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生物资源 > 考研考博 > 笔记

生物化学内容提要,习题与解答(4)

时间:2005-12-30 20:56来源:Internet 作者:bioguider 点击: 2666次

3-14解答:①根据它们的等电点以及它们在pH8.5条件下所带净电荷的多少,很容易鉴定出它们在电泳图谱上的位置(图2-6b)。 
②P6与P3具有相同的pI,即是说,在pH8.5的条件下,它们带有等量的净电荷。但P6的分子量仅是P3的一半,它的迁移率是P3的2倍,电泳后它在支持物上位置应比P3更接近于负极(如图2-6b所示)。  
(在一定粘度的介质中,在恒压下,带电颗粒的迁移率由电荷与颗粒大小的比例决定,即:μ(迁移率)∝(Q(电荷)/r(大小))。为了在Q/r基础上估计出相对迁移率,可用物质的分子量去除pI-pH,pI-pH视为Q值的一种量度。)
 
3-15解答:普通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蛋白质时主要是根据各组分的pI的差别。图2-7(A)的结果只呈现单一的带,表明该蛋白质是纯净的。
由于SDS是一种带负电荷的阴离子去垢剂,并且具有长长的疏水性碳氢链。它的这种性质不仅使寡聚蛋白质的亚基拆离,而且还能拆开肽链的折叠结构,并且沿伸展的肽链吸附在上面。这样,吸附在肽链上的带负电荷的SDS分子使肽链带净负电荷,并且吸附的SDS的量与肽链的大小成正比。结果是,不同大小的肽链将含有相同或几乎相同的Q/r值。由于聚丙烯酰胺凝胶基质具有筛分效应,所以,分子较小的肽链将比较大的、但具有相同的Q/r值的肽链迁移得更快。若蛋白质是由单一肽链或共价交联的几条肽链构成,那么在用SDS处理后进行SDS-PAGE,其结果仍是单一的一条带。若蛋白质是由几条肽链非共价结合在一起,在用SDS处理后进行SDS-PAGE,则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仍是一条带,但其位置发生了变化(迁移得更快),表明该蛋白质是由几条相同的肽链构成,另一种可能出现几条带,则可以认为该蛋白质是由大小不同的几条肽链构成. 图2–7蛋白质的鉴定
图2-7(的结果表明该蛋白质是由两种大小不同的肽链借非共
价键结合在一起的寡聚体蛋白质。从图2–7的电泳结果我们可以断定该蛋白质的等电点低于pH8.2。
-16解答:①DEAE-纤维素是一种常用于蛋白质分离的阴离子交换剂。在分离蛋白质
样品之前,DEAE-纤维素先用较低的离子强度和pH为8的缓冲液平衡,蛋白质样品也溶于同样的缓冲液中。在这样的条件下,DEAE-纤维素大部分解离,并且带固定的正电荷。在这种pH下,蛋白质样品中各组分带净正电荷(但有差异,或带相反性质的电荷),这些带不同电荷的组分与DEAE-纤维素的结合力不同。洗脱液的离子强度影响带电颗粒与交换剂间的结合力。当升高洗脱液的离子强度时,会降低交换剂与被分离组分的静电吸引力。由上所述,该蛋白质混合物各组分被洗脱下来的先后顺序是:a>c>d>b。
②Sephadex是葡聚糖凝胶,它是具有不同交联度的网状结构,其颗粒内部的孔径大小可以通过控制交联剂与葡聚糖的比例来达到.因此它具有筛分效应.用它作为填充料制成层析柱,可以根据被分离物质的大小进行分离。已有不同型号的葡聚糖凝胶用于不同物质的分离。当蛋白质混合样品随洗脱液向下流动时,比凝胶颗粒孔径大的蛋白质分子不能进入凝胶网格内,被排阻在凝胶颗粒的外部;比凝胶颗粒孔径小的蛋白质分子则能进入到网格内部。其结果是,分子大的蛋白质则随着洗脱液直接从柱上流出,分子比较小的蛋白质则因走了许多‘弯路”而被后洗脱下来。分子愈小,“弯路”走得愈多,洗出的速度愈慢。根据这一原则,上述蛋白质混合物从SephadexG–50洗脱出的顺序是:b>c>a>d。
 
3-17解答:用凝胶过滤(即分子排阻层析)法先除去分子量为100,000、pI为5.4的蛋白质,余留下来的低分子量的含酶的混合物再用离子交换层析法分离,于是就能获得所需要的纯酶。
第四章 酶
内容提要
酶是生物催化剂,能显著提高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速度。酶对它所作用的底物具有高亲和性和高度的专一性。酶是蛋白质,或者是由蛋白质和辅助因子组成。虽然发现有其它生物催化剂,例如具有酶活性的RNA,但这并不改变酶的蛋白质本质。根据酶催化反应性质,可将在生物体内发现的酶分为六大类。
酶的动力学描述的是酶在不同条件下催化反应的速度。酶催化反应的速度受底物浓度、温度、pH等的影响。米氏方程描述的是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这种影响呈现双曲线的图象。当底物浓度饱和时,酶促反应速度达到最大(Vmax)。米氏常数(Km)是指当酶促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所对应的底物浓度。Km和Vmax可以通过双倒数作图法等方法获得。酶的催化常数或转换数(kcat)是指当酶被底物饱和时,每分子的酶(或酶的每个活性部位)在单位时间内催化底物转变成产物的底物分子数。当底物处在稀浓度或未饱和时,kcat / Km比是酶促反应的表观二级速度常数。kcat / Km为酶的催化效应和对底物的专一性提供了一种量度。
生物化学反应大多是多底物酶促反应。多底物酶促反应可分为有序顺次反应、随机顺次反应以及乒乓反应。多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也是可以测定的。
对酶的抑制剂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揭示酶活性部位的结构、分析和推测代谢反应途径以及为临床药物的设计提供依据。酶的抑制作用可分为可逆抑制和不可逆抑制两种类型。可逆抑制又可以分为竞争性、反竞争性和非竞争性抑制等不同类似类型。不同类型的抑制剂可以用动力学作图来区分。
酶对底物高度有效的催化源于酶和它的底物之间的多种弱的作用力的形成和相互作用所释放的自由能。这样的结合能既贡献于酶的专一性,又贡献于它的催化反应。在酶促反应的转换态中使这样的弱的相互作用处于最佳状态。酶活性部位本身与底物是不互补的,但与底物的转换态是互补的。酶与底物的邻近与定向以及转态的稳定是解释酶高效催化的主要因素。此外,广义的酸碱催化和共价催化对于解释酶促反应的高效性也是重要的。酶活性部位的氨基酸残基可以参与酸碱催化(质子的加入或移除)或共价催化。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可以提示什么样的残基参于了催化反应。
对溶菌酶和丝氨酸蛋白酶类作用机制的研究为洞察酶的作用机理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溶菌酶对细菌细胞壁的水解涉及底物的变形(由酶和底物之间多种弱的相互作用力所致)和中间物(转换态)的稳定。
许多丝氨酸蛋白酶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合成,在适当的条件下通过选择性水解转变成有活性的酶。X-射线晶体衍射分析表明,蛋白质的三维结构能揭示出酶活性部位(包括专一性底物的结合部位)的信息。丝氨酸蛋白酶的活性部位含有一个由氢键结合网形成的Ser-His-Asp催化三联体。它的丝氨酸残基起着共价催化剂的作用,组氨酸残基起着酸碱催化剂的作用。带负电荷的四面体中间物由酶提供的氢键来稳定。
酶活性的调节是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区别于非生物催化剂的重要标志,也是生物体内物质代谢的重要调节方式。酶活性调节包括酶原的激活、同工酶调节、别构调节和共价修饰调节。 
别构酶是多亚基酶,除含有底物结合部位外,还含有调节物结合部位(别构部位)。当调节物结合到别构部位时,诱导酶的构象发生变化,从而增高或降低酶的催化活性,进而调节代谢途径运行的速度。酶的共价修饰调节通常涉及酶分子特定部位的丝氨酸残基或苏氨酸残基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处在代谢途径关键部位的酶既具有别构调节又具有共价修饰调节两种调节方式。
第四章 酶
 
习题: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24)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