣闻 宇宙奥秘 图片报道  

  

  

  

 您的位置:新华网主页  -  新华科技  

  

蚊子是怎样选择"猎物"的?尝试驱蚊新思路    

2010年02月05日  08:56:08   来源:新华网    

  

  

【字号  大  中  小】 【留言】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  

  

  

        研究报告主笔之一、博士生艾莉森·凯丽说:“我们现在正在检测能够阻塞这些感受器及破坏蚊子嗅觉系统的物质。同时,如果能对吸引蚊子的气味加以利用,会有助于诱杀和驱赶蚊子。最能诱惑蚊子的可能是这些气味的混合物。”  



        防治传染病  



        卡尔森教授说:“在美国,蚊子可能只是让人们觉得心烦,但在世界许多地区,它却可以致命。”  



        蚊子能够传播疟疾。疟疾往往会破坏患者的血红细胞,致使部分维持大脑和其他器官运转的微血管堵塞。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热带地区有5亿人深受疟疾之害,每年有300万人死于疟疾,其中大部分是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儿童。  



        蚊子还携带其他人类传染病病毒,如登革热、西尼罗河热、黄热病和几种可能引起脑炎的病毒。  



        “全世界都迫切需要找到能有效、低成本且环保的控制蚊虫危害的新方法,”卡尔森教授说,“气味感受器是非常好的入手点,这将有利于我们控制蚊子的习性。”(柴婧)



        美国耶鲁大学研究人员日前发现,蚊子体内有能辨别人体气味的基因,这将有助于开发更有针对性的驱虫剂和寻求控制疟疾的方法。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耶鲁大学研究人员约翰·卡尔松对可传播疟疾的冈比亚按蚊进行采样分析后发现,冈比亚按蚊体内存在50种用于辨别人体不同气味的基因。研究人员还分析出每种基因所针对的特定人体气味,包括最吸引蚊子的人体气味种类。  



        研究者将冈比亚按蚊体内的基因植入果蝇体内的神经细胞,结果发现,本来对人体气味反应迟钝的果蝇被植入某些基因后,可以察觉到人体气味,从而辨别出按蚊体内哪些基因用于辨别人体气味。  



        卡尔松认为,如果将这项研究结果应用于驱蚊剂,可以干扰蚊子的嗅觉,有助于更好地灭蚊,对于控制疟疾传染具有重大意义。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近5亿人感染疟疾,约100万人死于疟疾,其中大部分为女性或儿童。  



        这一研究成果刊登在英国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 (责任编辑:glia)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