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科学人物 > 人物访谈

记“DNA计算机交叉创新团队”(2)

时间:2006-04-25 08:36来源:科学时报 作者:bioguider 点击: 508次


        2002年,DNA计算机交叉创新团队形成一支“以生物学,纳米技术为主力,从生物口出发结合其他学科合作”的队伍。在进行一年多的跟踪研究后,“国际上之前做的实验我们都重新进行过改进设计,加入了一些新的想法,重做了一遍,进行些必要积累”。2003年底,团队在《科学通报》上发表文章,宣布在试管中完成了DNA计算,把自动机与表面DNA计算结合到一起,完成了密尔顿路径问题。新华社以《试管中完成了雏形研制工作,我国有了首台生物计算机》为题作了报道。这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也引起一些关于这应称为“DNA计算”还是“DNA计算机”的争议。2005年,团队又以“纳米金辅助的聚合酶链式反应”在《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论文,这一种新的基因操作技术,也为DNA计算算法对应的分子实验的效率达到更高的水平作了准备。  

        2006年3月,团队成员陈曦等在《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论文,完成了在DNA核酶结构基础上通过模块设计研制出“DNA逻辑门”的工作。从而实现“YES”、“NOT”等逻辑判断,并在此基础上组合成更复杂的三种输入逻辑门  “AND(A,  NOT(B),  NOT(C))”。这三种输入逻辑门的组合是一套通用运算符号。“因此,理论上图灵机的所有运算均可以通过其组合而实现。”  

        “与2003年完成的生物计算相比,这次DNA逻辑门系统的特色在于排除以往DNA逻辑门设计中RNA核苷的参与,仅应用DNA分子。”樊春海介绍说,“从而避免了RNA核苷带来的系统不稳定性。如果DNA计算机这条路行得通的话,这也只是做了些基础的工作。该逻辑门系统还有后续的其他技术问题需要逐步解决,这些都需要时间。”  



        科学基金促进学科纵深交叉  

        “我们是在‘单一学科纵深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科交叉。”张治洲介绍说,DNA计算机交叉创新团队的合作交流分两种形式,一是内部会议讨论,另一个是文献共享。“每周都有各学科间的研究进展交流,内部会议通常是周五的下午6点钟开始,9点钟结束,但很多时间都会搞到十一二点。”张治洲去年年底到天津科技大学履新前(目前仍然是交叉研究团队成员)一直在Bio-X中心工作,因为贺林承担着一些其他的国家和地方重大课题,时间安排非常紧张。DNA团队成员间的联系和沟通就由张治洲来代理,管理工作由冯国鄞老师代理。  

        上海交大也给团队很大支持,学校网络中心通过Bio-X中心,专门给DNA计算机交叉创新团队建了一个网上交流平台。专门用于DNA计算研究相关的文章、资料、讨论、新闻等材料在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  

        张治洲说:“DNA计算机研究中将来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DNA纳米操纵,而进行这样的实验仪器设备很重要,只有为数不多的实验室能够进行。所以团队深度交叉很重要。而这种多学科、多机构间的合作,更是离不开多个单位的支持。”团队成员樊春海在这一研究之外,还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面上和重点项目,也得到过中科院的支持。贺林曾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得到上海市、上海交大、中科院等多项支持。每位研究者手上都有自己的科研题目,能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深入进行下去。正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其他部门的支持下,才能够让很多像“DNA计算机交叉创新团队”一样的学科交叉得以深入进行,并做出一些扎实的有特色和有力度的工作。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5)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