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神经科学 > 研究进展

复旦大学宣布完全确定曹操家族DNA

时间:2013-11-12 21:05来源:复旦大学   作者:未知


11月11日,以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韩昇和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李辉教授领衔的复旦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组发布关于曹操家族DNA研究最新成果。 该研究历经三年,最终通过现代基因反推和古DNA检测双重验证100%确定曹操家族DNA的Y染色体SNP突变类型为O2*-M268(注:英文字母O),其相关论文亦于今年上半年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人类遗传学报》上发表,并已得到国际认可。

跨学科团队寻曹操家族DNA

2009年,河南省安阳市对外宣称发现曹操墓,此一消息引起轰动,亦引发争议。随后,复旦大学人类遗传学实验室宣布,拟用DNA技术开展对曹操家族DNA研究。

曹操本是生活在2000年前的历史人物,寻找他的DNA似乎遥不可及。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这一难题在复旦大学遗传学和历史学专家的合作下,被往前推了一大步。

在此之前,李辉、韩昇二人之前已有长期的跨学科合作,他们还有一个夙愿——用现代科技解决历史问题,如果能通过现代人的基因反推历史著名人物的基因,对历史研究是一个新的突破,这比找到谁是曹操后代意义更大。

现代基因反推祖先

要把曹操后人与2000年前的曹操进行“亲子鉴定”,锁定曹操的DNA特性就显得尤其重要。首先,人类学家李辉需要可靠的样本,从而绘制出一幅遗传图谱,看看曹姓到底来源于多少个祖先。从2009年起,复旦大学在全国征集曹操后人。专家组在全国各地采集了79个曹姓家族的280名男性和446个包括夏侯、操等姓氏男性志愿者的静脉血样本,最终样本总量超过1000例。 与此同时,历史学家韩昇教授则通过对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民间家谱等各种历史文献的搜集分析,找出曹操后代可能的线索。近三个月的时间里,韩昇对全国各地258个曹姓家谱(其中118部在上海图书馆)做全面的梳理研究,并与史书和地方志参照,找到曹氏迁徙的线索。比如曹氏各个分支的祖先以及现居住地与历史记载上曹操后代的流向能不能相吻合等等。经过这一步骤的研究,课题组筛选出8支持有家谱、经过史料分析具有一定可信性的曹氏族群。

找到这8个曹氏族群后,再对他们的DNA进行检测。人类DNA共有30亿个碱基对组合成23对染色体和线粒体,男性独有的、碱基对也比较稳定的Y染色体是最合适的检测对象。经过复杂的Y染色体DNA全序列检测,最终发现其中6个家族属于O2*-M268的基因类型,这6支O2*-M268类型样本的祖先交汇点在1800年至2000年前,这正是曹操生活的年代。 李辉教授说,“这些家族共同检出了一个非常罕见的染色体类型,这个比例在全国人口只占到5%左右。假定他们都是仿冒的,那么巧合概率就等于这个基因型所占人口比例的乘积,也就是5%的5次方,所以说,他们假冒的可能性只有千万分之三。因此在法医学上可以认定,他们是真实的曹操后代。”

在这次曹操家族DNA的研究中,课题组还用同样方法验证了汉代丞相曹参的家族基因,与曹操的家族基因没有关系,从而证明曹操是曹参后人的说法有误;其次,民间传说操姓是曹操后代避祸改姓而来,经过基因验证这两个姓氏之间也没有明确的遗传关系;另外,研究还表明现有的夏侯氏基因与曹操家族基因也不一致,因此曹操从夏侯氏抱养的说法也不准确。

曹操叔祖父曹鼎古DNA证实结论

2011年12月28日,课题组宣布已定位曹操家族DNA,并找到最有可能是曹操后代的6支族群,立刻引发了强烈反响。当时,李辉估算该类型属于曹操的可能性是92.71%。

尽管根据现代曹姓后人的基因,复旦大学课题组成功反推出曹操家族DNA,但研究并未结束。早在2011年初,韩昇、李辉来到曹氏宗族墓所在地——安徽亳州。在当地文物主管部门的积极配合下,课题组专家在库房内找到两颗牙齿——均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从曹氏宗族墓“元宝坑一号墓”中出土。

结合曹氏宗族墓考古挖掘领队李灿和现场挖掘人的口述和“元宝坑一号墓”墓室内中央位置的墓砖铭文“河间明府”,最终确定两个牙齿均来源于曹操叔祖父河间相曹鼎。课题组带回一颗保存较好的牙齿回到复旦大学人类遗传学实验室开展古DNA测试。隐藏在这颗牙齿中的时空记忆也即将展现给世人。

在复旦大学的实验室中,课题组专家通过严密的科学程序提取该牙齿中的古DNA,经过6次同样严格的反复测试,每一次间隔一个月,该牙齿中的古DNA中Y染色体类型就是之前找到的O2*-M268。

2012年底,根据现代基因和古DNA的双重验证,课题组得出最终结论——100%确定曹操家族DNA。家谱记载为曹操直系后代的现代8个独立家族中,有6个家族的Y染色体为少见的O2*-M268,显著性达到P=9×10﹣5,证明曹操Y染色体是该类型。而安徽亳州的曹操祖辈墓葬元宝坑1号墓的遗骨(系曹腾弟河间相曹鼎)也属于此类型,与现代曹操后人紧密关联。夏侯氏、曹参后人都不是该类型。故此,曹操之父来自家族内部过继,该家族并非曹参本族。

目前找到的曹操后人有9支(其中6支有家谱记载),分别来自安徽绩溪、安徽舒城、安徽亳州、江苏海门、广东徐闻、江苏盐城、山东乳山、辽宁东港、辽宁铁岭。

催生历史人类学新学科

此次复旦大学课题组对曹操后代的追寻,第一次从基因层面验证了许多同姓人群在千百年前确实是一家。而生命科学和历史学的跨学科合作,也将有助于更多历史谜团的揭开。“史学研究的终点往往是生命科学研究的起点,生命科学研究的结果又为历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和证据。”韩昇说。

韩昇表示,这次的曹氏DNA研究,是世界上第一次把遗传基因研究精确到家族,并且是在没有古人检测样本的情况下,根据对后人的研究,推测出古代家族的基因。在遗传学和历史学相关的理论、实验试剂以及研究方法方面,都有很多新的突破,对于相关学科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此外,这次研究中,人类学介入到了历史文化的研究中,并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一种新的思路,我们在研究历史和文化方面的问题时,可以引用别的学科的技术、方法和成果,跨学科进行合作,以解开传统研究方法难以解答的谜团。

学科交叉、大平台协作历来是复旦大学优良的学术传统。建国后,谭其骧先生建立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研究一枝独秀。据了解,在该研究课题的基础上,一门由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共同参与的历史人类学新学科有望产生。

新生的历史人类学试图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和历史文献研究的结合,重点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融合、演变发展的脉络展开研究,逐渐呈现整个中华民族衍变融合历史,同时将继续破解传统研究无法解答的历史迷案。

  新华网上海11月11日专电(记者 俞菀)11日,复旦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组发布了关于曹操家族DNA研究的最新成果。专家表示,通过现代基因反推和古DNA检测的双重验证,认为曹操家族DNA的Y染色体SNP突变类型为O2*-M268。

    该课题组由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韩昇和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李辉教授领衔。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学术杂志《人类遗传学报》上。

    课题组表示,2009年至今,上述课题组的专家一直在全国各地采集曹操后人(男性)的静脉血样本。采集对象包括79个曹姓家族的280名男性和446个夏侯、操等姓氏在内的男性志愿者,最终的样本总量超过1000例。

    与此同时,课题组专家对全国各地258个曹姓家谱(其中118部在上海图书馆)做了全面的梳理研究,并与史书和地方志参照,试图找到曹氏迁徙的可能线索。“比如曹氏各个分支的祖先以及现居住地与历史记载上曹操后代的流向能不能相吻合。”韩昇说,经过这一步骤的研究,课题组筛选出8支持有家谱、经过史料分析具有一定可信性的曹氏族群。

    找到这8个曹氏族群后,专家再对他们的DNA进行了检测。“人类DNA共有30亿个碱基对组合成23对染色体和线粒体,男性独有的、碱基对也比较稳定的Y染色体是最合适的检测对象。”李辉说,“经过复杂的Y染色体DNA全序列检测,最终发现其中6个家族属于O2*-M268的基因类型,这6支O2*-M268类型样本的祖先交汇点在1800年至2000年前,这正是曹操生活的年代。”

    李辉认为,这些家族共同检出了一个非常罕见的染色体类型,这个比例在全国人口只占到5%左右。“假定他们都是仿冒的,那么巧合概率就等于这个基因型所占人口比例的乘积,也就是5%的5次方。所以说,他们假冒的可能性只有千万分之三。因此在法医学上可以认定,他们是真实的曹操后代。”

  课题组专家表示,对曹操后代的追寻,第一次从基因层面验证了许多同姓人群在千百年前是一家的可能性。其间,生命科学、历史学、人类学的跨学科合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据悉,复旦大学课题组宣布完全确定曹操家族DNA,围绕曹操及其家族的身世、遗传之迷也随之逐步破解。

由于家族基因间没有关系,“曹操是汉代丞相曹参后人”这一说法有误;而现有的夏侯氏基因与曹操家族基因也不一致,因此曹操从夏侯氏抱养的说法也不准确。

复旦宣称找到了曹操后代,6支族群有一支在盐城

曹操6支族群有罕见共同基因;复旦还首次将遗传基因研究精确到家族,可让“五百年前是一家”有明确答案

寻找曹操家族DNA

第1步:曹氏男性基因样本

由遗传实验室广泛征集当代曹氏男性基因样本,绘制出一幅遗传图谱,看看曹姓到底来源于多少个祖先。

第2步:确定8支曹氏族群

筛选出了8支持有家谱、经过史料分析具有一定可信性的曹氏族群

第3步:采集DNA抽样验证

8支曹氏族群中6支具有同样O2-M268型基因,分别为安徽舒城县(仪壹堂)、安徽舒城县(七步堂)、江苏盐城(绣虎堂)、辽宁、安徽、湖南等曹氏族群。其他2支之间并没有共同基因。

第4步:寻找祖先交汇点

复旦实验室对这些重点样本进行Y染色体DNA中500万点的精细序列检测,最终证明:这6支O2-M268类型样本的祖先交汇点在1800年-2000年前。

第5步:确定曹操后代6支族群

各种研究彼此互相验证,表明了这6支曹氏族群是最有可能的曹操后代。

确认曹氏家族可能性

DNA看:

假冒的可能性只有千万分之三

“这6家人之间互相不认识,天南地北,根本联系不上,他们作假‘串供’的可能性根本不大。而且这些家谱记载的历史都非常久了。”复旦教授李辉说,这6支人群的O2-M268类型,本身是个罕见的基因类型,这种罕见的类型只在全国的人口比例里面占5%左右。“这样算来,说他们是假冒的可能性只有千万分之三,这在法医学上可以认证说他们不是假冒,是真实的。”

家谱看:

延续1800年造假不太可能

最重要的证据是,经过基因全序列精确检测,他们的共同祖先恰恰是在1800年前左右。从家谱来看,他们分别源于曹丕、曹植等不同支脉,而且家谱上同一支脉的在遗传上也更接近。如果要排除他们是曹操的后代,就剩下一种情况:这位祖先在1800年前就假冒曹操,而且还要让自己的孩子分别去冒充曹操的几个儿子,这种冒充还要延续1800年不变,可能性极低。

从2009年起,复旦大学在全国征集曹姓男子DNA样本,开展曹操家族DNA研究。昨天,复旦课题组正式发布了研究成果,6支曹姓家族被认证为曹操后代。对于社会广泛关注的DNA技术能否验证安阳曹操墓的遗骨,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研组长李辉教授认为,就技术层面而言,只要保存较好,5万年内的样本应该都可以检测。     

持续了3年的研究

曹操的DNA属于比较罕见的类型

这项课题由复旦大学的生物学和历史学专家合力完成,通过对现代曹姓人群进行DNA分析,与史籍、方志、家谱等历史资料多重印证,从而找出最有可能的曹操后代。

李辉教授说:“我们这个研究持续了三年,因为涉及到采样、实验分析,还有结果整理,并且通过国际学术同行认证这个过程,所以比较漫长。我们得到结论是曹操(最有可能)的Y染色体类型,属于一个比较罕见的类型,我们在Y染色体分型上叫做O2-M268类型。”

据介绍,利用DNA进行亲子鉴定已经是很成熟的技术,但要鉴定近2000年前的曹操,不可能有绝对可信的样本,怎么办?课题组采用了多条证据链互相印证的办法。首先由遗传实验室广泛征集当代曹氏男性基因样本,绘制出一幅遗传图谱,看看曹姓到底来源于多少个祖先。而历史学者则要通过对各种资料的搜集分析,找出曹操后代可能的线索。在这个过程中首次对数百份曹姓家谱做了一个全面的梳理研究。

韩昇教授表示,家谱里面都含有混乱的信息,但是如果我们把家谱归类以后,把所有各个家谱铺开来,做一个网络化的研究,我们就能发现,把不同的谱拼下来(联系起来),曹氏的迁徙过程相当可靠。

“我们当初做这个实验的时候,如履薄冰,”韩昇教授说,“我们一直说这个研究成功了就姓曹,不成功就姓操,为什么呢?没人敢做,我们做了。这个研究成功不成功非常重要,因为我们要用这个例子来证明我们能不能去做中国历史时期的家族研究。

曹操家族之迷:曹操之父来自家族内部过继

通过成功反推出曹操家族DNA,课题组破解了曹操部分身世之迷;而曹操家族之迷,也随着研究的深入,慢慢揭开谜底:

2011年,复旦课题组来到曹氏宗族墓所在地——安徽亳州,并从上世纪70年代从曹氏宗族木“元宝坑一号墓”出土的文物中找到两颗牙齿,“经过现场挖掘人的口述和墓内中央位置的铭文等,最终确定两个牙齿均来源于曹操叔祖父——河间相曹鼎。”

有了数千年前曹操叔祖父的牙齿,通过古DNA测试,隐藏在这颗牙齿中的时空记忆也逐渐展现。

根据现代基因和古DNA的双重验证,课题组得出最终结论——100%确定曹操家族DNA。通过比对,安徽亳州的曹操祖辈墓葬元宝坑1号墓的遗骨与现代曹操后人紧密关联;夏侯氏、曹参后人都不是该类型。故此,课题组认为曹操之父来自家族内部过继,该家族并非曹参本族。

记者了解到,目前找到的曹操后人有9支,分别来自安徽绩溪、安徽舒城、安徽亳州、江苏海门、广东徐闻、江苏盐城、山东乳山、辽宁东港、辽宁铁岭,“这一课题研究第一次从基因层面验证了许多同姓人群在千百年前确实是一家。”

曹操身世之迷:既非曹参后代亦非夏侯氏抱养

2009年,河南安阳对外宣布发现曹操墓,此消息一出即引发轰动,亦引发争议。随后,复旦大学人类遗传学实验室宣布,拟用DNA技术开展对曹操家族DNA的研究。

曹操本是生活在2000年前的历史人物,寻找他的DNA似乎遥不可及。课题随即开始另辟蹊径:能不能用现在人的基因反推曹操的基因,从而破解曹操的身世之迷呢?

要把曹操后人与2000年前的曹操进行“亲子鉴定”,首先需要的是可靠的样本。课题组李辉教授告诉记者,从2009年起,专家组在全国各地采集了79个曹姓家族的280名男性和446个包括夏侯、操等姓氏男性志愿者的静脉血样本,最终样本总量超过1000例。

随后,课题组进一步梳理全国258个曹姓家谱,筛选出8支持有家谱、经过史料分析有一定可信性的曹氏族群,再对他们的DNA进行检测,最终发现其中6个家族的祖先交汇点在1800年至2000年前——这正是曹操生活的年代。

“这些家族共同检出了一个非常罕见的染色体类型,这个比例在全国人口只占到5%左右。”李辉说,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假冒的可能性只有千万分之三,“因此法医学上可认定他们是曹操的后代。”

课题组透露,在确认曹操后代的同时,他们还用同样方法验证了汉代丞相曹参的家族基因与曹操家族基因没有关系,从而证明曹操是曹参后人说法有误;同时对民间传说操姓是曹操后代避祸改姓而来、曹操是夏侯氏抱养而来等说法,研究证明曹操家族与这两个姓基因没有明确遗传关系、家族基因不一致,因此说法也不准确。

研究的结果揭晓

6支家族被认证为曹操后代,包括盐城一支

这份家族图谱还需要和史书、地方志等史料进行对比研究,看看有没有哪怕一点点线索能够接得上,比如各家曹氏祖先、现在居住地和历史记载上曹操后代的流向能否吻合等等,从而筛选出8支持有家谱、经过史料分析具有一定可信性的曹氏族群。这时再来看看他们的DNA样本,结果发现,其中6支家族属于O2-M268的基因类型,其他两支之间却没有共同基因。这时,还不能说明这6支家族就是曹操后代。接下来,复旦实验室对这些重点样本进行了成本高昂的Y染色体DNA全序列检测,最终证明:这6支O2-M268类型样本的祖先交汇点在1800-2000年前。

6家完全不相干,互相不认识,但是家谱上都记载是曹操后代的家族,”李辉教授说,“这些家族里面都共同检出了一个非常罕见的类型,在全国的人口里面比例只占到5%左右。这些家族如果我们先假定他们都是假的,都是仿冒的,那么这个巧合概率,就等于这个基因型在人群中的比例的乘积,也就是5%乘以5%乘上5次,可能性就是5%的5次方,所以说,他们假冒的可能性只有千万分之3。那么在法医学上可以认证说,他们不是假冒的,是真实的。”

记者获悉,在被认证为曹操后代的6支家族中,还包括盐城的一支,家族的堂号叫绣虎堂,他们中的一些人还特地从盐城赶到上海,来复旦测DNA。

意外收获意义更大

遗传基因研究首次精确到家族

“五百年前是一家”,是同姓的人用来拉近彼此距离的常用语。在复旦大学课题组追寻曹操家族DNA的过程中,许多同姓人群到底千百年前是不是一家,第一次有了明确的答案。

安徽省舒城县的一个小山村,村里绝大多数人家都姓曹,他们家族的堂号叫做仪壹堂。去年夏天的一天,复旦大学课题组的到来,给这个大家族带来了惊喜。经过抽样验证,他们与舒城县另一个曹氏家族七步堂真的有同一个基因——O2-M268型,而且在辽宁、安徽、湖南、江苏,都有他们血缘上的亲戚。在当时,虽然还不能最后确定他们就是曹操的后代,但是能找到真正的曹氏宗亲,足以让他们高兴!

据介绍,之前国际上的DNA研究成果,只能判别一个现代人或者一份古代样本所属的种族和民族,而这次的曹氏DNA研究,则是世界上第一次把遗传基因研究精确到家族,它得益于中国社会稳定的姓氏继承传统和包括家谱在内的丰富人文资料,也有望让我们对人类繁衍发展的历史以及人类基因进化的规律有一个认识上的新突破,而这应该比找到谁是曹操后代意义更大。

曹操墓事件回放

-2009年岁末

河南省安阳市宣布发现了曹操墓,出土了3具尸骨,其中男性遗骸测定年龄在60岁,河南省的考古队据此推定男尸就是曹操。消息一发表,立即在国内舆论界掀起轩然大波,质疑者甚众。

-2010年1月19日

《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了4版特别策划栏目,请考古和历史学者根据曹操墓出土的文物,试图判定安阳大墓为曹操墓。

-2010年1月26日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和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宣布,将利用复旦大学人类基因调查的先进科学手段,调查分析曹氏基因,进而给曹操墓真伪的研究提供科学的证据。

许多热心者也针对此项计划大胆说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和建议。就历史方面而言,主要有这样几个问题:第一,曹操的身世问题。亦即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东汉的大宦官,故其养子曹嵩的身世不明。第二,当时有史料记载曹嵩出自夏侯氏,故曹操在血统上是否应属于夏侯氏。第三,曹操到第三代有无正宗传人?第四,西晋篡位时对曹氏实行族诛,故曹操应无后人留存世上。第五,还有人推测曹操的卞皇后及其儿子曹彰是鲜卑人。第六,现存曹氏族谱的辨别,以及曹氏的改姓、冒姓和伪造谱牒等问题。这些问题表明,对于曹魏皇族世系的历史学研究尚待加强。

理清了诸多历史问题

曹操家族不是曹参家族

曹操家族DNA研究相关成果,并不止一项收获,或许可以帮助理清更多历史问题。

研究人员用同样方法验证了汉代丞相曹参的家族基因,与曹操的家族基因没有关系。从而证明曹操是曹参后人的说法可能是伪造,是“傍名门”的伪造。

韩昇教授表示,从正史来说,三国志是一部好的正史,大家非常公认,公信度很高,说曹腾是曹参的后人,没人敢去怀疑,因为记载很可靠,不敢怀疑。其实大家心里是有一个疑问的,为什么一个几百年的宰相家族会出宦官?因为宦官总归不是一个很光彩的职业嘛。现在生命科学的研究结果出来,这个疑团给破解了,实际上曹操家族不是曹参家族,是混进去的,而且完全不同类型的曹,曹参是今天主流的曹。为什么能够成功地混进去呢?在那个时代,家谱基本上可以靠官方来决定,曹腾的官大,用今天的官职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那就等于国家领导人,他用了自己的权势,把自己的家族依附到曹参的家族上去,就使得他的家族成了名门。

我们对历史学正史的研究,可以用生命科学的手段去验证它,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以后我们可以借助这种科学的手段,继续去证明一些历史文献的可信度。韩昇说。

操姓肯定不是曹操后代

有传说操姓是曹操后代,逃难过程中,因避祸而改姓。李辉教授说,实际上我们做下来是不吻合的,经过基因验证,两个姓氏之间没有明确的遗传关系,操姓来源于曹操的传说缺乏基因证据,操氏完全不是曹操后代。

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他们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郑国鄵(cào )公的后代,我们调查下来也没有鄵公的后人。

夏侯氏与曹操家族基因不一致

现有的夏侯氏基因与曹操家族基因也不一致,曹操是从夏侯氏抱养的说法很可能是后人的诋毁。最初是吴国人对曹操的诽谤,因为是对手,所以吴人写了一本《曹瞒传》,来骂曹操,说他们是夏侯家的人。这个说法形成以后,在历史上影响非常大。“今天我们去采样,到许多地方,有很多姓曹的来,挽起袖子说他们的祖先是姓夏侯的,我们做下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夏侯家起源是南方的,这个倒有可能,因为和刘邦一起创业起家的。我们可以还原到最初的史实,是吴国人说曹操是夏侯家的。”曹操来自夏侯家的说法肯定不对。夏侯家出现最多的一个类型是O1-P203,O1类型在安徽亳州,在江西、江苏都有出现。

姓氏包含人类“遗传密码”

据专家介绍,人体每个细胞内有23对染色体,包括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女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男性是XY。一对夫妻生的是儿子,父亲Y染色体上的DNA就会传到儿子的Y染色体上,但无法传给女儿。如果父生子,子生孙,孙又生重孙,这样传承下去,Y染色体的传递是一直伴随的。在没有基因突变的前提下,每个男性都拥有和他祖宗相同的一条Y染色体。

这就意味着,人的姓氏可以成为生物遗传学的重要标记,姓氏在一个家族的男性中传递继承,标志在Y染色体上。“遗传密码”的不断复制,让科学家可以通过检测Y染色体的遗传信息,并进行比对,判别拥有某种Y染色体特征的人的姓氏。

复旦新学科:历史人类学

据了解,在这次研究课题的基础上,复旦大学已经开始组建由遗传学和历史学共同参与的历史人类学新学科,通过现代生物技术与历史文献研究和合作,重点将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融合、演变发展的脉络展开研究,也有望揭开传统研究无法解答的更多历史谜团。

李辉教授表示,我们也可以把这个我们能够确定的历史事件的年代,向更远古的方向推进,把整个中华民族的衍变融合的历史渐渐地勾勒出来。(记者 罗晓娜)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