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行移动版

主页 > 热点聚集 > 学界动态

06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评选揭晓

        2006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的评选结果15日揭晓。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发现一个新粒子---X1835;科学家找到前寒武纪两侧对称动物演化的有力证据;发现成熟森林土壤可持续积累有机碳;发现一种可有效通过皮肤传送大分子药物的透皮短肽;确定出果蝇识别和记忆图形重心高度和轮廓取向的脑区;在光纤通信中成功实现一种抗干扰的量子密码分配方案;研究证明人类干细胞可存活于山羊体内;精确测量银河系英仙座旋臂距太阳系的距离;研究发现神经元---胶质细胞间的突触具有长时程可塑性;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成功实现物理放电实验等10项具有原创性、新闻性和广泛社会影响的代表性成果榜上有名。  

  2006年我国基础研究成果丰硕,高质量成果的数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上述10项入选成果已经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一些成果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如: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周国逸等发现成熟森林土壤可持续积累有机碳,被国际著名期刊《科学》和《自然》认为该研究奠定了成熟森林作为新的碳汇的理论基础。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成功实现首次物理放电实验,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称中国创造了聚变研究的历史。南京大学与美国和德国科学家合作首次精确地测定的英仙座旋臂距太阳系的距离和运动速度,开创了天文学中三角视差测量银河系内遥远天体距离的新纪元等。  

  据介绍,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围绕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在基础研究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涌现出大批成果,在农业、生命科学、资源环境、材料、信息和能源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从2005年开始,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共同组织主办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评选活动,较好地促进了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基础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责任编辑: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