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科技评论

张育林:中国在高科技领域迈向世界一流水平

时间:2010-11-23 22:06来源: 作者:

“中国在高科技领域迈向世界一流水平”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张育林解读“天河一号”

  编者按:

  国际超级计算机TOP500组织日前发布第36届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名榜。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承担国家“863”计划“千万亿次高效能计算机系统研制”重大项目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系统,以优异性能位居世界第一。本报特刊发国防科大校长张育林的访谈文章以及该校计算机学院的相关报道,揭秘“天河”团队的奋斗历程。

  由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中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夺得全球性能桂冠之际,国防科大校长张育林接受专访,对“天河一号”进行了解读。

  问:“天河一号”二期系统的速度名列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首,您对此如何评价?

  张育林: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超级计算机综合技术水平进入国际领先行列的历史性突破,标志着我国正在高科技领域迈向世界一流水平。

  问:速度是衡量超级计算机性能的唯一标准吗?

  张育林:速度是首要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与国际上其他机器相比,“天河一号”的异构融合体系结构、高阶光电混合通信、高性能虚拟计算域等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与一年前研制成功的一期系统相比,“天河一号”二期系统有三大进步:一是峰值速度和持续速度分别提高了2.89倍和3.55倍,二是效率提高了近10%,三是自主技术大幅增加——新的系统中,互联芯片全部为我们自主研制的产品,CPU(中央处理器)也首次部分采用了我们自主研制的“银河飞腾1000”芯片。

  问:一期系统的CPU全部是进口产品?

  张育林:一期系统使用国外进口CPU,主要是出于研制进度和成本方面的考虑。在部署系统升级时我们决定,新一代“天河”要有中国“芯”。经过科研人员不懈努力,我们在2010年成功研制出“飞腾”芯片,性能达到了当今世界主流服务器CPU的水平,为“天河”系列高性能计算机提高峰值速度和运算效率提供了重要支撑。这是国防科大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研制出高性能的通用CPU,体现了逻辑设计、工艺生产等方面的进步。因此,“天河一号”二期系统速度夺冠的背后,体现的是全方位技术进步。

  问:“天河一号”的研制成功为今后的自主创新实践积累了哪些经验? (责任编辑:glia)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