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刊登的在河北发现的白蛇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本报记者 马佳
《白蛇传》中白娘子的传奇故事脍炙人口,广为流传。最近,河北的“白娘子”很火,原因是在河北省邢台县云梦山景区发现了一条已经死亡的无头白蛇。在5月7日当地媒体的报道中,发现蛇的百姓描述到:白蛇被发现时已经失去了头部,只有后半部分。蛇通体为白玉色,微微泛着一点黄。他们还特意对白蛇进行了测量,直径达14.5厘米,后半身长度也达到3.5米,称得上是一条白蟒蛇了。
我国的北方地区怎么会出现蟒蛇?而且还是罕见的白色?它是如何在这里生存的?《中国科学报》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助理研究员丁利。
蟒蛇之说有疑点
丁利说,这条新闻也引起了他的注意,如果按照报道中的描述,这确实是一条体形比较大的蛇了,但是按照蟒蛇的自然分布,河北地区是不可能有蟒蛇出现的。“我也看到了那张照片,照片拍得很模糊,从周围的环境不是很容易能判断出蛇的大小。”丁利说,“而类似的发现,以前在其他地方也曾有过报道。”
就在今年3月,在四川巴中地区,也曾经有人发现过“蟒蛇”,并称蟒蛇是遭雷击死亡。那张死亡蟒蛇的照片一度成为网友转发的热门图片。
“因为那张照片比较清楚,与周围环境对比,可以看出那条蛇应该没有网友描述的那么大,只是一条大型的无毒蛇。”丁利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而河北的这条白蛇,从周围的花草、石头等环境来判断,看上去也不像是人们描述的那么大。”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在北方地区发现蟒蛇的自然分布。
蟒蛇是当今世界上较原始的蛇种之一,在其肛门两侧各有一小型爪状痕迹,为退化后肢的残余。这种后肢虽然已经不能行走,但都还能自由活动。体色黑,有云状斑纹,背面有一条黄褐斑,两侧各有一条黄色条状纹。
蟒蛇还是世界上蛇类品种中最大的一种,长达5~11米,最大体重在50~160千克。属于无毒蛇类。
我国的野生蟒蛇只有亚洲岩蛇这一种。现在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
“分布在我国的蟒蛇实际上是蟒蛇的一个亚种。”丁利说,“实际上它们的分布主要不在我国,大部分分布在印度、越南、缅甸、泰国等温度、湿度都比较高的热带雨林地区。在我国仅仅分布在一个很狭小的地区,主要是南岭以南,也就是华南地区,包括福建的南部、两广、云南以及海南岛。如果说出现在了其他地方,那肯定不是自然分布。”
北方气候难生存
由于蟒蛇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因此可能遭遇偷猎或者非法运输,而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生逃跑的现象,有时也有一些是被饲养者放生,因此会出现在一些非自然分布的地区。但是如果是发生在北方地区,通常这些蟒蛇就难以生存了。
2012年6月,在我国安徽霍山县诸佛庵镇,就连续有6条蟒蛇被捕获。经查,是一起人工饲养的蟒蛇放生的事件。虽然安徽已属我国南方地区,但还是在南岭以北地区。除了被捕获救助的6条蟒蛇,还有3条发现时已经死亡。
丁利告诉记者,这是由于蟒蛇对生存环境的温度要求非常高,在外界气温低于17~18摄氏度的环境中就不能生存。作为大型的冷血动物,由于不能像哺乳动物那样保持自己的体温,因此温度对它们非常重要。而蟒蛇又几乎不会冬眠。
其他的温带或亚热带的蛇类会利用冬眠度过冬季寒冷的时期,冬眠时,它们的新陈代谢降到最低,不吃不喝,反应能力也会比平时下降很多。“分布在东南亚赤道地区的蟒蛇是不会冬眠的。”丁利说,“而在靠北一点的地区,比如我国分布蟒蛇的这些地区,它们也会有短暂的冬眠,但实际上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冬眠。在冬季,它们最多有不超过两个月的类似于休眠的状态。反应也还会处于比较灵敏的状态。而且它们也会在山的向阳、温暖面选择栖息地,这样就更不会有冬眠的状态了。”
此外,蟒蛇主要生活在热带雨林地区,因此,湿度也是它们的生存要求之一,而北方这种气候相对干燥的地区,也是无法达到蟒蛇的生存要求的。
自然界几无白蟒
蛇类正常肤色对于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常起到警戒或是保护的作用。而蟒蛇正常的颜色应为棕色花纹,这是蟒蛇的防御色。
丁利说,白色蟒蛇在野外被发现的几率非常小。这种白色的皮肤,通常都是因基因突变而出现的,实际上就是白化。而且白色本身在自然界就很难生存。失去了原本的保护色,白色非常容易被天敌发现,而且在捕食猎物时也难以隐蔽。因此白色的蛇在自然界很难生存下去。
在自然界发现的白化的蟒蛇,最早有记录的是在上世纪80年代。蟒蛇棕色的皮肤因基因突变变浅,就会出现金色、白色。这种颜色的蟒蛇虽然在自然界难以生存,但却受到人类的青睐。不像通常蟒蛇被剥皮,制成箱包、衣物等创造经济价值,白化的蟒蛇被人们经过进一步的筛选、培育,出现在了宠物市场上,也就是所谓的黄金蟒等等。
“白色蟒蛇就算是在宠物市场,也是罕见而且昂贵的。”丁利告诉《中国科技报》记者,“如果放生,我认为,不会有人把这么贵的宠物拿去放生的。就这一点来看,河北的白蛇,也不太可能是白色蟒蛇。”
《中国科学报》 (2013-05-31 第11版 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