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尝试将基因组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

时间:2011-08-28 00:00来源:心理研究所 作者: 点击: 73次
基因组学无疑使人类对精神分裂症生物机制的认识迈进了一大步。将精神分裂症领域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不仅取决于患者及其家人对精神分裂症的认识,也与他们对精神科医师及心理学家的了解程度有关。然而,基因组学对精神分裂症的理解目前仍没有直接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属的临床应用中。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陈楚侨研究员率领的研究小组,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Jehannie  Austin博士及Bill  Honer教授合作开展融合基因组学和临床应用的探索性研究,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这项研究调查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未患病一级亲属对疾病严重程度的看法、对疾病的归因、担忧自身患病的程度以及疾病对家庭计划的影响。该调查分别在加拿大和中国进行,调查内容相同,结果发现较少中国患者及其亲属认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33%),而加拿大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亲属则普遍认为此病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67%)。两个群体对精神分裂症的归因亦存在差异,52%的中国受调查者将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只归因于环境因素,9%的受调查者将病因归于遗传因素的单独作用。相对更少的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级亲属担心自身或其他家属也会患病(21%),这种忧虑在患者的一级亲属如父母或兄弟姊妹中比较普遍(28%)。另外,研究还发现31%的中国受调查者和45%的加拿大受调查者认为精神分裂症这一疾病会对家庭计划决策造成影响。



总之,该研究显示,与北美受调查者相比,中国受调查者更少表现出发展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担忧。同时更多的中国受调查者将疾病归因于环境因素,这些结果与中国目前缺乏生物医学模型的知识普及现状相符。医疗保险的不健全或财政投入匮乏可能是目前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救治的最大障碍,如果这一障碍可以得到解决,让人们意识到患者、患者亲属及医疗专业人员三方面对精神分裂症成因的认识存在差异,这将会鼓励患者主动求医。对于不了解生物医学模型的患者及亲属,普及精神分裂症的患病原因能够帮助临床医师和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心理学家顺利进行医疗服务。以实证为基础的精神分裂症病因模型认为涉及个体差异的遗传因素导致不同的患病风险,环境因素可能促进疾病不同阶段的发展转变,由此可见长期的精神病学和心理治疗,包括医学和心理社会干预是必须的。初级健康服务工作者,临床医生,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获得更好的训练,提供系统的医疗服务,同时提高患者及其亲属对病因的认识,对改善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是非常重要的。



该研究得到百人计划项目(O7CX03100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KSCX2-YW-R-131和KSCX2-EW-J-8)、973项目(2007CB512302/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81088001)、健康研究(NET-54013青年研究者奖)、迈克尔史密斯健康研究基金会和英属哥伦比亚心理健康和成瘾服务的资助。  



本研究已在线发表于Schizophrenia  Research杂志:Chan,  R.  C.  K.*,  Austin,  J.  C*.,  Pearson,  V.  J.,  Gong,  Q.  Y.,  Honer,  W.  G.  (2011).  Translating  genomic  research  into  care  for  people  with  schizophrenia  in  China.  Schizophrenia  Research,  131,  31-34. (责任编辑:glia)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