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科学人物 > 学术文风

谁制造了“中国黄禹锡”事件?(3)

时间:2006-01-21 09:14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bioguider 点击: 307次


  我们收到了左俊勇的信,我们杂志和所有其他的作者联系过,要求他们对左的信作出一个反应,如果那些作者不予回复,我们保留同从事该项目的研究机构联系并要求他们调查的权利。

  因为有详细的联系方式,我们同两位主要的通讯作者George Wu博士和丘小庆博士联系过,我们要求他们把这封信转发给此文的其他作者,并要求他们在未来的两个星期内答复。

  由于这篇文章引起了读者很大的兴趣,我们已经把它寄给了外界的科学专家,他们正在评估该文中提到的数据并确定这些数据是否能支持结论。

  我希望能澄清本刊在此文上的立场。(此信有少数删节)

  四川大学与华西临床医学院在1月16日亦紧急召开新闻发布会,就此事件发表声明,力主学术问题与商业纠纷应区别对待,并允诺成立专家调查组,对丘论文的真实性进行专业调查,全面核实实验数据,会给社会公众一个交代。

  在学校正式表态后,丘小庆开始反击,此前,他一再拒绝任何媒体的任何相关提问。而这一次,显然是准备充分,并且具体地批驳。

  “他们用测验报告的结果来否定我的研究,选用了结果中大概400字内容。那份结果报告其实一共有1.3万字左右,而在他们所发的仅有的400字中,还删去了很重要的一个测试结果。这样经过删改的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

  比如特异性问题,他一再强调,川抗所的实验报告已经证明PH-SA对指定细菌具有极强杀灭效力,而他论文中的所述实验,因为样品量要远远低于川抗所实验,“所以对其他无关菌种没有显示出杀灭力。”“何况论文的题目就说,这只是一个model,模型,我并没说一定正确!”

  而对于西藏药业公司所指的PH-SA杀菌能力源于制备中添加的链霉素残留,丘小庆更是不屑一顾,他说他曾在2005年底公开在一次研讨会上驳斥类似论断,当时百余名专业人员,无一人表示异议,包括西藏药业公司在内。

  “制备不出PH-SA,就说我的PH-SA不存在,这是何居心?”

  丘小庆教授的助手,也是该论文的署名作者之一张杰早先一天曾意味深长的对记者说,“我们和黄禹锡不同,丘教授此项研究有十几年了,会持续撒一种谎吗?”

  丘小庆在美国Albert Einstein医学院的导师不愿就此事给予评价。而该论文的另一责任作者、美国康涅狄格大学George Wu则称需向所在学校请示再回复,但截至发稿一直没有回复。

  而丘小庆原来在Albert Einstein医学院的同事Paul Kienker通过电子邮件回复了本报,他表示自己读过丘博士的论文,并且觉得很有趣。“他在该文中介绍的科学成果的意义正是新型的抗生素所需要的,如果他能开发出一种新的类型,将是一件很好的事。”

  他说:“他在Einstein医学院做了一些非常好的实验,我也没有对这些实验的有效性产生疑问,但是我并不清楚他在中国做的工作。”

  四川大学的调查程序已经启动,由四川大学主导。但新泰克公司的声明要求,应向公众公开本次检测的具体做法和时间表,而且要求本次送检药样的制备过程在权威的公证机关及有关专家的全程监督下进行,以示公正与透明。

  四川新泰克公司在1月18日的声明指出,他们关心的是技术是否存在这一最基本事实,另外,他们认为川大独家主持鉴定的客观公正性与透明度不够,“对这样的任何检测结果我方都持保留态度”。

  另外,该公司宣称,“丘小庆的《自然》杂志论文、专利发明技术与我们的商业纠纷实质都是一个问题,都是以抗菌多肽的发明技术的存在为前提和基础,学术、专利及商业纠纷是不可分割的事件整体”。

  (沈亦文对本文亦有贡献)



《自然》回应川大教授造假事件(北京青年报)

要求丘小庆在两周内就有关质疑进行答复

     就川大教授丘小庆涉嫌学术造假一事,昨天,著名学术刊物,美国《自然·生物技术》杂志编辑马歇尔博士在回应本报的问询邮件中表示,他们收到了署名为左俊勇的信,目前已与论文的其他作者联系,要求就信件中提到的问题进行回应。丘小庆教授的助手张杰也对记者证实,他们几天前确实收到了《自然·生物技术》的来信,来信要求丘小庆教授在收到信后两周内就信中提到的问题进行答复。

  论文共同署名作者左俊勇在一家网站发帖,并公开了他们写给《自然·生物技术》杂志编辑的信,信中称他们要求撤销在该论文的署名。张杰介绍,杂志同时还把左俊勇写给《自然·生物技术》的信同时转给了他们。张杰肯定地说,丘教授一定会对杂志编辑的信给予回复,因为这是作为《自然·生物技术》作者义务的一部分。

  马歇尔博士表示,在处理这类问题时,编辑部通常的做法是,先与论文的其他作者联系,要求就信件中提到的问题进行回应。如果这些作者没有给我们回应或者答复并不助于解决实际问题,我们保留与实验研究机构联系并要求他们进行调查的权利。

  马歇尔指出,《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在选择论文时,通常要从杂志读者的兴趣出发,如果哪篇论文被编辑认为有这样的价值,相关的科学专家就会对该篇论文进行评估,并通过论文中的数据评估这些是否支持论文中的观点。



“科学怪人”丘小庆

  1998年丘小庆应聘至四川大学华西临庆医学院,担任教授,这里对于丘来说,并不陌生。虽然他未在华西接受过学历教育,但母亲曾在该学校工作,且职位不低,华西临床医学院也算是他另一种意义上的母校。

  回国之前,他在美国纽约Albert Einstein医学院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5年。他昔日的同事Karen Jakes教授对本报记者称,在一个实验室呆上这么久并不容易,当时丘主要从事colicin Ia(大肠菌素)研究,“很谨慎”,与现在的研究运用了同一蛋白。

  “造假”风波甫出,许多华西师生都很快注意到了。而在他们之前的印象中,这位教授51岁,胖,即使在秋天也因为怕热只穿短衣短裤,几乎被公认为才华横溢的科学家。

  而他与他的发明———PH-SA最为流传的典故是,他曾亲自在自己胳膊上划出10厘米长的伤口,先以细菌感染,再以PH-SA杀菌,一周后,伤口神奇地痊愈。这个以身试药的情节,在2004年4月华西临床医学院举办的一次大型博览会的筹备期间被刊出,引得赞叹如潮。为了造势,PH-SA发明则被列为当时学院重点推介的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5)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