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野外标本采集和室内研究工作,中国科学家对冬虫夏草进行DNA测序后得到100多条相关的“分子序列”,并建立起冬虫夏草DNA数据库和分子鉴定体系,为社会提供服务,保证有关生物材料的准确鉴定。
“也就是说,冬虫夏草是真是假,我们一鉴定就能知道。”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姚一建说。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和国际基因银行进行比对,中国科学家完成的60多条ITS序列,属于世界上第一次大批量测定的新的冬虫夏草分子序列。 科学家进一步通过诱导和筛选菌种,进行培养基优化和生长最佳条件研究,使人工发酵的菌粉产率达到了1.5%以上,超出了已知的报道。 科学家还对冬虫夏草的生物活性进行了测定,初步结果表明,冬虫夏草人工培养的菌粉能在体外抑制对人类健康威胁很大的特定病毒的感染与复制,医药应用前景引人注目。 在冬虫夏草的人工培植研究方面,科学家掌握了冬虫夏草寄主蝙蝠蛾幼虫的饲养技术并已开始了养虫工作。在四川小金县初步建立了试验站,开展了部分野外工作。 中国科学家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在名目繁多的冬虫夏草菌种中确认中国被毛孢是无性型阶段的冬虫夏草,从而为冬虫夏草“正身”。 和人参、鹿茸一样,冬虫夏草被誉为“中药三大宝”之一。作为青藏高原的特有物种,冬虫夏草究竟分布在哪些地区?有多少菌种?名目繁多的学名里,究竟哪些是真正的冬虫夏草? 2000年起,从英国皇家植物园回国工作的姚一建率领课题组成员多次前往青藏高原进行野外考察,走遍了高原上冬虫夏草各主要产区,采集到大量标本,收集了有关的生态学信息,分离到冬虫夏草菌种280余株,建立了国内菌种资源最丰富的冬虫夏草实验室。 冬虫夏草是一种子囊菌,分为分生孢子(无性型)和子囊孢子(有性型)两个阶段,人工培养的菌种都是无性阶段。在收集2000余篇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科研人员确认与冬虫夏草有关的无性型菌种已报道有22个学名,涉及13个属。 经过验证和核对,姚一建等人确认中国被毛孢确是无性型,也就是货真价实的“冬虫夏草”;蝙蝠蛾被毛孢、冬虫夏草头孢、中华束丝孢等在科学上属于不合格发表的名称,不应再使用;而中国拟青霉、蝙蝠蛾被孢霉、虫生簇孢等3个菌种绝非冬虫夏草。这初步澄清了不同名称与冬虫夏草的关系,解决了冬虫夏草无性型研究中多年来存在的混乱现象,为冬虫夏草“正名”。 (责任编辑:泉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