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10年的结束,《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简称“十一五”科技规划)的执行期已经结束。目前,有关部门正在为我国未来五年的科学技术发展制定规划,确定发展思路、目标与重点任务。 此时,深入总结和分析“十一五”科技规划执行的经验与不足,对“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十一五”科技规划的战略目标是:要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形成合理的科学技术发展布局,力争在若干重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和跨越发展,R&D(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2%,使我国成为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科技大国,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奠定基础。 近来,科技部组织的“十一五”重大科技成果巡礼,展示了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我国第一台深海载人潜水器等成果,说明“十一五”期间我国科技重点工程、重大项目成果丰硕。 科技部有关负责人说,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世界科技竞赛中,中国不仅没有落后,而且交出了较为满意的答卷。 但是,到目前为止,就“十一五”科技规划确定的国家创新体系、发展布局、R&D投入以及我国是否已经成为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科技大国等战略目标,还没有见到有关部门正式公布全面的评估报告。 对“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工作进行全面总结需要系统深入的工作。笔者这里仅就“十一五”科技规划确定的到2010年需要达到的主要指标进行分析,来检视“十一五”科技规划的执行情况。 “十一五”科技规划确定的2010年发展指标共9项,其中的“到2010年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进入世界前10位”、“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进入世界前15位”、“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5000万人”、“从事R&D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全时当量达到130万人年”4项指标,根据2011年1月13日新华社播发的报道《勇立潮头向未来——迎接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综述》,以及2009年9月17日时任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李学勇出席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介绍中国科技事业六十年发展成就公布的数据,这4项指标已经完成,分别为:2009年我国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居世界第9位,2008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界第4位,2009年我国科技人才资源总量达到5100万人,2009年我国从事R&D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全时当量达到190万人年。 而另一项指标“2010年科技活动人员总量达700万人”,笔者找不到2009年或更新的数据,根据2009年中国科技统计数据(2010年数据尚未公布)公布的2008年500万人,以及2009年我国科技人才资源总量达到5100万人和从事R&D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全时当量推算,这项指标应该能够完成。 对于“201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以上”以及“对外技术依存度达到40%以下”两项指标,笔者找不到国家统计局、科技部或其他官方部门公布的数据。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局长李连仲于2010年4月17日在首届宏观经济形势与企业发展战略论坛上认为,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而《科技日报》在2009年12月20日发表的《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60%的目标有望实现》一文公布的数据则显示:在1980年至2007年间,科技进步(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5.62%;其他学者计算的近30年我国年均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6.29%。综合以上信息,可以认为这项指标已经完成。 (责任编辑:gl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