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生物多样性数据处理工作都在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大量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急需开发和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国家濒危物种办公室副主任孟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不久前刚刚通过专家鉴定的《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检索系统》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催生的新技术成果,该系统是由国家林业局副局长赵学敏担任主编,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安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共同研制的。 一位在基层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执法人员在首次观摩这一系统后很兴奋:“以前我感到最大的难题就是在野外无法快速辩别执法中收缴的物种,不能迅速作出处罚决定,有了这个信息系统,我们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了。” 据记者了解,《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检索系统》技术创新性强,适用范围广,信息量丰富。在其成果鉴定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它的大力推广和使用,将会有力推进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 设计目标, 立足现实需求 “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及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缺少专业的检索装备,这是我们开发《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检索系统》的初衷。”项目主持单位、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秘书长陈润生对记者说。 我国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兽类约500种,鸟类1330种,爬行类391种,两栖类280种,鱼类2840种,繁多的物种使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不可能全面获知这些动物及其相关知识,这需要借助工具的使用。 近年来,野生动物资源的科学利用正呈增长之势,据统计,我国现有药用动物1850种,野生动植物产值2005年突破了1400亿,在这种繁荣的景象下,也出现了以假乱真的暗流,这也同时带来了市场监管难题,原因是许多管理者缺乏野生动物的相关知识,难以辩别真伪。 “根据这些实际问题,我们开发了《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检索系统》,全面系统地收录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和《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的3112种保护动物信息,其中包括动物名称、动物特征(含图)、地理分布、保护等级、立案标准、栖息生长地自然环境图等内容。对一些主要流通的制品还收集了实体图形和鉴定方法。本信息系统已实现了野生保护动物资料数据规范化、信息化,是目前野生动物保护领域非常适用的检索工具。”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王维胜处长介绍说。 据了解,为了增强信息系统的多项功能,研发单位还收录了全国保护部门、保护区、湿地的各种信息和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濒危办、公安部、海关、林业、工商等相关部门的举报电话及联系方式,这种设计是考虑了管理者的工作需要和举报人的实际需求。 技术创新:模糊检索实现非专业人士“盲查”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检索系统》的最大技术创新,是运用了计算机模糊检索技术,从而实现了非专业人员的“盲查”,突破了非专业人员认知能力的限制。 我国目前有关动物方面的数据库只有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开发的一套“中国物种信息系统”,这一系统较适用于专业人员,只有准确知道动物名称或分类,在这套系统中才能准确查找到相关信息,而对其他模糊信息无法实现“盲查”。 但调查者发现,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一些非专业人士特别是基层工作人员,如保护区人员、森林公安人员、武警部队战士、海关人员等,他们最急切的需求是希望通过对他们见到的动物以及制品进行特征进行描述后,就能借助系统确认是何种动物。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开发人员对每种动物直观描述的信息语言进行了收集。他们请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会员中的一些自愿者向应用领域的非专业学科人员进行问询,每个物种至少收集60个统计样本,一共采集了15万多组原始样本,再提炼出每个物种非专业描述使用频率最高的10个单词作为检索数据库的关键词。同时请心理学、动物学专家合作,在系统后台特征数据库中增加非科学名词特征描述,如“耳朵尖”、“牙长”、“眼睛红”等,通过技术整合最后生成了系统“非专业语言描述物种直观特征检索”功能。 记者饶有兴趣对该系统进行了“特征检索”,当输入“头圆、尾短、皮毛黑白相间”非专业描述词后,“大熊猫”立即跳到了界面,记者又以相同形式,检索出了几个记者认知的物种,屡试不爽。 这一技术的突破,昭示其应用的广阔前景。 经济社会效益明显 开发应用前景广阔 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野生动物保护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如能快速辨认物种,就可以减少由于辨认工作的滞后加大执法成本,避免因为辨认时间延误,造成野生动物在辨认过程中生病、饿死,由此可能产生行政诉讼和国家赔偿。 森林公安、工商、城管部门经常将缴获的野生动物放生,如果不懂专业知识随意放生,就会出现动物不是适宜生活环境而大量死亡,放生反而成了杀生。如果是外来物种,如无法识别放生,还会可能引发生物侵害,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检索系统》广泛应用于野生动物保护领域,必然会产生明显的效益。”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中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蒋志刚断言。 这个系统功能被专业人士解析为几大项:一是可以作为学生学习野生动物知识的教材;二是可以作为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培训的一种手段;三是可以作为执法中物种和制品的辨识工具;四是可成为管理者查询相关业务的知识库。上述功能表明,这项成果在农业部、公安部、教育部、海关总署、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海洋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系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据了解,该信息系统还具有很强的拓展性,它根据用户需要和信息的改变不断更新信息,可根据用户需求拓展个性化的内容。其中期开发目标将加入视频、音频、三维互动功能,开发未成年人生态道德平台;长期目标将无线通信与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相结合,在3G的网络平台下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形式,提供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 信息技术触角已从各个方面伸向动物保护领域,其革命化的引入将颠覆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手段和模式,并呈现出一个绚丽多彩的未来。 (责任编辑:泉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