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科技评论

政协委员建言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现实生产力

时间:2011-04-07 18:18来源: 作者:

  让高校科研成果走出“深闺”

  ——全国政协委员建言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政策,着力推进重大科学技术突破。进行科技研究和实验的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2.2%,以促进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

  据悉,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科研成果70%诞生于高等学校。据统计,自国家设立科学技术奖以来,截至2009年,高校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489项,占授奖总数的52.3%,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191项,占授奖总数的37.0%,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044项,占授奖总数的30.9%。高校已经成为我国科研重地。

  然而尽管我国高校每年有数万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其中有30%以上的成果鉴定为国际首创、国际领先或者填补了国内空白,遗憾的是这些成果只有极少一部分转化成为实际生产力。大部分成果只能“沉睡”在实验室和书斋中,导致了高校科技研究成果的推广步履维艰。高校的科研成果如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校科研成果“锁在深闺无人识”

  “目前我国教育科研现状是,成果很多,但是与产业无法对接,没有形成市场上需要的产品。”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席科学家牛文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

  牛文元说:“目前企业压力也很大,自主创新急需科研支撑,但是两者对接还需磨合。”

  据了解,在国外,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非常受“追捧”,企业常常主动跑到高校、科研院所的实验室,争取得到最新的科研成果,并迅速转化成现实生产力。而在我国,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则乏人问津,一“出世”就被束之高阁。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葛剑平认为,市场需求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目前高校科研立项的主导思维很大程度上还是‘学术思维’、‘专家思维’,而缺少‘市场思维’。科研人员‘重申报,轻研究’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由于受金融危机、经济利益及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性的影响,企业尚未成为联合创新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大多数企业更愿意接受拿来就能生产,就能投入市场的技术成果。”

  由于缺乏足够的科研经费延伸科技成果的转化,导致高校一些具有实用性价值的科研成果也会由于科研经费缺乏而无法继续中试,制约了成果的转化。

  这种“锁在深闺无人识”的尴尬,不仅挫伤了科研及创新人员的积极性,更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责任编辑:glia)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