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科学人物 > 诺贝尔奖

三位诺贝尔获奖者眼中的生物世界(2)

时间:2005-12-08 08:59来源:BTV-《世纪之约》 作者:bioguider 点击: 821次




  [孩子的眼睛镜头]



  诺贝尔奖一般奖给那些基础性的科学研究成果,威塞尔在大脑视皮层的研究视觉表明,视觉系统中这种高度特异性的联系,是从一出生就具有的,因此,她对婴儿的视觉发育和幼儿的早期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记者:很多人都知道一种常识,孩子生下来以后,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要让孩子多看彩色的东西,说这样是不是可以让孩子比较早地训练自己的视觉,来认识这个丰富的世界?这种方法对吗?



  回答:我们很清楚,婴儿出生的时候,这些视觉神经源就处理图象的就应该发育完整的了,否则的话就会有问题。



  记者:……而不是后天来的。



  回答:对,你说的对,是这样的,也就是说他们出生的时候就应该具有这方面的能力。如果你能够看清颜色的话,除此之外你还要看到它的形状和立体感,应该说都是天生的东西,而不是说一种学习的过程,也不是后天获得的。



  还有一个情况也有临床的应用价值,这种情况就是每一千个孩子里有一个孩子是有先天性的白内障的,



  如果这发生在一个新生儿的身上,或者是一岁以后才做白内障摘除手术的孩子,那他在视觉上就会发生困难,这是因为在人的生命的早期有一个非常至关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神经系统是非常敏感的,如果是天生就有白内障的话,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一年以上,即使是一年以后再做手术,那这个孩子的缺陷就已经是造成终身的缺陷了,他不能够再恢复。这是因为我刚才向你讲的这种联系就是水平线和垂直线的这种结合,还有两个视觉影像的结合,他出生以后这种能力就具备,但是要想把它保持下去,就需要有正常的视觉经历。



  在今年8月号的科学美国人杂志上,报道了类生物芯片将在模拟视觉系统方面的文章。报道说这将有助于盲人的重新看到这个世界,为此我们专门问了威塞尔先生。[本期的《科学美国人杂志》在我手里]



  记者:目前有一个……研究微生物芯片的模拟视觉系统,希望您通过这样的视觉系统帮助天生有缺陷的人,您认为这方面的研究它的前景会怎么样?



  回答:关于利用生物芯片模拟视觉系统这个问题,人们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辩论和讨论。我对此有一点点的怀疑,这是因为人们往往希望把生物芯片植入到大脑的皮层当中,希望它能够进行处理,像有一个摄像机,然后你再把它跟电视机连接,人们觉得这个大脑的视觉好像就是这样的简单,但是我个人认为,人有时候是可以把相当于眼睛的底片部分替代,但是问题是你怎么样把它和神经系统这两者联系起来。



  现在要做的事情很多,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可以通过干细胞的研究来发育一些新的细胞,把这个细胞植入到人的眼睛里边或者是视觉神经系统里边去。我觉得这样可能更具有现实意义,这样要比生物芯片更具有现实意义,也更可行。



  在20多年的时间里,威塞尔和休伯尔开创了研究大脑视皮层功能结构的新局面,并且在1981年与发现大脑左右半球职能分工的斯佩里获得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



  在威塞尔眼中,人类对视觉的深入研究还刚刚开始。



  记者:您认为现在视觉研究在全世界一直受到科学界关注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我觉得视觉,我们电脑里的大部分,可以说是有30%吧,是处理视觉影像的,在动物里也是如此,听、闻和触觉也是很重要的,但是视觉带来的信息是有很强冲击力的。



  对于我来说,我们只是刚刚开始了解视觉系统的运转,世界上有很多科学家都在研究这个,因为这可以打开一个崭新的世界,使我们了解如何能够使我们看得更好。我们的研究其实还是很基础的,我不想给听众这样一种印象,好像我们已经多么先进了,其实我们只是刚刚开始了解。



  [梵高的绘画作品,向日葵,自画像,可以选自黑泽明的电影《梦》中的镜头]  



  威塞尔曾经担任过哈佛大学医学院生理系主任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校长,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日常生活中,他非常爱好艺术,并且从艺术收藏中获得很多乐趣。



  记者:好像您对除了科学以外,您对艺术非常地感兴趣。



  回答:对。我对艺术很感兴趣,其实我有钱的时候我还收藏艺术品,



  记者:研究视觉的科学家和研究视觉的艺术家在一起开会讨论什么问题呢?



  回答:问得好,这是个问题,所以这有点形式化了。艺术家呢一般来说会讲动力、技术层面,那么科学家呢一般会讲他自己的研究领域,但是我觉得有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他们相互了解的不多,最具有戏剧性的事情,我在演讲的时候也经常讲,我有一幅画,这个画家的名字是梵高,梵高的一幅画,是他的自画像,他都是用直线,不同方向的直线来画这幅画的,所以它的冲击力很强,他没有用什么曲线,都是直的线。当我们发表了我自己的研究作品的时候,我刚才讲过了,这个大脑呢有一些细胞它是对不同的线来做出反应的。  



  二,一首生物技术的浪漫曲



  两年前的一天,世纪之约的记者曾来到北大医院,拍摄了这里的核磁共振仪。中国核磁共振学会的理事长为我们介绍了和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当年蒋先生作介绍的录像]



  之所以做这个节目,是因为那一年,美国的劳特布尔和英国的曼斯费尔德因为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发现,获得2003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而他们发明的机器,已经在世界范围的医院里得到广泛运用。  



  而今天我们采访的是最早因核磁共振获诺贝尔奖的瑞士科学家恩斯特。



  在他的眼里,核磁共振有今天这样大的作用和影响,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



  我们研究的内容当时看起来似乎是毫无用途的.



  当我的导师和我说要研究的时候我非常惊讶,因为我当时根本就没有听说核磁共振这个领域,但是随后我就开始了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但是我当时根本没有能够预见到能够发展到今天应用广泛的这样一个前景,比如在生物学、医学、化学等等,几乎任何领域都会用到我的技术,非常令人惊讶。特别是有很多的诺贝尔奖都与核磁共振有关,这也是非常令人惊讶的一个情况.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5)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