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科学人物 > 人物访谈

张亚平: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先锋

时间:2007-08-21 06:20来源:云南日报 作者:admin 点击: 99次
        8月18日,昆明细雨蒙蒙,让人舒适惬意。虽是周末,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科研大楼里,各层办公室却大都开着门,身着白大褂的科研人员在各种仪器前,忙着各自的活计。正给几个博士生布置任务的十七大代表、研究所所长张亚平见到记者来采访,便解释说:“今年的任务异常繁重,我们研究所申报的3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项目)今年均获准立项,压力更大了。多年来,大家对在周末和晚上加班,早就习以为常了。”



        资料显示,一次新批3个‘973项目’,总预算经费超过8000万元,实现了昆明动物研究所在国家‘973’基础研究上的历史性突破,标志着动物研究所承担重大项目能力的显著提升,这在中科院系统不多见,在云南也是新突破。



        近年来,张亚平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在生物多样性领域取得了国内外瞩目的一次次重大的学术发现和突破——



        通过对数千个样品的筛选和代表样品的线粒体基因组分析,建立了最系统最完善的东亚和南亚人群系统发育关系;系统研究了我国主要家养动物的起源与遗传多样性,发现东亚,尤其是我国南方及周边地区是家养动物驯化的重要区域;建立了具有国际影响的动物DNA库,系统地研究了我国许多濒危和非濒危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澄清了这类群系统演化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在基因进化与生物适应机制研究中新发现了数百个基因,揭示了一些基因和基因家族的起源进化及其与生物适应的关系……



        张亚平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访问学者广泛交流。他的学生中有2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有3人获中科院院长奖特别奖。



        张亚平的研究和对人才的培养,促进了我国分子进化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发展,进入生物多样性国际研究的前沿。



          “我读小学时养了10多只鸽子,即使把它们带到很远的陌生地方,它们还是能飞回家,我就在想,这是为什么呢?”“兴趣能激发人的灵感和穷追不舍的动力,让你愿意为它付出,甚至是毕生的心血。”张亚平说。  



          “个人的研究爱好要与国家的需求相结合,”张亚平比划着手里的微量移液器,“科学研究很辛苦,有时也很枯燥,像这样的分子生物学试验操作,需要重复成千上万次。但只要不懈努力,就能做出一番业绩。”



        从乌蒙山走出来的张亚平2003年当选中科院院士时,年仅37岁。迄今他仍是中科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怀着对祖国和人民深深的爱,张亚平在科学领域“闲庭信步”,摘取了多项桂冠:2002年获国际“生物多样性领导奖”,成为亚洲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学者,时任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专门发来贺信;获2005年云南省科学技术最高奖——云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此外,他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十多项国内外大奖。不久前,他又抱回了全国只有两名学者获一等奖的2006年度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



        代表感言



        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是件万分荣幸的事,我一定认真履行好代表的神圣职责。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要努力创造性地工作,为云南科技事业发展尽全力,推动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和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产业的发展。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好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7)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