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英国科学家约翰·格登和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的杰出贡献在于,他们发现了成熟的细胞能够被重新编排成为可发育成身体组织的非成熟细胞。 10月8日,因为在干细胞科研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英国科学家约翰·格登和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一消息成为世界各大媒体新闻头条的时候,身在沈阳的全国人大代表冯虹和全国政协委员冯世良同时兴奋不已。这两位沈阳医学界的知名专家始终以非凡的热忱和专业理论关注着干细胞领域的每一次变革和进步。
他们一致认为,理论上,干细胞技术在未来完全成熟之时,将会极大地造福于人类,为解决医学界诸多不治之症、难治之疾带来了新希望和新思路。但一切的前提是,要充分肯定这一领域的未来作用,更要科学缜密地完善临床试验,还要严厉地惩处一切不负责任地滥用这一技术的行为。因为,这不但涉及到健康和安全,还涉及到伦理和道德。
揭秘:
一次次冷冻,直到零下196摄氏度
记者从辽宁省卫生厅获悉,目前我省只有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设置我省唯一的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但同时,目前有些生物公司也开始涉足这个领域。
为了解开干细胞的存储、使用真相。10月18日上午,记者驱车来到位于本溪的这家公司总部,换上专门的外衣,并套上鞋套后,记者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公司的内部。
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已储存上千例婴儿脐带血、脐带。据介绍,干细胞能够治疗很多种疾病,这也是国内为何有这么多人热衷储存干细胞的原因。
那么,干细胞采集、储存的过程是怎样的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与公司签订完合同后,然后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在产妇进入产房前,公司的工作人员,会将相关设备交给医生。“采集脐带血和脐带的过程很简单,但必须在婴儿出生后的几分钟时间内进行。”记者看到,在采集器内,有一个透明的塑料袋,还有一个圆形的小盒子。工作人员说,透明的袋子用来装脐带,另外一个用来装脐带血。然后工作人员就会马上携带这些东西,赶往本溪。在那里,他们的技术人员,将负责采集干细胞。 但是,如何保证今后的干细胞,是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呢?或者说,因为采集来的干细胞是集体保存的,如何保证干细胞不会混乱呢?这位工作人员说,每道程序都有严格的程序,包括宝宝家长的名字,以及身份证号等,都会粘贴在特制的盒子上。
记者在公司看到,公司面积并不大,大概在500平方米左右,分为操作间、实验平台、仓储区以及办公区等。透过透明的玻璃橱窗,一名身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干细胞的提取与分离工作。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玻璃橱窗是专为参观人群准备的。
随后,工作人员带领记者来到仓储区。工作人员指向一个形状好似大圆桶的装置,这里就是存放干细胞的地方。工作人员说,里面能容纳上千例婴儿的干细胞,采用液态氮进行冷却,温度达到零下196摄氏度。而在进入这个保温箱前,细胞还要经过层层冷冻,“如果直接放到那里面,细胞就会冻死了。”而复苏的过程同样复杂,如果急速解冻细胞也会死亡。
工作人员还带领记者查看一些实验设备与仪器。工作人员说,该公司的技术百分之百来自于美国CBAI公司,作为行业领导人,他们已经在全世界数百家医院开展脐带以及脐带血干细胞处理储存业务。事实上,他们所保存样本已经成功用于少儿白血病的自体移植,并且受益人在五年后检测时未发现任何白血病症状。
热度:
争抢“干细胞论坛”
9月20日,第二届国际神经再生高峰论坛,在沈阳友谊宾馆拉开帷幕。在为期6天的论坛中,不但有《SCIENCE》杂志主编Dr. Bruce Alberts参与并做演讲,还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苏国辉教授,以及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徐晓明教授等国际20位神经再生领域顶尖专家。
事实上,沈阳军区总医院主办的这次论坛只是国内众多医疗机构主办的“干细胞论坛”之一,目前国内的上海、北京是干细胞技术的热衷区域,而在沈阳,目前诸多知名大型医院都在积极争取和筹备类似的“干细胞论坛”。
全国人大代表、沈阳医学院奉天医院院长冯虹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干细胞论坛主要就是进行创新性成果介绍,并就细胞再生相关热点进行研讨。有生物学家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疾病是由相应组织细胞损伤造成的。所以,用新的组织细胞代替坏死细胞,就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比如说车祸脑外伤作用于患者,就会导致大量的脑细胞组织损伤。”冯虹院长说,从医学角度分析,如可能出现的脑萎缩等疾病,其病灶所在就是脑组织损伤。如果能够有效修复损伤细胞,那么攻克相应疾病也就迎刃而解。但问题依然存在,因为干细胞可能作用于多个靶器官,所以有可能带来好、坏两方面效应。用更通俗语言说,要尽可能有靶向性的,让干细胞作用于单个器官或组织。冯虹院长说,通过“腰穿”将神经干细胞植入患者脑内,分化出的神经元便可使脑损伤轴突再生。冯虹院长还说,此前该院就采用临床试验,为肌腱断裂患者进行局部移植,使患者康复起到不错的效果。此前她曾前往美国圣地亚哥,以及拉斯维加斯等地的干细胞实验室,根据她的了解,目前干细胞医疗技术,在世界上大多处于动物实验以及临床试验阶段。
冯虹院长说,事实上无论什么样的机构,在进行干细胞临床试验时,都应充分保证捐献人与被捐献人知情权,“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建立档案库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哪怕是自体移植干细胞,也要进行癌细胞筛查,以防止植入干细胞后导致肿瘤发生。
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糖尿病治疗中心院长冯世良告诉记者,事实上早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他写的《建立规范的干细胞临床研究和应用监管模式》的提案,便已作为大会公开发言材料。
冯世良说,与干细胞有关的标准和规则,基本上可以分为几大类。一类是干细胞科学研究的标准,另一类是干细胞临床试验的标准以及临床技术应用的标准,第三类是临床准入标准,包括实施干细胞治疗医院的资质、医生的资质以及医院干细胞设施的标准等。
与此同时,干细胞产品的生产工艺与过程,也需要相应的标准与规则。冯世良说,利用干细胞治愈疾病,甚至是延缓人类衰老,是科学家的梦也是人类的梦,“关键是我们应该如何安全,以及合理地研究和运用这项本应为人类造福的技术。”
专访:
冯世良(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糖尿病治疗中心院长)冯虹(全国人大代表、沈阳医学院奉天医院院长)
动物试验表明:干细胞技术优势巨大 记者:干细胞这项科研领域在国内、国外有怎样的区别?
冯虹:干细胞技术还是很广阔的,技术国际上很新,今年过年的时候,我去美国圣地亚哥、拉斯维加斯,参观过那里的几家实验室。其实这个干细胞技术真没有那么复杂。从我在美国学习到的经验看,他们已经在动物身上进行了很成功的实验,但却没有应用到临床治疗上。美国准入很严,但中国这方面有点快。个别的医院,确实已经开展治疗。我参加学术会上,大家也都有这样的观点。北京上海确实很多人在搞干细胞方面的研究,比如上海有个生物技术研究所,有几家医院都与这家机构进行合作。在国际上,很多国家也都在搞,而且很多专家都是华人。现在国内的干细胞,大部分都是用脐带血和间充质干细胞,反而国外通常都是用脂肪干。有一位学者跟我说过,其实脂肪干更加安全。比如说,脂肪干细胞,就可以有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这个东西以后真是可以造福我们。当然,从卫生部的想法,当下绝对禁止临床治疗。但是从科技部看,确实也是在鼓励我们进行科研试验。其实,双方也并不冲突。我们目前进行的临床试验,就专门建立患者档案,我们有自己的严格审批制度。
记者:现在国内科学界怎样评估干细胞的效果? 冯虹:从当下国际国内的文献看,干细胞实验还没有对人造成损害,尤其是在我们医院也主要是进行人体局部组织试验。比如说,有患者肌腱损伤,用上干细胞后,我们观察效果确实不错。
只要干细胞没有病毒,也没有癌细胞病变的话,学界普遍认为对人体是有好处的。但胚胎干细胞,确实有不稳定的因素。但这个技术确实太新,也确实有很多问题需要科研工作者解答。所以,我们还只是进行局部试验。现在我们医院正在筹备成立再生医学实验室。我们医院还设立了伦理委员会,国家实际上没有这方面的要求,但我们就是把标准定高些,向国际先进国家看齐。
冯世良: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我曾向大会递交一份《建立规范的干细胞临床研究和应用监管模式》的提案,并作为大会发言材料。你可以仔细看我这个提案,不是反对研究干细胞,而是要规范研究干细胞并建立监管模式。干细胞方向是对的,在医学方面也有需要,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讲的就是让细胞逆生长。生命是分裂的而不是复制的,而让细胞逆生长为干细胞,这对研究干细胞有非常大的意义,所以英国和日本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还是实至名归的。如果着眼于整个世界,也正暗合当下干细胞在科研领域的重要性。为什么今年的诺贝尔奖,没有颁给其他领域科学家,也正是因为这个道理。人体有肝脏组织,也有心脏组织,好比说糖尿病,就是人的胰岛组织坏掉了。所以要救治糖尿病患者,就需要用别人的胰岛,但这也就容易产生排斥反应。所以科学家就设想,能不能通过无性细胞,来制造出胰岛细胞。皮肤细胞,就是无性细胞,干细胞也是无性的。所谓的干细胞,也就是最原始的细胞,能分化为各种各样的细胞,包括可以分裂为胰岛细胞。 国内现状:医疗安全和伦理安全亟待规范
记者:您怎样看待干细胞技术的安全性问题?
冯虹:在今年的9月份,第二届国际神经再生高峰论坛,就是在我们沈阳召开的。它不但涉及健康问题,还涉及伦理道德问题。我们国家目前处于实验和临床转化阶段,但国际上却依然停留在动物实验阶段。主要原因是一些国家在伦理方面有很高要求。我们医院尚在临床试验阶段,医院专门建立了医院伦理委员会,我们每次进行临床试验时,都必须上报伦理委员会。关于伦理委员会,国内的一些医疗机构现在也开始认识到这个问题。我在日本留学,从国内带去病理切片,教授就反复问我,这个到底从哪来的。后来,这些东西到底没用,就是怕涉及到伦理问题。所以,我们医院就要先成立伦理委员会,所有进行干细胞试验的患者,必须先上报伦理委员会,然后给患者甚至是干细胞捐献者设立档案。第一:患者有要求,同意;第二:上报伦理委员会;第三:捐献者同意。这个模式,几乎跟国外同步。
冯世良:我是卫生部专家,有时我出去看到现在干细胞这个现状啊,确实是很着急。有一次我看到有家美容院,门口的大牌匾上写着,植物胰岛素美容。我搞这么多年糖尿病,几乎天天都跟胰岛素打交道,我确实不知道什么是植物胰岛素。医疗领域,跟其他领域有不同。比如说,你买双鞋,可能穿两天坏了,这个可以到商场去退,即便退不了也无所谓,大不了再买一双就是了。这个治病救人可不是啊,往往会产生不可逆转的后果。比如说把人治死了,死了就是死了,谁也无法做到起死回生。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干细胞,就是要让干细胞给人治病。据我了解,现在做这些事的,不但有我们这样的大医院,更多的是一些民营医院。我们这样的医院,有国家的拨款,而民营医院需要活下去啊,所以他们更乐意夸大宣传,开展这样的临床医疗。
本报记者 田勇 谭晓刚
【名词解释】干细胞:是指未经充分分化,
却可再生为各种细胞组织,甚至是组织器官的原始细胞。生物学家据此推断,如果将人体干细胞重新植入,即可修复特定的组织或器官,更可治愈糖尿病、帕金森病等顽疾,继而改变人类战胜“世界难题”的方法。
干细胞移植风险:通常要
进行艾滋病、梅毒、乙肝检查。但也往往发生非法采集情况,导致以上病毒通过移植传播。即便是自身的干细胞,虽然不会引起排异反应,但如果简单把细胞植回体内,干细胞的分化必然不受控制,也就极有可能滋生肿瘤。
干细胞伦理风险:这涉及
到的问题更为复杂,甚至要比干细胞研究更为复杂。在国外某些人看来,因为干细胞是原始细胞,可分化为各种人体组织或器官。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把他人干细胞移植在自己体内,虽然理论上可以治愈如糖尿病等疾病,但因为细胞来源于他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否在自己的体内存在他人的成分,也就是说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 (责任编辑:泉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