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神经科学 > 研究进展

孙乐——做生物导弹的人

时间:2006-04-13 09:54来源:中国侨网 作者:bioguider 点击: 190次
  孙乐,1962年11月生于浙江省开化县。西北轻工业学院毕业,获清华大学生物博士。在美国最大的细胞信号转导试剂公司担任科研部主任。2000年在美国创办了A&G  Pharmaceutical,Inc.,并担任公司总裁,在开发自己的产品的同时也为市场提供单抗研制的服务。2004年10月回国在北京中关村清华创业园创办了回而生医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获得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10万元创业资助。



  盒子里的奇迹



  当我被引进北京成千家形式雷同的写字楼的一个普通的房间,我有些诧异,大概有200平方米的空间被隔成几个段,房间里除了一些特殊冰箱及几个特殊造型的盒子,剩下的就是简单的办公家具。我的脑海里确实闪过怀疑的念头,这是一家公司吗?这是一家生物制药公司吗?



  这样的景象对于我这个生物制药的门外汉平添了一丝忧虑,似乎要为这家公司的未来担心。实际上评定一个企业的标准绝不是你的摊子铺多大,而是你的市场有多大、前景有多大。当我坐下来慢慢了解了这家回而生生物制药公司,才改变了对公司的肤浅认知。原来,这不是一般意义上面对药店生产大路货的生物制药公司,它是一家实验室公司,那些盒子装的、柜里放的就是他们的产品与财富。它的市场价值没有限量。那些盒子实际上是涉及生物实验的各种设备。看着这些魔盒我把它们同马戏团魔术师的魔盒联系起来,魔盒具有神话色彩,是一个聚宝盆。



  看来,回而生公司的“魔盒”装着一个巨大的秘密,一个具有独创性的技术,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从这家公司的总裁孙乐博士轻松的谈话中就能感受到这项技术所带来的市场前景。这项技术的尖锐性在于它找到一条攻克癌症的新路——生物靶向治疗的新路,它突破了治疗癌症旧的化疗模式,使之更有效的抑制了癌细胞的发展,又保护了健康细胞。要知道,治疗癌症的化疗方法一向就是一把双刃剑,它既针对敌人也消灭自己,而病人体质下降又进一步鼓励了癌变细胞的扩张。毫无疑问,传统的治癌方法是相当消极的。由美国生物制药公司研制的生物靶向治疗代表了治疗癌症的前沿技术,这项技术在中国还鲜为人知。为了进一步了解这项技术的特点,孙乐博士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要向癌细胞的核心发射一枚枚导弹,解决了癌症的指挥中心,癌细胞就崩溃了。



  听孙博士绘声绘色的比拟他的导弹疗法就像在描述一场看不见的战斗。事实上任何一件涉及科学方面的事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成功就更加难上加难,凡上过学的人都知道,我们课本里的定理定律哪些不是科学家终其毕生的精力发现的。拿一个“导弹”打癌细胞,听着轻巧,如果它是一个事实就会有一系列庞大的做功在后面支持着。首先,是系统的科学理论,接着就是实践这样的理论,实践又靠着许许多多的实验和实验数据为这个实践的成功服务。生物靶向治癌要经过两个过程,第一寻找癌细胞,第二施放“炮弹”。现在,孙博士的回而生公司所生产的就是“导弹”的核心部分——弹头。



  “在组织这间公司实验室之前,他走过的科研之路是何等崎岖可想而知,在实现自己的人生理念的道路上又做了多少工作可想而知……”看着他平静的面孔我的心里翻腾起来。记述一个人绝不是区区一篇短文能够完成的。当他回顾留美的历史时他感慨“20年时光悠然而逝。”从这句话里读者也能发现20年中每一时段孙乐博士投入的专注精神。于是,在与孙博士交谈中,我又禁不住将目光透过窗玻璃投到了那些神秘的盒子上。



  时光之水



  时光如水的比喻太贴切了,因为东去之水不复回头,却留下一路波澜。生命的时光又何尝不是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光之水,但魔盒主人的时光之水却是从遥远的山溪涧流淌而来的。1962年,孙乐就出生在黄山脚下的浙江开化。那一年的中国还处在全国的饥饿之中,幼小的他早早领教了生活的艰辛。爷爷随国民党去了台湾的历史,使全家人在“文革”期间蒙受肉体与精神折磨,他想加入红小兵组织,人家拒绝他,他才知道自己是低人一等的人,是不该出生的人。



  一团浓重的乌云压在了这颗幼小的心灵上,当然,再大一点想加入团组织也是自讨没趣,他被孤立起来成为改造与批判的对象,他还幼稚地认为在禾田里滚一身泥水就会洗净自己出身上的“污点”,烧锅炉、拉板车,什么活累什么地方脏他就投向哪里,到头来依然受到蔑视。



  然而,他没有像泥巴那样被压扁,反而像黄山石缝中酿出来的迎客松,少年的经历磨炼了他坚强的意志。“上帝是公平的”人们用这句口头禅比喻世间上的交换。社会不接纳自己,自己就将精神寄托在学习上,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恢复高考时,他用自己的意志考上了西北轻工业学院,孙乐从此在如水的时光里奋力搏击。



  拳头产品



  美国的拉斯维加斯是比试拳头的地方,从美国归来的孙博士是再清楚不过了,当一个拳手被打翻在地说明他的功力不够,拳头不硬。市场的“拳头”同理,能够拿出“拳头”产品仅仅是事情的1/3,还要有“拳头”的管理,“拳头”的市场。孙乐博士就具备“三拳”并立。



  首先,让我们了解他的拳头产品——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的出现在生物制药领域有着革命性的突破,打个形象的比喻就像印刷机的出现那样,可以印制任何东西,因而,单克隆抗体作为生物载体可以有目的搭载任何内容。现在他们的业务产品就是能够进入到癌细胞内部,产生蛋白质毒素,杀死癌细胞的单克隆抗体。孙博士案头上的实验记录和小白鼠试验的过程照片显示着这支“拳头”的硬度。在让人信服的证据面前还有更硬性的事实,那就是对癌症病人直接实验的成功报告,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他的技术产品,针对直肠癌、胃癌、肝癌的单克隆抗体跨过了实验室最后的门槛的市场价值;这意味着,留美20载,从做博士论文到成为课题主持人漫长的学术奋斗史厚积薄发的结果。



  孙乐博士凭借他的才智与学术能力博得了他的导师美国科学院院士Gorgon  Sato博士的信任与赞赏,不管是在生物研究所还是在Gorgon  Sato的生物制药公司,都受到老先的生支持与帮助,每每谈到这种师生情谊,孙博士都流露出感恩的神态,尤其是在他做清华大学生物系的博士论文时,老先生亲随前往,成为他事业上的靠山。有了这样的支持,孙博士在自己的科研领域更加积极主动,成绩斐然,在单克隆体的研制方面,甚至1990年研发的Anti-phosphotyrosine单抗目前都是市场的金标。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5)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