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农林牧渔

多项记录“闽人创造”福建超级稻育种屡建奇功

时间:2006-03-24 09:56来源:福建日报 作者:bioguider 点击: 227次
        去年9月,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我国新近培育出的超级稻II优28经现场实割验收达到亩产1229.97公斤,打破了由超级稻II优6创下的亩产1219.9公斤世界水稻单产记录。这是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它表明在水稻育种研究方面,中国人再次走到了世界的前沿。更令人自豪的是,被打破和新创造的两个记录,都是福建省尤溪县良种生化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创下的,其中超级稻II优28项目是福建省科技厅的重点科技项目。  

        说起福建的水稻育种研究工作,不得不提现任省农科院院长的谢华安。1981年,谢华安育成了我国杂交水稻的王牌良种“汕优63”,因其高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强,一经问世便风靡神州,至今在全国各地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达11亿亩,创下年种植面积、累计种植面积和增产稻谷总量三项全国第一的记录。  

        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这是中国的国情;用全国1.3%的耕地养活全国2.6%的人口,这是福建的省情。多年来,在这个中国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省份,以谢华安等为代表的科技专家不断突破水稻育种的研究疆界,为福建乃至中国的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超级稻研究水平超前  

        超级稻,孕育着世界水稻生产的第三次革命,承载着中国水稻育种科技工作者几代人超高产的梦想。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主持的中国超级稻计划提出:2005年实现百亩连片亩产逾800公斤。其实,2003年前,我省由谢华安主持的协作组就已经培育出两个这样的组合,走在了超级稻研究的前列。2002年8月在尤溪县举行的现场验收表明,“Ⅱ优明86”再生稻头季百亩平均亩产847.4公斤,在场的国内权威专家一致认为这是“超级稻品种选育和栽培成功的又一范例”。这其实是谢华安主持培育的第二个百亩亩产超800公斤的组合。早在2000年和2001年,“汕优明86”再生稻就在尤溪分别获得头季百亩亩产828公斤和851公斤的业绩。  

        选择再生稻为主攻方向,是福建超级稻研究的特点。再生稻比之双季稻可节本省工,并有效避开稻瘿蚊危害,还可解决早稻米质差的难题。这两个品种的再生季亩产表现同样优异,“汕优明86”再生季最高亩产达581.4公斤,“Ⅱ优明86”再生季百亩亩产达508公斤,均为当时世界之最。  

        2004年8月12日,由我省专家培育的II优航一号超级稻,在尤溪进行百亩连片栽培试验,最高亩产量达979公斤,平均产量928.3公斤,再生季平均亩产521.4公斤,再创历史新记录。2005年,II优航一号进行千亩超高产栽培示范,头季稻平均亩产也达到780.58公斤水平。  

        从1997年开始,国家在海南三亚举行全国水稻新品种展示试验,至今已连续举办了8届,被视为国内顶级的水稻良种“擂台赛”。正是在这里,福建的超级稻研究再次显示了它超常的实力。2003年,全国参试育种单位40家,参试品种126个,福建参试的水稻新品种(组合)产量居前20位的有10个,居前15位的有8个。2004年,前10名的12个品种中,福建占了8个,囊括了第一、二;前20名的31个品种中,福建的有17个。  



站在现代科技的前沿  

        数十块三米见方的稻田纵横交织,一样的不施农药,抗虫转基因水稻生机勃勃,穗压青苗,紧挨的非转基因水稻则早已被害虫侵蚀殆尽,枯萎凋零。省科技厅农业处提供的省农科院转基因水稻试验基地的对比试验的照片,令人过目难忘。  

        王锋博士主持的我省转基因水稻研究已经建立了规模化、成熟的抗虫转基因水稻转化体系,成功培育出纯合、稳定遗传的110多个高抗虫性转基因水稻株系,初步开展了去除标记基因和生物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2002年8月,国内权威专家鉴定认为,这项研究“为中国转基因水稻产业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是继中国抗虫棉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后,转基因植物研究的又一重大突破,整体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十五”期间,以加速产业化为目标的抗虫转基因水稻研究继续被列入国家“863”计划。  

        福建转基因水稻研究仅仅10年多的时间,就取得了令人侧目的突破性业绩。2002年,经国家农业部批准,有2份进入生产性试验,3份获准环境释放,6份进入中间试验,筛选出特优科丰2号等7个有较好生产应用前景的杂交组合,并扩大到湖南、湖北、海南等省进行中间试验。2005年,福建又有8份抗虫转基因水稻品种获安全性审批,8份转淀粉品质基因水稻获准安全释放,无选择标记转基因抗虫水稻则获农业部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审批,在全国13个地区开展多生态点生产性试验。  

        航天技术也大踏步进入福建杂交稻育种领域。利用返回式卫星或高空气球搭载农作物种子进入高空,可使种子基因实现地面上难以实现的有益变异,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福建农科院将恢复系“明恢86”送上太空,育成植株更高、稻穗更长、米质更优、抗性更强的恢复系“航1号”,配成的“特优航1号”和“Ⅱ优航1号”两个新组合在一系列省级区试中屡创高产记录。“特优航1号”通过品种审定,成为福建第一个利用航天技术育成的农作物新品种。“II优航1号”在2002-2003年海南三亚全国杂交水稻试验试种中,产量居全国参试126个组合的第13位。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1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