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关于自闭症的一些论文和经验

时间:2010-09-25 19:25来源: 作者: 点击: 1191次
2008-11-16 21:28:49 来自: 黎猫三太子

自闭儿沟通语言的偏差沟通语言 语言特征 因为自闭症是一种症候群,语言行动的障碍也会呈现各种状态。他们的情况似乎有极大的个人差异。举例如下: 不会说话或是话题极受限制。 虽然能理解话语,但对特别的抽象语之理解则极为困难。 有实时就应声,也有迟缓的应声。 自言自语,或是一直反复地说同样的话。 主词或人称代名词的使用,有混乱现象。 构音、音调、节奏、音的高低、大小都有异常现象。 有自己造话的独特说法。 助词及助动词的使用困难,造成构文的不成熟或顺畅。 不会把声音、动作或表情,当交流工具来使用。 大部分的自闭儿都有说话迟缓现象,特别是无发语状态被认为是问题所在。据说,约半数的自闭儿是属无发语状态,也就是无法得到会讲话的意欲。这些孩子们对声言的注意力很困难,也欠缺模仿种种社会行动的能力,再加上比手划脚的身体语言、眼神等的非语言行动之欠缺,造成其思考及象征机能未发育之特征一一出现。而这些孩子会无语言表达的原因,有人认为是声言的体制化(哭声|高低的发声|发声的多样化|呢喃的出现|单语的出现等发育的变化)和记号化(以声音为记号,使用知觉)的能力欠缺所造成。这些孩子们在此种缺陷的情况下,就没有使用语言的经验。因此,错过了学习说话的适应时期,而使语言发育的情况变糟。 又,虽然学会说话,正如前列所记的,有很多人有异常的障碍,所以对于会说话的自闭儿,但却有以下异常特征出现的情形: 不会把说话做为社会交流的工具,也不会把动作和表情做交流的手段使用。 就算听见了对方的问话,也无反应,那么就无法进行交流的会话,自然不能相互沟通、对别人毫不关心。只是,对同话题、同问题一再反复的说出来罢了。 用固定的记号回答,再添加个人 意思,隐喻的说出特异话语等的模式。 有人把会说话的自闭儿之语言和精神发育的程度,分为迟滞群及发育群。在此的迟滞群,因为没有自己创造语言来使用,所以就会自言自语,或莫名奇妙的应声之类的自闭式语言症状表现出来,而发育群也有同样的症状出现,所以这些症状就被认为是语言重要的基础。 照话学话 特征 在自闭儿中,常见到模仿他人口型说话的方法称为「照话学话」,专门用语是「应声」或「反响语言」。对于会说话的自闭儿,有四分之三在幼少期时,有照话学话的现象出现,是属自闭儿的语言特征之一。如果是随时照话学话,称为「实时回音」,而若隔了一段时间之后,再模仿别人说过的话,则称为「迟滞回音」。 指导方式 (a) 教导「不知道」的用语 不是一味教导有关适当的应答,而对于所提出的质问或指示不知如何应答时,就用「不知道」的一般性回答方法教导他。 这时,首先要准备孩子无法回答的问题,或是日常的质问及指示的意义。在指导之时,做了质问及指示之后,指导员要先说「不知道」,当孩子也用「不知道」做照话学话时,要让孩子知道这是适当的回答,并且应称赞小孩子(回馈)。 按这个方式反复去做,指导者要次第地把「不知道」的做法减少,也就是「不知...」、「不 ...等等,说了简短的不知或不之后,让孩子自己说出「不知道」的这种方式来指导。 这是经过研究成功的方法,除了指导、质问以外,用这种方式的对答,能扩大为一般会话。要实践之时,应利用适当的机会,把同样种类的方法合并来实施。 (b) 教导适当的应答 就是对日常使用的质问或指示,不是用照话学话的方法,而是用适当应答的方式教导。方法同前。在质问及指示后,适当的应答话语由指导员说出(例如:要去哪里?教室),把应答部分予以照话学话后,若孩子会回答(「教室」),就要夸赞他,并且一再反复地做。开始时,限定用日常生活的话题,把会话项目控制在最低限制内实施,就不至造成混乱。 (c) 其它的留意点 以上,就是自闭儿照话学话(模仿)的积极教导方法,基本上是让孩子的交流能力扩大,所以当孩子对要求的语句,有了回答出现时,教导老鹰好好的夸奖孩子。又,先安排彼此容易沟通的活动来教导表达的方法,把亲身的会话体验和语言的实感连结,这种学习方法,用有组织的方式安排是很重要的。 独特的说话方法 (a) 特征: 自闭孩子说话方法的特征,有如下几点: 用细小的声音说话。 用高调的声音说话。 用没有抑扬顿挫的同一音调说话,而在语句的最后,又可能会产生高调的独特抑扬说话方法。 用类似缺少助词的电报体说话。 反复地说同一件事。 有些孩子把同一句话反复地说或反复地问,这种说话方法并非有要对方回答的期待而发出的。自闭孩子常见的自我刺激行动,是同样约有关意思的传达或相互交涉的说话,并没有本来的机能。然而,多半像这种发语是一致性的,所以先观察一段语言发育的经过后,再来进行指导。 (b) 指导方式 通常在说话方面有问题的自闭孩子,不只是语言有迟缓或偏差而已,其它的自闭症状也残留下来。例如:不看对方的脸来回答问题或打招呼,反复说出和情况无关系的语句,这也可以说是社会性的发育迟缓及人际关系的障碍而产生的问题行为。然而,光想要改善说话方法,做为指导的目标是不恰当的。应该对减轻自闭的症状,和得到理想行动的指导中,要抓住机会以谋求改善说话的方法。至于最基本的指导,就是让孩子知道说话是很快乐的。要让他理解,利用说话和他人交流,是能帮上大忙的行为。例如:喜欢玩弹簧垫的孩子,可从教室内的学习,转移到放有弹簧垫的房间。也就是在说话方法的指导中,进行场所的转移。首先,指导者要问下一步做什么?以每一个步调为目标来回答的方法,其指导法如下所示: 第一步调「弹簧垫」,如没有应答,就用动作表示来引导他模仿。 第二步调「跳弹簧垫」,继续做扩充的模仿。当孩子说:「跳弹簧垫」时,指导者就做「跳弹簧垫」的动作,让他模仿。 第二步调可做各种表达方法的指导。此时,需留意的是尽可能用配合孩子年龄的说法,用身体来表示。又,如果声音的抑扬有奇异之处,在这个阶段就要做修正模仿,也就是用平常抑扬的音调表示,让孩子重新学习说话。只是这种做法,对孩子而言,是不会觉得快乐的,所以怕会有丧失说话的危险性。因此,要安排孩子非常喜欢的教材,进行辅助指导。

促进自闭症幼儿语言发展的几个策略 自闭症幼儿中普遍存在语言障碍,他们主要表现为语言的理解能力以及运用能力发展很缓慢,他们不能及早地正确理解别人所说的的含义,或者是模棱两可,或者是断章取义;同时对语言结构掌握很差,只能讲些简单句、情景性的句子,句子结构及不完善。这一切阻碍了他们的发展。因此,对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在干预的过程中我们主要运用行为训练法对他们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注重环境的营造,即为幼儿创设融合性保教的大环境,其中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的创设为语言的训练打下了情感基础,因为对自闭症幼儿来说情感的建立是进行教育的第一步;同时运用游戏的方法来提高自闭症幼儿的接受性语言、模仿能力及游戏的水平,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所以游戏是对自闭症幼儿进行语言训练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注重环境优化,创设融合性保教的大环境  1、户外活动:  在创设融合性大环境中户外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环节。自闭症幼儿的动作能力特强,他们的运动量也很大,很喜欢到操场上玩大型运动器械,我们就安排他们与普通孩子一起进行户外活动,在活动中鼓励普通孩子与他们交流。老师也有意识地引导自闭症幼儿与普通孩子一起交流,让他们跟着普通孩子一起学习排队,如跷跷板是他们喜欢玩的一种器械,如果教师放任让他们自己玩,玩了两下他们就不高兴玩了,因此,在活动时我请一个普通班的孩子和他们一起翘,教师还在一旁念儿歌《跷跷板》,这样既增加了活动的情趣又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幼儿学习语言。  2、创设游戏环境:  A、角色游戏: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为了引导自闭症幼儿玩角色游戏,老师经常带他们到普通班级参与角色游戏。当孩子们跨入普通班级门口时,老师首先提醒他们与班级老师打招呼:“老师早”、“老师好”等一些简单的礼貌用语。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也会模仿其他小朋友扮演喜欢的角色,如医生、超市的营业员等。为了使游戏进行下去,角色与角色之间要发生联系,而自闭症幼儿又没有能力去联系、沟通,这时,老师要鼓励普通孩子去与他们沟通,向他们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在老师的提示下自闭症孩子也要试着作出简单的回答。有时在活动中,孩子们之间也会发生冲突,如争夺玩具等,这时,老师可鼓励孩子动脑筋,想办法,或者提醒他们说一句好听的话:“请你……”,也可鼓励孩子去求助其他老师:“*老师,我要……”。在这样的情景中,孩子迫切需要解决当前的问题,说话的欲望就比较强烈,此时说出来的话语与当前的场合比较吻合,而不再出现乱说话的现象。在角色游戏活动中,教师的参与、指导是很重要的。  B、主题活动:  经常开展主题活动,不仅能训练孩子们的语言,还能促进孩子们之间的交往。如在《大一岁了》的主题活动中,普通班级的孩子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讲述新年的到来,大家都长大一岁了,要努力地学习各种本领,自闭症幼儿要求仔细地听他们讲话,在活动最后大家一起交换新年礼物时,则要求每个孩子都说上一句祝福的话,在普通孩子的感染下,在老师的引导下,自闭症幼儿也能说出一句话,如“祝你新年快乐”、“请收下我的礼物”等。在这种主题非常明了的氛围中,自闭症幼儿语言学习的积极性高,效果也比较好。  C、区域活动:  每天的区域活动也是自闭症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因为在活动中,孩子们能依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的选择内容。在活动中可采取大带小的形式,即中大班的孩子带领自闭症幼儿一起参与活动,相互之间要沟通,哥哥姐姐要问弟弟妹妹玩什么,还要教他们学说玩具的名称,如“娃娃”、“积木”、“皮球”等,让这些孩子即玩得开心,又从中得到了练习说话的机会。  二、训练策略:  策略一:用游戏法提高自闭症幼儿接受性语言能力,学习听懂指令并能执行。  对自闭症幼儿进行语言训练,必须从听懂话、理解别人的语言开始。游戏法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贴近幼儿生活的游戏可以为其创设一定的交流情境,激发其说话的愿望。  活动1:小鸟飞  为了让幼儿理解词“飞”,“大风”“快”“慢”等词或词组。老师就设计了游戏“小鸟飞”:鸟妈妈带领小鸟们张开翅膀飞呀飞,大风来了飞得慢些,老鹰来了飞得快些。小鸟们边跟鸟妈妈飞边说:“小鸟飞呀飞,小鸟飞呀飞……。”训练初期,他们不太愿意配合,老师可手把手地带领他们一起飞,还请普通班的幼儿一起参与,在一种非常融洽的气氛中鼓励、引导幼儿跟着一起游戏。 活动2:击鼓找物  老师用小棒击鼓,让孩子围着圆桌顺着一个方向走动,鼓声一停,则让孩子停下,并按老师的指令去找物。如“把皮球拿过来”、“把球给我”等。因为孩子对敲鼓很感兴趣,老师就利用这一心理特点,当孩子拿对了就抱抱他,或者向他微笑表示表扬,最后让他敲一下鼓,然后再进行游戏。  活动3:小动物找朋友  为了训练孩子听到自己的名字有反应,可通过《小动物找朋友》这游戏进行练习。游戏开始时让孩子藏在椅子背后,老师模仿小动物的叫声,然后叫一小朋友的名字,如:“喵喵喵,***,在那里?”要求孩子听到自己的名字能说:“到”或者伸出头来。如果孩子没有反应,老师则走到椅子背后给予再次的重复,如果孩子能说出“到”或伸出头时,老师就表示:“你真棒,小猫和你做朋友!”游戏初始阶段,可以两个老师配合或和家长一起对他们进行训练。  策略二:用游戏法提高自闭症幼儿的模仿能力,促进幼儿的自我及他我的认知;指导幼儿能用请求语和老师交谈。  对自闭症幼儿来说,他们的一切学习就是模仿。而且他们善于模仿,模仿能力比较强。老师为他们创设游戏的环境,让他们在特定的真实的情景中通过学习模仿动作,在做做玩玩的中从而习得模仿性语言,形成语言定势,促进他们的语言发展。  A、模仿动作:游戏《请你照我这样做》  通过游戏《请你照我这样做》,模仿指认五官。如老师指着自己的眼睛说:“这是眼睛。”让孩子也指着自己的眼睛说:“这是眼睛”学说简单句。在多次模仿的基础上,孩子就能自己指出五官,并能模仿说简单句了。老师还可用歌曲《五官歌》让幼儿来学说名称,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  B、模仿语言:游戏《我会说》  老师创设游戏的情景:一个小朋友(由中班幼儿扮演)在看书,忽然,他大声地说:老师我要喝水。然后反复说几次,老师引导自闭症幼儿模仿,用此办法还可模仿说:我要玩------等等。另外《传话游戏》也是孩子模仿老师语言的一个很好的游戏。  策略三:用游戏法提高自闭症幼儿的游戏能力,从而促进其应答性语言的发展。  孩子游戏行为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语言的发展。在孩子的游戏中,老师以游戏的口吻介入孩子的游戏,进行指导和点拨,在提高孩子游戏水平的同时也促进了语言的发展。如在《娃娃家》游戏中,老师带领他们学做小客人,这时大班孩子会热情的招待他们,老师可在一旁提示孩子,鼓励他们学说道谢的话。开始孩子对于老师的提问会没有任何反应,大约要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他们能跟着说,这时,老师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再过一段时间,只要得到暗示他们就能自己说:谢谢。接着,老师可提出更高一点的要求如:鼓励幼儿主动去请求别人帮助。随着游戏的深入进行,孩子的游戏能力逐渐提高,他也想用语言来交流,当老师的提问时,孩子也愿意回答你。坚持一段时间,孩子的游戏水平会逐渐提高,同时说话的兴趣也同样会提高。  经过一年时间的对自闭症幼儿语言训练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1、语言理解能力的提高:  (1)接受性语言的发展:  通过训练,孩子的语言能力大大提高了。原来孩子对老师的语言不能理解,毫无反应,现在逐步地从单纯性的语言发展到连续性的语言了。如听到自己的名字会说“到”或举手示意,对老师的“把门关上”、“坐到椅子上”等单纯性指令能马上去执行;对于“把门关上,把皮球拿过来”等连续性指令孩子也能乐意地去执行。  (2) 回声性语言的减少:  自闭症幼儿具有回声性语言的特点。训练前,他们的语言基本上都是回声性的,如老师问:“你叫什么名字?”回答通常是:“什么名字?”问:“你几岁了?”回答是:“几岁了?”通过一年的训练,孩子的这种回声性的语言大大减少了,说明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提高了。  2、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1)人称代词的使用不在混淆了:  以往孩子不能正确地区分“你、我、他”等人称代词,在使用的过程中经常混淆。如老师问:“你叫什么名字?”回答是:“你叫***。”问:“今天谁来接你回家?”回答是:“爸爸接你回家。”通过训练,孩子现在能正确地区分“你、我、他”等人称代词了。  (2) 能正确的区分所属的概念:  训练前孩子说:“喝水。”经过训练以后则会说:“我要喝水。”或“***要喝水。”以前说:“***,汽车。”现在会说:“***要玩小汽车。”或“我要玩小汽车。”训练前说:“不要了。”并把手中的玩具给旁边的同伴,现在会说:“我不要积木了,给浩浩(旁边同伴的名字)玩。”(3) 能初步和同伴进行交往:  随着孩子理解性语言的提高,他们表达自己意愿的要求也有提高。在游戏等活动中,他们也愿意和其他小伙伴一起活动,能在老师的提醒下,尝试着用礼貌用语和别人交往。如会说:“谢谢”、“早上好”等。  其实,对自闭症儿童语言训练的各种方法和策略是融会贯通的,他们是交替使用的,是不能分割的整体,但自闭症儿童的差异太大,在训练中要因人而已。

自闭症儿童家庭训练误区 孤独症儿童的家庭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训练效果的保障与维持。现将主要问题做以下概述:   一、以"医"代教,以为医药是解决问题唯一途径,从而造成家庭训练流于形式。   其表现为某些家长对通过教育能够使孤独症儿童良性发展这点存在疑虑,对教育康复缺乏信心。从家长这一心态分析,我认为这是他们不知道如何才能使孤独症儿童康复,怎样才算是真正帮助他们。对孤独症儿童,只是表面上的认识,而缺乏对其本质的认识,其实孤独症儿童最大障碍是交往障碍,包括语言障碍。他们常常沉浸在封闭的自我世界中,究其原因是其缺乏或者说是没有外界交往的能力,而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帮助他们建立这种能力,使他们从自我的世界中走到现实生活中来。当然我们不排除随着医学的发展,药物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目前为至,尚没有一种医疗手段能够代替教育训练作用,因为有些能力的获得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的培养慢慢得来的。药物只能还人以健全的躯体,为能力的获得提供可能性,而不能起决定作用。这正如众所周知的"狼孩儿"的例子,虽然其有健全的躯体,便由于没有人类的教育环境,因此他只能像狼一样嚎叫,最终能发出有限的语言,还是借助教育的作用产生的。因些,可以这样说,对孤独症儿童的帮助应是以教育为主,药物为辅。   二、训练内容单一,单纯强调语言训练,忽视其他辅助训练,乃是家长们的又一个误区。   有的家长认为"只要孩子会说话了,一切就都好了",显然这是一种误区,因为会说话并不等于会交流。就我们所遇见的孤独症儿童有许多都会说话,甚至有的还能背很多唐诗,但却无法与外界正常交流,这能算是真正会说话吗?从理论上讲,言语发育障碍是孤独症儿童的主要症状之一,但其实质是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因此只有首先促进大脑思维的发展,才能促进言语的发展。从语言学上讲,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如果人的言语起不到交际的作用,那么言语本身也不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所以,我在本文特别提出不能片面强调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训练,不能以为会说话而去单一训练语言,而应以提高思维水平为目的,采取不仅是语言的训练,还包括认识能力、感觉运动等综合训练的方法。我认为这样做比单纯强调一种训练其效果要好的多,因为综合训练会更好地促进大脑的发育,而大脑的发育才是真正促使语言发展的根本。   三、训练目的与手段混淆   有的家长在家庭训练中存在着为了训练而训练的现象,错误地理解为训练的目的就是完成训练内容本身,造成目的手段混淆。这样做的后果,一是为了达到目的而采用的训练手段必然单一;二是无形中把一天的生活内容和时间划分为训练和非训练两大类,没有将家庭训练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从而影响训练效果。其实训练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建立社会交往能力,这其中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和用语言交流的能力等,而我们现在所进行的一切训练都是为实现这一目的而开展的。换言之,一切有助于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和方法都是我们应该运用的,可是据我所知,有部分家长在他们对孩子的家庭训练中,却存在为了训练而训练的现象,即不是从手段到目的,而是从手段到手段。比如以训练拍球为例,他们认为拍球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会拍球,从而产生了这样一个结果,即拍球时为训练时间,不拍球时为非训练时间,只视拍球这一活动是训练内容,而视拍球外的其他活动为非训练活动。这样做所达到的结果实际上只能是事倍功半,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把手段与目的混淆了,而正确的做法就是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手眼协调能力及在此活动中孩子对他人指令的理解与配合,通过拍球活动来达到此目的。即拍球只是此时的训练手段,同时充分利用拍球以外的时间,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训练手段和机会,共同为实现上述目的而进行训练。教育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把训练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去,才能促使训练早出成果,以真正达到训练之目的。   从以上现象说明家长不仅需要获得有关孤独症儿童教育训练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家长在教育观念上须避免进入误区。因此本文的目的是呼吁孤独症家长重视孤独症儿童的家庭训练,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供有关的专业知识与方法,以期使家庭训练走上正轨,同时使孤独症儿童教育形式在家庭、机构、社会三方面有机结合,进入良性教育循环的系统。可以这样说,对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训练是涉及到诸多领域的系统工程,为了使这个系统工程真正运转起来,让我们从事孤独症康复事业的人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吧!

游戏对自闭症康复的重要性一,游戏治疗的定义  从出生到六岁以前,小孩子几乎一张开眼睛就开始玩,从个人的身体一直玩到各种玩具。游戏治疗则是给儿童游戏的机会,让他们用玩具来说或表达他们口语能力所无法描述清楚的感受。孩子们在一岁半左右,即可做互动式的游戏,这时就可以开始进行游戏治疗(陈梅娇,民88)。游戏疗法(play therapy)是基於心因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式。对於儿童无法完全明确的使用语言表达及理解的情况下,治疗者用儿童能够以身体机能表达心理面的游戏,取代语言作为沟通的方法。在游戏的过程中,儿童可了解人我之分离,并学习人际社交技巧,培养社会适应力。游戏治疗的目的就是藉游戏的特质,发挥儿童本身的自我治愈力,以抒发内在的情结,使人格得以正常发展。  二,游戏治疗的功能  游戏是儿童们最自然的一种自我表现方式。游戏治疗就是根据此事实给儿童机会,让他们表现出自己的感觉和问题。游戏治疗是很独特的,因为他是使用玩具,玩偶,游戏比赛或其他游戏媒体,以引发儿童普遍性的兴趣进而参与活动。一旦孩童开始游戏,存在於治疗辅导者和小孩间的紧张就减少。又一旦治疗性反应建立后,鼓励孩童利用想像游戏,表达感觉和行为,藉以降低焦虑,进而改善问题(徐美莲,薛秋子,民86)。  游戏对儿童有吸引力。因为游戏具有随意活动性质,能令人振奋且於紧张生活中提供片刻休息。儿童在游戏中能免於成人的评价与判断,且被准许犯错而不必害怕失败或遭成人讽刺。游戏鼓励幻想和应用关系,在假想的世界中,儿童能免於竞争,并能满足控制他人的需求。儿童常经验到注意力无法长久且被勉强参与低兴趣,低吸引力的活动,游戏能增进兴趣并引发参与,鼓励身体和心智自我的发展(徐美莲,薛秋子,民86)。  陈梅娇(民88)认为游戏治疗有以下几项功能一)游戏是一项很好的运动,可以促进儿童四肢功能的发展,(二)从游戏中教儿童许多社会规则,(三)儿童可经由游戏中学到如何交朋友,怎样和他人愉快相处,和朋友有共同的话题,共同的经验,所以对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帮助也很大,(四)游戏等於是各种角色的扮演,常有很深的家庭,社会意义,  (五)游戏是一种身心的纾解。  三,游戏治疗的原则  陈梅娇(民88)综合理论与二十余年实记教学经验,归纳出以下四  项游戏治疗原则,提供给国小老师从事游戏辅导时之参考(陈梅娇,民88,p 31):  原则一(接纳):以温和,容忍,接纳,关怀与宽恕,与孩子建立友善关系。  原则二(内省):微笑倾听孩子的表达和感受,并引导他领悟自己的行为,发展内省力。  原则三(自尊):帮助孩子保有自尊,鼓励孩子把握机会解决自己的问题,并亲自著手去做。  原则四(渐进):不急著要求孩子立即解决问题。  陈梅娇(民88)提醒指导者:情境的营造和情绪的培养,是进行游戏治疗之前所必需先完成的准备。尤其是父母亲,老师等治疗者,一定要秉持宽容的心态,不可心存速成之念,而应以鼓励,关怀来诱导受治疗的儿童,撤除其心理上的藩篱,软化其推拒的心理,方能有成。  贰,游戏辅导在教学上之应用  近几年来,研究学者已逐渐不再以残障儿童的认知能力来预测其现在及未来能力的发展,而较注意到这些儿童的社会能力发展上。被认定有社会能力,情绪或认知方面缺陷的特殊幼儿总是被安置在经过分类,自给式的学前特殊教育班,这群有缺陷的儿童常被同侪,家长,老师,或是其他人视为社会上的负担。这些儿童无法成功的在大多数的社会情境中表现独立性,合作技巧,社会判断,情绪控制等,对特殊幼儿而言,社会活动技巧的发展相当重要而且颇受学者及医生们所关注(傅秀媚,民86年)。  研究证明游戏是有助於社会与情绪发展的方法(Green, 1984)。另外也有研究显示,游戏对於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有许多额外的贡献。Bruner(1976)曾经提过:游戏提供一个好机会去尝试行为的统合,此种统合是在一般成人刻意安排的压力下,不可能达成的。所以游戏可以提供一个不可或缺的环境来支持孩子认知,身体,心理,情绪及社会能力的发展。最近有不少心理分析学者,认知发展专家,社会心理学者根据他们的专业观点来看幼儿游戏的重要性,并且提出结论:游戏能促使幼儿不断的发展。对幼儿而言,游戏是天生的而容易的,它助长个人的满足感并建立积极,自我概念和成就感(引自傅秀媚,民86)。  对特殊幼儿而言,活动经验需要一个更高层次的引导和简化。一个幼儿和同侪间的互动关系,影响到其他社会活动,角色的学习,活动的层次和品质。而且游戏对普通儿童的重要性已为一般人所接受,对特殊幼儿游戏的益处,也是被承认的。游戏可提供特殊幼儿适合他们成长速度的学习机会(傅秀媚,民86年)。 学生的学习问题,通常与情绪冲突和紧张有关,游戏治疗藉著探索儿童的感觉与态度,疏导他们内心的郁卒,害怕,焦虑与紧张的情绪。  游戏治疗强调情境的安排,信任关系的建立,完全的接纳,宽容与关怀。  游戏治疗在教学上的应用,是属於指导性的游戏治疗,即以老师,父母为主体,引导儿童从实际的游戏情境中,发泄或说出自己的感受,并从老师,父母那儿感受到被接纳和尊重后,从而发展出自我的内省力,逐渐调整情绪,增强信心,改变行为,努力向上(陈梅娇,民88)。  在教学上,利用游戏来辅导学生渐受重视。教师在应用「游戏治疗」来协助个案时,或许不若接受过严格训练的心理谘商师(人员)般专业,但是近年来教师研习,再进修的情形相当频繁,加上多年的教学经验与一颗勇於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企图心,越来越多的教师乐於运用「游戏治疗」的原则於其教学辅导上。陈梅娇(民88)成功地利用「游戏治疗」来进行三个个案的情绪与认知,问题行为,人际关系与记忆力调整的改善。研究结果显示三个个案接受游戏辅导后进步显著。民国86年徐美莲与薛秋子利用音乐,艺术,游戏等辅导方式设计教学单元协助自闭症个案--李心。结果徐美莲与薛秋子发现经过游戏辅导后,李心在「说话时注视别人」,「积极的社交反应」,及「异常的行为反应」均有显著进步。  他们的研究个案(李心)经辅导后之情绪表达包括:  l 会说「我要看火车的书」,「老师帮我」,「我不要」  l 攻击别人被斥责时,会突然安静下来  l 电脑颜色转换时,会露出喜悦的笑声  l 高兴时,会哼出有旋律的歌  l 下课时会因期待要出去玩而坐立不安  l 曾因下课时抄黑板没玩到摇椅就哇哇大哭  l 听到喜欢的音乐会要求还要听  l 玩球时会说『球不要打到我的脸,会痛痛』。  l 会把自己安排在自己喜欢的情境,例如:看到娃娃掉到桶子的图卡,会说:『是李心(个案)掉入米浆』,而说别人掉入水中  l 如果老师说:『掉入油中炸』个案马上说『不要掉到油里,会痛痛』  l 溜冰鞋如果没收好,老师说:「把溜冰鞋送给别人。」李心马上说:『不要送给别人。』然后听话收好  l 会对他人表达关心之意(看到薛老师拿刀子削铅,会跟薛老师说:『薛老师要小心,不要让刀子割到』然后继续说:『刀子会割到手,会痛,流血喔!』显然很关心老师的样子)  l 攻击别人被罚不能吃冰淇淋很生气,但老师不妥协,李心最后也妥协了。  l 玩我追你游戏时,紧张被抓到,会一直喊『不要追我,不要追我啊!』  l 溜冰游戏时平衡感很好,跌倒会说痛  l 会为了想在下课时与同学抢到游戏器材,而认真上课,跑步时如果发现辅导者没跟上,会停下来说:『薛老师,我在这里」,或跑回辅导者身边牵辅导者的手』(P36)。  徐美莲与薛秋子二人之研究结果令有心利用游戏的方法改善自闭症个案(李心)沟通及社会互动能力的教育者振奋。因为,有经济能力或时间透过正式谘商医疗管道接受「游戏治疗」的自闭症学童毕竟是少数,而多数的自闭症学童终其一生所能得到较持续性的教育资源是在教育体制内。若教师能虚心接受各种辅导自闭症学童知能之训练,并将其「修饰」后应用在自闭症学童之教学辅导上,相信是此类学童的福气。  第三节 游戏辅导之教材教法  研究证明透过结构化的游戏方案,自闭症的表徵性游戏缺陷,是可以经由教导而改善的。「且自1980年以后有不少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在引发情境下之表徵性游戏,优於自由游戏时表徵性游戏的表现,而且这些研究均以物品替代【substitute】代表表徵性游戏」(胡心慈,宋维村,林宝贵,民90)。诚如陈梅娇(民88)所呼吁:老师们应放弃追求单一补救教学的心态,而应扩展我们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形成连锁性,互相支援的教育模式,以满足不同儿童的需求。不同学习障碍的儿童,需要不同的指导方法,而游戏治疗是其中一种教学模式。我们不宜执著於单一训练来解决儿童所有的学习困难。相信陈老师的提醒对自闭症学童之教学辅导亦是如此。  有鉴於此,本文参考陈培芝(民90)<>及傅秀媚(民86)<>两本书且依一自闭症儿童忠忠之仿说能力(最长可达六个字)而设计游戏辅导活动。并依文献之建议,活动设计采结构式,指导式之游戏辅导方式进行,而非自由游戏。且於游戏进行时,准备必须之实物教材。希望透过两位老师之楷模(modeling),忠忠得以经由模仿而习得增进沟通能力即社会互动能力之技巧。诚如王大延教授所言:「社会学习理论经常应用於交社会沟通技巧。藉著观察与模仿,个体学到了社会行为,亦即所谓社会学习论之楷模学习(王大延,民81)。」更何况,示范的方式可以影响学生三方面: (一)新的行为可以从示范中习得;  (二)当学生观察示范者被增强类似的行为时,会增强先前所发生的行为;  (三)当学生观察示范者因为类似的行为而被处罚时,会降低先前的行为(冯淑慧,民89)。  傅秀媚(民86)曾强调社会能力领域,对幼儿将来独立生活有著深远的影响。因此,对於特殊幼儿,加强其社会能力,其中包含生活自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此一领域当中,以幼儿责任培养,自我观念,社会技巧与生活自理为教导重点,本文参考其所列之三十三个教学目标,为一个一年级自闭症个案(化名忠忠)拟定五个游戏辅导方案。期能达成底下十四个教学目标,藉以促进忠忠之沟通技巧与社会互动能力。  l 会遵守大人给的指示。  l 能将玩过的玩具归回原位。  l 能正确地回应指示。  l 能表达感兴趣,愉快,生气及伤心等感觉。  l 对发生的事,能了解他人及自己的感觉。  l 与熟悉的人分享食物或玩具。  l 能与其他人一起玩乐。  l 能对同伴表达谢意或安慰。  l 能有轮流之举动。  l 使用别人东西时,能先请求准许。  l 能正确使用谢谢,请,不客气。  l 能以语言或肢体语言(手势)表达需求。  l 能以语言或肢体语言(手势)问候别人。  l 能以语言或或肢体语言(手势)表达情绪。

专家介绍五招应对儿童自闭症 有人说,自闭症的儿童都是沉默的天使,他们拥有自己的世界,却不被外人所认识。现实生活中,自闭症患儿为家庭带来了痛苦,也令孩子的成长蒙上一层阴影。本期健康周刊,我们邀请了自闭症研究领域的专家,为读者讲解何为自闭症、自闭症的诊断与治疗。  五招应对儿童自闭症  儿童自闭症,又被称为儿童孤独症,它是一种广泛性的发育障碍。自闭症通常在三岁以前起病,迄今为止,自闭症的病因尚未明了,但已有研究发现:儿童自闭症是与基因遗传高度相关的有生物学基础的疾病。尽管目前我们尚无立竿见影的特效治疗方法,但对自闭症却并非无招可用,积极治疗仍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与生活质量。  下面五招将有助于您决胜儿童自闭症———  第一招:早期发现 细察蛛丝  儿童自闭症在发病以前往往没有显著的异常特征,因此容易被家长忽视,但这并不意味着自闭症不能早期发现。如果孩子在两岁前出现以下情况,就需考虑请专业人员进一步评估和密切观察了:对语言逗笑缺乏反应,却对音乐特别敏感,喜欢看广告;对普通玩具缺乏兴趣,却对某些非常规的玩具物品非常着迷;喜欢来回奔跑或旋转,不会与人玩互动游戏;与人缺乏视觉接触,呼之无反应;不会主动用食指指物,有需要时即抓着别人的手拖向需要的物品;直到18个月还不会叫爸爸妈妈。  第二招:主动出击 无须等待  有些家长虽然觉得孩子有问题,但往往希望只是暂时问题;有些家长甚至相信开口越晚越聪明,采用消极等待法;有些家长则带着孩子辗转各大医院,寻求名医确诊,结果往往错失早期最佳治疗期。其实对自闭症患儿,两岁至三岁的早期干预对预后影响十分显著。因此,如果怀疑存在自闭症或其他发育问题的儿童,主动出击是制胜的重要法宝。家长应积极寻求早期治疗干预。  第三招:多管齐下 综合治疗  自闭症没有单一特效的治疗方法,多管齐下的综合治疗已被广泛认可。其中训练教育是首选的方法。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的问题是语言落后,只要进行语言训练即可,其实语言的发育与运动和认知等其他功能的发育密切相关,训练方法也应综合兼顾;其次,自闭症儿童的刻板特征使得其习得技能很难泛化,需要在不同场合对其进行训练和教育,使其适应不同的要求;对于出现自伤、攻击、兴奋躁动、睡眠障碍等症状,可由专科医生处方药物治疗。但对一些未经科学验证的方法不宜盲目采纳,以免给儿童带来不良影响。  第四招:全面评估 因能而异  自闭症的治疗应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而采用不同治疗训练方法,即使是原理相同的治疗方法,实施时也需根据发育状况加以调整。同一个患儿,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应采用不同的策略,因此特别强调个体化的训练。全面评估往往是了解儿童特点、选择有效治疗的基础。如发育水平未满三岁的患儿,应以个别训练为主;发育水平已经达到四五岁的患儿则应以集体教育配合个别训练。定期进行复评对调整治疗训练方法十分必要。  第五招:巧妙安排 坚持制胜  由于自闭症是发育性障碍,不会自然痊愈,治疗的效果往往是在训练的过程中逐渐显现的,而且随着儿童的成长,对功能的要求也会逐渐增高,不同阶段有不同目标,这是个漫长的过程。有些家长舍弃自己所有生活,全身心投入,希望立即见效,结果往往自己身心疲惫,训练也难以坚持,效果难尽如人意。因此,我们建议家长要先学会接受现实,在做好长期作战准备的前提下,和专业人员一起,分阶段规划治疗计划以及家庭的安排,争取获得较多资源的支持,给自己和家人留下一点自由空间,使家庭仍能成为快乐的基地,这样生活和治疗才可持续进行。

利用视觉化的引导 玩游戏 对一般孩子来说,玩游戏是令人愉悦而充满挑战的,孩子天生就是充满创意的玩家,如果大人不特意打扰,他们可以关起门来玩一整天也不嫌腻.但对於自闭症的孩子来说,和别人一起玩是一件不大容易的事,除了要熟练玩玩具的技巧之外,在游戏中穿插出现的惯例,例如:轮流,等待,输赢等,常常使他们充满困惑和挫折,也使得他们参与游戏的意愿大打折扣. 教导自闭症的孩子了解游戏中的各种程序和惯例,光靠大人的说明和协助是行不通的.我们一再提醒大家,对自闭症孩子最有效的指导方式是视觉式的,也就是说,游戏的规则和程序最好能让他们读懂或看懂,等到进行游戏时,只要给孩子最基本的口语提示,切勿严格要求孩子使用语言来沟通,如此孩子才能专心的观察,快乐的玩耍,而不会有其他的听觉干扰或语言表达的负担. 以下以两人玩扑克牌的游戏为例,为读者介绍教导社会性游戏的方式.设计一个简化的扑克牌游戏:使用红色和黑色的一---十数字卡共二十张,让孩子找出一样数字的扑克牌配在一起.充分洗牌後亮出十张(一半的张数)在桌上,其馀背面朝上叠成一叠. 在旁边的白板或墙上,贴著游戏步骤的视觉提示卡片,如:「1翻牌」,「2一样的」,「3换人」,可以写国字或注音,再附上插图;最好事先个别指导孩子熟练这三个步骤. 做一张「换我」(my turn)的提示卡,护贝後打两个洞,穿上绳子,可用来挂在脖子上. 游戏开始时,给孩子每人一个不同颜色的小收纳盒,用来放他们吃下来的牌.先约定开始玩的顺序(孩子能力可以的话,也可以猜拳决定),和输赢双方的奖品.先玩的人,就挂上「换我」的提示卡,然後在中间翻一张牌,找到一样的扑克牌配在一起,收到自己的收纳盒中.如果没有一样的牌,就放到桌面上,换另一人玩. 换人翻牌时,就换另一个孩子挂上「换我」的提示卡,如此孩子可以明确知道什麼叫做「轮流」.孩子在过程中若有迟疑或忘记游戏步骤的情况,就指一指旁边的游戏步骤卡片作为提示.最後点数两人的收纳盒中各有几张扑克牌,比一比谁多谁少,以决定输赢

让孤独的孩子说话 明明被老师和母亲抱住,立刻像一只受惊的小兽用力挣扎,但紧闭双唇就是不出声。很快他被放在床上,老师松开了手,明明一脸恐慌、全身颤抖。老师对母亲大喊:“放开他的手,抱住腿!”于是,妈妈紧紧抱住明明的腿,而老师一手托住他的腰,一手按压他的腹部。这样反反复复做了无数次,明明终于喊出了一声“啊”,尽管声音很微弱,可老师还是兴奋地对孩子的母亲说:“他终于出声了!”这就是孤独症儿童明明一天治疗的开始。   说一个字都很难   6岁的明明3年前确诊为孤独症,为了给他治病,母亲顾女士从家乡大连带他来到北京。那位上门治疗的李老师来自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一所专门为孤独症儿童及家庭提供特教服务的民间机构。   据研究所所长、创办人田惠平女士介绍,孤独症是一种伴随终生的先天性发育障碍疾病,目前排在儿童精神障碍的首位,它的发病率约占人口总数的万分之十到十五,据此推算我国孤独症患者约有180万。   走进明明家,记者走上前去跟他打招呼,可是他就像没听见一样,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墙壁。他的妈妈说,他能这样呆上一天,跟他说多少话都没用。李老师告诉记者,把明明放到很高的床上,就是想让他产生恐惧感,强迫他说话,哪怕喊出一个“啊”也好。“让孤独症孩子说出一个字真是太难了。”   明明家本来是向阳的,可白天也显得光线很暗。顾女士说,明明喜欢东躲西藏,什么大衣柜、鞋柜,一见到缝隙就往里钻,他不断地被赶出来,再寻找下一个藏身处。有一次,明明竟然把柜子的玻璃门顶坏了,满脸满头都是血,这可把妈妈吓坏了。顾女士不得不用硬纸箱把有空隙的地方都堵上。   “在每一张孤独症诊断书的背后,都有一个母亲破碎的梦。”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所长田惠平说。1989年,当田惠平得知4岁的儿子患了孤独症时,她感到痛彻心肺的绝望。孤独症,也称自闭症,其主要特征就在于孩子与他人或外界事物的关系异常,他们的智商并不低,但他们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与外界格格不入。   有的孩子还有暴力倾向。有一次,老师让明明一班的同学起立,可有个孩子坐着不动,***妈过去拽他,他就开始歇斯底里地叫嚷,并伸手把妈妈胳膊上抓出两道血印。“她和丈夫都被孩子弄得遍体鳞伤,我们这些同班的家长都被那孩子打过,***妈和我说起这些就掉泪。”那位母亲很羡慕明明的安静,“我自己也想,有个安静的孩子总比狂躁的孩子好,可要是我们明明能偶尔发泄一下,那我也满足了。”顾女士说。   “早点发现该多好”   “我国在1982年就发现了儿童孤独症病例,可这20多年来,这个病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田惠平对记者说,很多家长对疾病的无知比疾病本身更可怕,有些孩子就是因为家人对孤独症缺乏认识,延误了治疗时机。   5岁的蓉蓉是个很漂亮的女孩,她的母亲在她1岁时发现,教她说话的时候,她总是东张西望,最终只能说些简单含混的词。而且她从来不爱和别的孩子一起玩,如果有小朋友靠近,她就推搡人家。上幼儿园后,老师告诉蓉蓉的妈妈,她不合群、多动、上课精力总不集中。“当时,我们都觉得是孩子太小了,长大了会好,可谁也没想到这竟然是病。后来带孩子去医院,医生说早点治疗效果会更好。真后悔啊!”   星星雨的孙忠凯老师介绍,孤独症孩子有几个特点:一是语言能力差,通常对别人的话充耳不闻,自己也不会说话或话说不清楚;二是眼神交流障碍,父母如果和孩子目光对视,孩子总是躲闪;三是行为刻板。和正常的孩子相比,孤独症的孩子会习惯于做同一个动作,如果别人不介入,他们可能就做很长一段时间。例如,拿着某种东西不停地扇动,玩自己的手,用手抠某种东西,等等。有的孩子即使有自己的兴趣,兴趣面也很窄,如有的孩子就是喜欢画画,除此之外都很冷漠。   不放弃就有希望   “明明得病已经3年多了,可我丈夫至今还不能坦然面对这件事,他总提醒我少和朋友谈孩子。”顾女士说。她受过良好的教育,曾经做进出口贸易工作,为了照顾孩子不得不离职了,这在孤独症患儿家庭中很常见。可这让不明就里的朋友们很难理解,有人在背后说她太懒了,要靠老公养。对此,顾女士觉得很委屈,可是却因为顾忌丈夫的感受,从来不敢说出事情的真相。   事实上,孤独症患儿父母承受的压力往往无比巨大,有的人甚至选择了自杀。“可我从没觉得有个孤独症孩子是件丢脸的事。我相信,只要我和孩子都不放弃,他一定能获得独立生活的能力。”顾女士望着低头不语的明明,坚定地说。  田惠平说很赞同这位母亲的看法,她说:“现在有个人在你身边,他需要你的帮助,也许一辈子都离不开你,你应该光明正大地告诉别人。我现在就以我的儿子为傲。”当年,儿子被诊断为孤独症那一瞬间,她觉得天都要塌了。可这个倔强的母亲没有被命运打倒,她毅然辞职,带着儿子四处奔走治病。当看到还有很多家庭正因孤独症而绝望时,她在1993年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从事孤独症儿童早期教育培训及家庭指导的机构——星星雨。   星星雨主要以行为训练作为基本教学方法。在认知课上,老师教孩子们反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水果和蔬菜,用色彩鲜艳的模型刺激他们的感观,从而加深他们的记忆。有时候,一个词要重复上千次。在精细课上,训练他们点数,老师把孩子们喜欢的食品如海苔、饼干放在桌子上,父母数完数后,让孩子报出数字。这样可以让孩子集中精力,同时学会与他人配合。在韵律课和游戏课上,孩子们每人拿着一个手鼓,排成一圈,在老师的带领下跟着音乐一边打手鼓,一边跳舞,这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平衡性和协调能力。   帮助这些“星星的孩子”   谈到孤独症的病因,田惠平说:“许多家长都怀疑是自己的教育导致孩子变成了孤独症。这其实是错误的,目前全世界学者都在寻找孤独症的发病原因,但目前仍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孤独症不是由父母教养态度和孩子的成长环境造成的,因此父母不必自责。”   在我国台湾,人们把孤独症儿童称为“星星的孩子”,就是说他们像天上的星星一样跌落人间,但依然沉溺于自己的世界,距离我们如星星般遥远。   事实上,社会各界都在为帮助他们而努力。2007年1月,中国残疾人基金会联合国家六部委共同决定,“十一五”期间将在全国31个城市依托现有机构,建立孤独症训练实验点,给孤独症儿童更专业的培训和治疗。   一位母亲的话很实在,她说:“我不可能要求孩子上大学、出人头地,我只是希望他能够接受基本的教育,然后能够自食其力。”

(责任编辑:glia)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