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31.2 食品中的自然致癌物(2)

时间:2006-07-22 22:10来源:大众医药网 作者:admin

  亚硝基化合物可通过实验动物胎盘而使子代受损伤。一般在妊娠初期可使胎儿中毒死亡,在中期给毒可使胎儿发生畸形,在妊娠后期给毒可使子代发生肿瘤。亚硝基化合物还可通过乳汁使子代患肿瘤。

  最近有报告乙醇能促进某些亚硝胺的致癌作用。

  目前尚未发现人的肿瘤和亚硝基化合物直接有关的可靠证据。但一些作者怀疑亚硝胺是人类肿瘤病因的重要方面:

  (1)人类食物及其他环境中有亚硝基化合物及其前体存在,人类能摄入这些物质;

  (2)人血液中曾查出微量亚硝胺;

  (3)人胃内可合成亚硝基化合物,并已在胃液内发现过;感染的膀胱内查出过亚硝胺;

  (4)没有任何一种动物对亚硝基化合物的诱癌性有抗力,包括灵长类动物及对其他化学致癌物不够敏感的家兔及豚鼠。

  (5)人肝的体外代谢实验证实,人肝与其他动物肝脏对亚硝基化合物代谢类似;

  (6)人类亚硝胺中毒(如二甲基亚硝胺)与动物中毒类似;

  (7)有的胃癌高发区,饮水或土壤中含硝酸盐量高。

  有关亚硝基化合物致癌机理也有不少研究及学说,但到目前为止,尚在探索阶段,并无统一及成熟的看法。

  亚硝基化合物除了通过胎盘可导致子代发生肿瘤外,还可诱发胎儿畸形。研究较多的是亚硝酰胺中甲基及乙基亚硝基脲,可使胎儿发生神经系统等畸形,亚硝胺类如在妊娠适宜时期给毒,也可使子代发生畸形。

  有些亚硝基化合物是有毒性作用的,但因其具体的化学结构不同,而毒性大小不同。最主要是造成肝脏损伤,可有出血及坏死,胆管增生,纤维化等。还有肾、肺、睾丸、胃等部位的损伤。

  肉类、鱼类、酒类及发酵食品中亚硝基化合物较为重要。肉制品如用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做添加剂,则多能测出亚硝基化合物,一般其量多在5μg·kg-1以下,个别香肠类制品可高达4520μg·kg-1。

  鱼类食品,尤其是盐腌干鱼中也含有亚硝基化合物,尤其是粗盐腌或用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做保存剂的。

  发酵食品中酱油、醋、白酒、啤酒、酸菜等都可查出亚硝基化合物。除啤酒及酸菜外,一般含量皆在5mg·kg-1以下。啤酒中亚硝基化合物主要来自麦芽。

  如给禽畜的饲料中含有二甲基亚硝胺,则其蛋、奶、肉内可查有亚硝胺,其量及持续时间,依所给剂量而异。

  一般情况下,由于食品、水和空气中亚硝基化合物浓度不高,机体内可合成亚硝基化合物,人血、尿内发现过亚硝胺,而食品及水中硝酸盐易转变成亚硝酸盐,一些食品中又富含胺类。所以,一些学者认为内源性合成亚硝基化合物可能更重要。

  新鲜蔬菜含很少亚硝酸盐,而蔬菜如在室温下存放,则由细菌及酶的作用由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含大量硝酸盐的蔬菜有甜菜、菠菜、芹菜、大白菜、洋白菜、萝卜、菜花、生菜等。蔬菜中硝酸盐含量与品种、土壤中硝酸盐量、施用氮肥情况等有关。

  从唾液腺管收集的唾液中并无亚硝酸盐,只有硝酸盐。但经口腔中细菌及酶的作用,使唾液中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唾液及血液中硝酸盐量因个体及膳食种类而不同,一般由蔬菜中摄入大量硝酸盐后,经2~4h,唾液中硝酸盐及亚硝酸盐量达高峰,最高量能达几百mg·L-1

  一般新鲜食品中胺类亦较低,但如蛋白质分解成为氨基酸后,再脱羰基即形成相应的胺类,海鱼中含三甲胺、二甲胺较多。我国发酵食品以及鲐鱼等含胺类较高。

  经研究发现,一些物质能够阻止亚硝基化合物的合成。其中最有效的是维生素C,当其分子浓度2倍于亚硝酸盐时,可完全阻断。在机体内及食品中皆能阻断,其相理认为是竞争亚硝酸盐离子的作用,其他有些种竞争作用的还有维生素E,谷胱甘肽以及脯氨酸。脯氨酸形成的化合物对人无致癌性。最近发现我国特产野果猕猴桃及大蒜中含有新的阻断亚硝胺形成的物质。

  预防及减少亚硝基化合物危害的措施有:

  (1)制定食品中硝酸盐、亚硝酸盐使用量及残留量标准。我国规定只能在肉类罐头及肉类制品中使用。硝酸钠最大使用量为0.5g·kg-1,亚硝酸钠为0.15g·kg-1。残留量以亚硝酸钠计,肉类罐头不得超过0.05g·kg-1,肉制品为0.03g·kg-1

  (2)易腐的含蛋白质丰富的肉类、鱼类、贝壳类、含硝酸盐较多的蔬菜,尽量低温贮存以减少胺类及亚硝酸盐摄入量,培育含硝酸盐少的优良蔬菜品种。

  (3)啤酒所用麦芽烘烤时,豆类食品干燥时,尽量用间接加热以减少亚硝胺形成。

  (4)多食用维生素C、E以及新鲜野果等,以阻断体内亚硝基化合物形成。少食用腌菜、酸菜。

  (5)胡椒,辣椒等香料与盐等分开包装,以减少加工肉类亚硝基化合物的量。

  (6)曝晒粮食及饮水,使已形成的亚硝基化合物光解破坏,并减少细菌及霉类,以避免它们促进亚硝基化合物合成的作用。

  (7)农作物使用钼肥可增产,并可减少作物中硝酸盐聚集。

  (8)注意口腔卫生,减少唾液中亚硝酸盐等。

  31.2.3 蕨类(羊齿植物)

  一些报告指出,如饲料中含蕨类较多,则牛产生膀胱癌,大鼠膀胱癌和小肠腺癌,豚鼠膀胱肿瘤,小鼠肺腺瘤、鹌鹑小肠腺癌等。有的还可能有胃及组织内皮系统肿瘤等。近年来土耳其及巴西家畜食道和胃肿瘤发病率高,归因于蕨类中诱癌物质。

  日本胃癌发病率高,曾有人认为与日本人喜吃蕨类有关,但流行病学调查未能证实。

  蕨类对人类危害,可能因直接食用蕨类,也可能是间接的;奶牛如食蕨类其奶汁中含有毒性物质。通过奶及奶制品带给人类健康危害更大。

  世界上现有蕨类共约12000种。我国蕨类约有2600余种。其中许多为药用植物、还有一些食用蔬菜,有的即称为菜蕨。南方一些地区食用较多。

  31.2.4 槟榔

  我国云南、广西、广东部分地区居民有嚼槟习惯。

  国外调查报告指出,嚼槟榔习惯与口腔、喉、食道和胃肿瘤发生有关。一般印度人主要是女性有嚼槟榔的习惯较多,在这种人群中调查女性上消化道肿瘤发病率高于男性。如印度女性口腔肿瘤发病率为8.1/10万·年,男性为4.4;胃肿瘤女性为30.0/10万·年,男性为22.1;食管肿瘤女性为12.9/10万·年,男性为55,整个上消化道肿瘤(舌、口腔、喉、食管及胃)女性56.1/10万·年,男性34.5;而同居此地无嚼槟榔习惯的英国人中,女性消化道肿瘤为17.1/10万·年,男性为34.6。由此可见英国男性及印度人男性上消化道肿瘤发病率基本相同,而女性相比,则相差较多。故认为嚼槟榔习惯可能与上消化道肿瘤发生有关。

  31.2.5 酒精性饮料

  一些国家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认为饮酒能增加某些癌症的危险性。如饮酒又吸烟则可产生协同作用,增加口腔、喉、食管和呼吸道肿瘤的危险性。

  1951年吴英恺等报告协和医院的食管及胃贲门癌共172例。病例中约50%经常或每周饮几次白酒,饮酒时间多在5年以上,偶尔饮酒或饮酒少于5年者未包括在内。同时询问其他病的病人只有12%有这种饮酒习惯。差异有显著性。因此,作者认为饮酒习惯可能是病因。

  日本人Segi等对嗜酒和胃癌的关系在农村和城市做了调研,项目包括既往和现在的饮酒习惯,饮酒种类,饮酒量。调查结果,饮酒量较大,习惯于每晚饮“米酒”(含酒精15~16%)量在200~500ml的,其胃癌发生率较对照高(P<0.01,0.001)。平山分析日本胃癌死亡率与烧酒摄入量呈正相关。1979年日本流行病学调查,食管癌、直肠癌、前列腺癌与饮酒量之间在男性中有相关关系,而女性中未发现此关系。

  饮酒与癌有关,是酒精本身还是酒中含有已知的致癌物?如威士忌酒中可含有痕迹量的致癌多环芳烃(苯并(a)芘,苯并(a)蒽和)。酒还可由石棉滤过而使石棉进入酒中,石棉也是人类的致癌物。

  根据西德作者1980年报告,分析欧洲几个国家的各种啤酒215个样品,其中66%(141个样品)含有二甲基亚硝胺,最高含量为66μg·kg-1,平均含量为2.5μg·kg-1。一些国家已提出麦芽及啤酒中二甲基亚硝胺的最高允许量建议及标准,见下表31-3。

表31-3 麦芽及啤酒中二甲基亚硝胺最高允许量(μg·kg-1

国家 麦芽 啤酒
西德 2.5 0.5
瑞士1982    2
1983    1
1984    0.5
法国 5   
荷兰 2.5 0.5
比利时 2.5 0.5
英国 5 0.5
美国 10 5

  我国的啤酒中也检出有二甲基亚硝胺等亚硝基化合物,似亦应制定相应标准。

  饮酒者常易造成肝硬化,而肝癌患者中相当比例合并肝硬化。因此,有的学者认为慢性酒精中毒先导致肝硬化,再发展成为肝癌。

  长期慢性酒精中毒者常合并营养不良,而在维生素A、B、C锌、铁、抗脂肪肝物质(维生素B12、蛋氨酸、胆碱、叶酸)及维生素B2等营养素不足的人群中,一些肿瘤多发,所以饮酒造成营养不良也可能是诱发肿瘤的原因。

  总之,预防癌瘤应避免经常饮酒,尤其是酗酒,酗酒有百弊而无一利。

  31.2.6 含肼类的蘑菇

  二孢蘑菇或称双孢蘑菇、洋蘑菇,光滑,菌肉厚,菌柄长4.5~9cm。国内普遍栽培,分布极广。味道鲜美,干粉中蛋白质含量高达42%,还含维生素B1、B2、PP等。此种蘑菇在北美、欧洲等地也普遍栽培,吃的人也较多。

  二孢蘑菇中含有肼类衍生物,为鲜重的0.04%。此蘑菇本身又含有酶可使肼类衍生物水解,水解的肼类能诱发小鼠的肺癌和血管癌。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