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学界动态

"千人计划"启航 中国预吸收千名海外高层次人才

时间:2011-03-22 10:48来源: 作者: 点击: 36次

  ■延伸阅读:

  回顾:十五年引“智”高速路 长江学者已成中坚

  争议:“千人计划”网罗海外优秀人才:争议中前行

  ■来源:《科学新闻》 记者 徐治国 实习记者 闫岩

  2008年5月4日,北京。

  中共中央组织部正举行着一场有着特殊意义的青年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座谈会——“千人计划”缘起于此。

  所谓“千人计划”,指的是中国将在未来5到10年内吸引千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到中国工作,并建立40至5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基地。

  一位参与这一计划前期规划的知名学者向《科学新闻》透露,当天座谈结束后,中组部部长李源潮留下他和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邓中翰进行了一次单独交流。 “我们讨论的是引进海外人才的相关事宜。”这位知名学者回忆说。

  随后,他起草了一份关于人才引进的建议。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陈十一等学者在建议上签了字。

  6月2日,这份建议递交到了中组部。12月11日,中央高层专题听取汇报并原则通过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12月25~28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召开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会议,要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做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

  目前尚无正式入选“千人计划”的名单公布。不过已经有传言,说武汉华中科技大学长江学者王擎已经成为了“千人计划”的中选者。《科学新闻》致电华中科技大学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接听电话的主任助理刘木根肯定了这个消息。

  目前还没有出台各个与科学技术相关的部门如何提供资金的细节。中科院上海神经所所长蒲慕明告诉《自然》杂志说,中国科学院将为顶尖科学家一次性提供高达2000万人民币的5年启动基金,其中包括高达100万人民币的年薪。

  不过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高松院士则说,“具我所知,国家仅仅提供一次性安家补助费100万元,年薪和启动研究经费等是引进单位出。”

  另据一位了解内情的人士透露,“千人计划”主要是为被引进人才提供相当于其国外薪水60%左右的薪金,并按照级别提供150~200平方米的住房。被引进者可能被赋予国家教授和国家青年教授这样的称呼。

 

  提议不谋而合

  应该说,“千人计划”的诞生似乎与前述知名学者的建议不无关系。

  实际上,在中组部的那次座谈会之前的2008年4月2日,饶毅和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施一公就曾经在《光明日报》发表题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全面崛起的必要前提》的文章[1]。当时,这篇文章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但回过头去看,饶毅和施一公提出的很多观点,在“千人计划”中都得到了反映。

  这两位学者深知中国科研水平与国际上的差距:“从大多数情况来说,我国的正教授平均水平尚未达到世界一流大学助理教授的水平”。

  因此,他们在文章中提出,“今后一段时间内,最快的方法是从国外一流大学引进杰出人才,以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我国应该重点引进一批在其研究领域领先、世界著名大学的一流正教授,使其全职全时回国服务……”

  他们还建议:“为了保证真正世界一流人才的引进,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得力政策,为他们创造真正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环境和生活环境,从而在根本上提高我国大学的竞争力。”

  学术界此前也有一些类似的声音,但饶毅和施一公的观点更容易受到重视。毕竟,他们是生命科学领域内已经有所建树的知名学者,回到中国全职工作之前,也都在美国一流大学获得了终身教授席位。

  饶毅告诉《科学新闻》,“不能说是我们提议之后才有‘千人计划’的。更确切地说,是国家已经开始考虑了,只是我们提议的时候并不知道国家已经在考虑了,应该说是不谋而合。”

 

  计划“中”的计划

  在“千人计划”之前,中国实施了“百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多项引进海外人才的计划。

  2008年12月18日,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指出,截至2007年底,由中科院启动的“百人计划”已累计支持1300多人。

  但是,中组部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指出,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相比,中国的人才引进工作力量不够集中、力度不够大、政策不够完善,引进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特别是要引进一批国际一流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

  关于这一点,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总工程师武夷山算过一笔账。1997~2006年10年间,各学科排在前250名的高被引作者,全世界共6097人。以作者发表论文时所属的机构进行统计发现,美国排在第1位,有4016人;中国排在第16位,仅有19人,其中来自中国大陆的只有4人。进一步调查找到了美国的4016位作者中2350人的出生地信息,其中,出生在美国的有1692人,中国大陆的有46人。由此可见,仅在美国的华人高端人才就至少是中国大陆的高端人才的11.5倍[2]。

  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兼商会会长王辉耀强调,此次出台的“千人计划”,规格比以往的人才引进计划都要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告诉《科学新闻》:“以往人才引进计划与‘千人计划’相互独立又不乏联系,不存在什么衔接与不衔接,例如,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科学家,如果符合条件,也可以参与‘千人计划’的评选,他们理应得到支持。”

  2009年初,中科院启动新的人才引进动作。1月12日,白春礼在该院工作会议上透露,2009年起中科院将在未来5年内,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支持领军人才600名,引进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600名,培养造就优秀支撑和管理人才600名,培养支持青年创新人才6000名。

  中科院人事教育局局长李和风告诉《科学新闻》,该院今后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所获得的资助将远远高于“百人计划”的支持力度。

  此外,白春礼透露,中国科学院已经上报了一些候选人参加“千人计划”的首批评审。

  2004年,中国科协启动了“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简称海智计划)。海智计划办公室负责人马鑫告诉记者,其实“千人计划”也希望原有一些人才引进计划的配合,“海智计划的专家不一定要回来,而‘千人计划’则必须回国。海智计划已经联系了好多海外科学团体,范围比较广,可以起到(‘千人计划’的)纽带作用。”办公室工作人员王海洋表示,“海智计划是‘千人计划’的一个窗口,但海智计划相对独立,同时会筛选一些人来参与‘千人计划’的评选,目前已有一部分人选正在参与评选。”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