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今天供职于“思维游戏”(MindGames)工作小组的科学家,就是充分利用人类医学进步的先行者。他们设计“头脑快车”的思路是:先让试验对象从事一些简单的动作(比如说抬一抬左手,握拳抓物),然后通过仪器捕捉试验对象进行这些动作时,大脑里哪部分区域会参与活动,神经元会发出什么样的讯号,然后,电脑分析并记录下这些活动的特点。下一次,试验对象只要脑子里想一下抬左手抓住某样物体,仪器就可以根据早已总结出的试验对象大脑活动的特点“读懂”他的想法,立刻向与电脑相连的机械手发出指令,让机械手代替试验对象执行他想进行的这个动作。 只动脑而不再动手的猕猴,仍可凭借意念控制箭头移动 近年, 美国新英格兰州布朗大学由约翰·多诺格赫博士领导的工作组第一次进行了一项鼓舞人心的实验。多诺格赫博士让一只受过训练的猕猴坐在电脑前,通过简单动作指挥屏幕上的一只箭头。这只猕猴根据以前接受过的严格训练,用爪子握住操纵杆去控制屏幕上箭头的位置,把它移动到屏幕中的小红圈里。每次它成功完成这个动作,会得到一大杯橘汁的奖励。 就在猕猴聚精会神为自己赢得更多橘汁的时候,连接在它运动区皮层上的320枚微型电极收集它大脑皮层发出的电子脉冲信号。与此同时,计算机把这些信号与猕猴的动作进行同步对比,分析出由哪些信号指挥猕猴移动箭头。采集到足够多的数据之后,科学家悄悄关闭了操纵杆与电脑屏幕的连接,启动另一套传感系统,让猕猴的大脑活动直接传递到电脑上。科学家欣喜万分地发现:只动脑而不再动手的猕猴,仍然可以凭借自己的意念把箭头移动到屏幕的红圈之中。 记者也当了一次“猕猴”,成功地用“思维”控制了电脑游戏 从那时的猕猴试验直到“头脑快车”出现之前,还没有人敢直接在人身上进行类似的实验,而是一直使用猕猴进行实验的。加里·麦克达比博士说:“用猕猴进行试验时,我们需要把传感器直接植入其大脑皮层,但是凭我们现在的外科水平,还不敢直接在人身上进行类似的手术。”不过,聪明的科学家现在已经想出折衷的办法,实验室一些工作人员作为志愿者,从今年开始已经陆续体验过“头脑快车”的滋味。 但是,接纳实验室以外的人体验“头脑快车”,这还是第一次。于是,记者半是兴奋半是忐忑地成为欧洲媒体实验室的一只“猕猴”。在麦克达比博士的指挥下,助手让记者戴上一个布满传感器的头盔,这些传感器可以透过颅骨感知到记者大脑里的电子活动,然后把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电脑里加以分析。 戴好头盔,他们让记者坐到电脑大屏幕前,开始解释今天的任务:“当游戏开始时,屏幕中央会出现一个叫做‘玛瓦格’(Mawg)的游戏小人,他站在悬崖边缘,你的任务就是指挥他尽量远离悬崖,千万别掉到下面去。你一定要集中注意力哟。” 所有人都站到记者周围。一个助手再一次较正了记者头盔的位置,另一个助手拿起注射器走到记者跟前。他把一种凝胶注射到头盔和记者颅骨之间,为的是加强两者的连接。游戏开始了,一个小小的箭头从屏幕左边出现,然后缓缓滑向右边,消失在屏幕边缘。接着,箭头再一次从屏幕左边出现,滑向右边、消失,如此周而复始……麦克达比博士让记者集中精力,用意念“抓住”箭头不再让它滑动。他说,这是为正式游戏所做的测试,计算机将分析记者的意念,摸清记者大脑里到底哪些电子活动负责指挥箭头移动。现在,“头脑快车”还只能分析一些简单的指令,比如说把箭头从左移动到右。那么到了将来,“它可以让箭头在大脑的指挥下,在屏幕上自由移动。” 不一会儿测试完毕,游戏正式开始了。这时记者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千万别胡思乱想,把注意力集中到屏幕上,指挥你的小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记者一会儿想这样,一会儿想那样,念头东一个西一个地冒出来,屏幕上的游戏小人“玛瓦格”就像喝醉了酒一样忽左忽右,不一会儿就摔到悬崖下面。一次不成功,再来一次。这一次记者终于全神贯注,努力让“玛瓦格”躲到了远离悬崖的一侧,成功了。 这项技术将不仅仅用在游戏上,军事上将有更多应用 相信看到这里,电脑游戏玩家肯定是最先兴奋的一群人。麦克达比博士说:“这项科学成果将让电脑游戏步入新的阶段。以前的操作模式是,玩家的想法作用于手指,然后敲击键盘或挪动操作手柄,完成动作。现在则可以把种种想法直接作用于电脑屏幕之上,无疑大大缩短了反应时间,在‘反恐精英’这样争分夺秒的战略游戏中,更快往往意味着更强。” 但是,科学家费时费力,就是为了让电脑游戏玩家更爽一些吗?显然不是。麦克达比博士指出,一旦技术成熟,残疾人将会是最先受益的人群。“他们可以直接用大脑指挥自己的轮椅。”有科学家表示,人们甚至可以运用这项技术手脚不动地指挥其他电子机械,比如驾驶汽车。 这项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也不可忽视。据报道,美国五角大楼下属的“尖端国防产品研究所”(Darpa),不但正密切关注这项技术的进展,更为其开发投资2400万美元。美国军方认为,如果把这项技术应用于战斗机的火控系统,将让飞行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随心所欲”,为他在对抗中争取到1/10秒的时间。有时,胜利就在这一瞬中诞生。加里·麦克达比博士说:“我们开发这项技术,完全是为了民用。但是我也不能不承认,一旦这项技术成熟,肯定会被用在军事领域。” 来源: 北京科技报 (责任编辑:泉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