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生物产业

生命科学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防范

时间:2005-08-25 09:39来源: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 作者:bioguider 点击: 472次
        我国生命科学成果及产业化现状 

        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努力,我国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形成一支水平较高的研发队伍和相当的工作基础,创新和开发能力不断增强,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并取得了一批令世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中国目前拥有国家、部门和地方政府资助的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近200个,技术和产品研发人员2万多人,许多大学设有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的专业。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的最新统计结果表明:中国在生物技术领域发展形势喜人,按发表论文数中国在各国排到第8名左右,而专利申请数在第4位前后。

  中国目前有涉及现代生物技术的企业约500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并以每年近100家公司的速度增长。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已建立了20多个生物技术园区。1986年中国生物技术产市场销售额大约2亿元人民币,1996年达到114亿元人民币,2000年已达200多亿元,14年增长了近100倍,增长率比同期我国GDP增长快8个百分点左右。

  由于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还是靠外延扩大来支撑的,科技对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据调查,我国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30%,在生命科学领域,科技成果对国家GDP增长的贡献率就更加乏善可陈了。

  与其他领域科研相比,生命科学领域研究成果的转化过程由于其自身的特点而难度更大,这主要是因为作为一个发展历史相对较短的新兴研究领域,生命科学领域产生的成果带有更多的实验性、阶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成果所带来的附加值高,但风险也很大,特别是目前国内还比较缺乏生命科学成果转化可供借鉴的成熟经验。作为科研成果转化的一般规律,生命科学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一般会经历技术、投资和市场等几方面的风险,因此,规避在技术研发、引进投资和市场运作时的风险是科研机构、投资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都需要重视的问题。



  研究成果本身存在的风险

  1.成果转化需经历成功前的“黑暗”

  由于技术研发有待深入、资金投入不足和市场定位不准等原因,大多数研究成果仅为实验室或小试产品的研究成果,一般很难达到可以直接进入市场的水平,因此,科研成果在走进市场之前往往需要经历一段比较艰难的发展历程。例如,迄今为止,作为国际上公认最有市场潜力的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还没有获得预想的市场收益,主要原因是从乳腺生物反应器获得的大量重要目标蛋白没能表现出生物活性,其结果导致著名的荷兰GenPharm基因药物公司倒闭;基于类似的原因,创造出举世瞩目多莉羊的PPL公司也已被挂牌出售,公司已经生产出来的转基因克隆动物面临安乐死的命运;美国GTC公司已经被迫放弃了即将结束III期临床试验的抗凝血因子-3的研制。

  2.加强转化成果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我国社会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依然比较严重,产业部门、投资企业与研究部门的信息沟通仍存在的某些障碍,使得科研一线无法了解市场的需求,科技专利成果离市场较远。由于专利的成熟度和组装配套程度不够,为企业实现专利成果转化带来了困难。因此,在科研立项和企业投资前加强成果的市场和技术可行性分析,可以有效地避免由于盲目乐观而导致的片面夸大投资前景、投资回报期望值过高,以及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等一系列不利后果。



  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体制风险

  1.科研系统与经济体系相互隔离

  我国科技界多年以来一直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并独立于在经济系统之外的科技管理体系,导致科技成果评价标准等过于强调理论,开展的科研工作也大多由国家主管部门资助和支持,科研机构无需为成果和产品的出路操心。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往往得不到重视,科研机构的选题通常脱离市场需求实际,导致科技成果与经济建设的需求接不上轨,制约了成果的转化。

  2.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

  由于历史和观念上的原因,造成我国很多科研部门存在“重基础、重研究、轻技术、轻转化”的情况,科研管理在科技开发领域的导向不明确,也缺少相应的鼓励政策和激励机制。由于以往存在着科技成果产权不明晰的问题,科技人员真正可以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获得的收益非常不确定,造成科研机构成果转化工作的动力不足。

  3.缺乏完善的成果转化中介机构

  中介机构的产生是科研成果纳入市场轨道的重要途径,非直接实物形态的科技成果在交易中并非简单的钱物交易,而是技术的转移与消化吸收的复杂过程,因此,从事协调、鉴证和监督的科技中介组织的构建与完善是科技成果交易的重要条件。目前,我国技术中介市场发展严重滞后,中介机构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仍有很大不足,其媒介、调节、辅助等职能尚未能很好地发挥出来。



  转化过程中的投资风险

  1.投资风险

  目前我国每年产出许多高新技术成果,吸引社会投资是科研机构促进成果转化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降低风险和整合社会资源决定着科研机构科研成果转化的进程甚至成败。企业结合市场需求来选择科技成果进行的投资成功率较高,但真正达到企业要求的科研成果不多,产、研双方容易产生合作上的分歧,企业的投资风险较大。

  2.融资风险

  目前,有不少企业积极地和科研机构联合,主要是借用科研机构的金牌效应,再冠以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科技产品的新概念,以期在创业板上市,在资本市场融资。这种没有实质性要素的上市,只能加大融资风险,特别是容易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政府应对新兴产业在财政、税收、金融政策上给以多方面的扶植以减少其融资风险。

  3.产权风险

  建立保护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的环境是降低投资风险的重要途径,由于历史上的原因,科研机构和科学家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不强,在成果引资开发的过程中加大了企业的投资风险,影响了投资方对技术价值和预期收益的判断,使投资者不敢涉足风险较大的中、长期项目的投资,也限制了风险投资对企业无形资产的动作空间。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