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神经科学 > 研究进展

150年,始终有人捍卫进化论(2)

时间:2006-04-04 09:35来源:新京报 作者:bioguider




  辩护3        “突变理论”协防进化论软肋



  寒武纪时代生命大爆发是牵绊着生物学家的一个结。



  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专家王文利介绍,其实类似的争议还有生命的大灭绝。我们熟知的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大灭绝”就属于这种情况,“为了合理解释进化进程中的此类现象,2O世纪5O年代,德国学者兴德沃夫率先提出了‘新灾变论’”。



  王文利解释,“新灾变论”认为,在宇宙和生命的演化史中,出现过一系列的突变和灾变事件,这是宇宙演化、生命演化过程中的基本现象,是构成生命进化事件的主导因素。“现在我们通常会提到,类似超新星爆发、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等外因、灾祸构成了生命史的重大部分。”



  尽管新灾变论解释了地球突发进化事件,但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还是古生物学家研究的一个心结。学者通常认为突发的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而这些与达尔文的进化论并不相悖:或许是大气中积累了足够的有利于呼吸作用的氧,从而有利于物种的生存;或者也有可能是全球的环境变化有利于后生动物的生存。



  周忠和表示,一些科研人员已借助发现的实物得出结论,寒武纪之前,地球上就已存在多细胞动物。所以所谓的大爆发也不是全然没有前提的。更何况,所谓的大爆发其实延续的时间并不短,有几百万年的时间。“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在寒武纪之前已经有很长时间的积累。另外,化石纪录通常是很不完整的,证明某种化石存在很容易,但要证明它不存在就很难了。”



  “达尔文的进化论具体到一些物种的进化的特殊情况,就需要新的研究去补充它了,”于军表示,毕竟达尔文理论是在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达尔文本人也是持这种观点的,一些意外、例外事件也是在宇宙演化的情理之中。”



  专题采写:本报记者李健亚



  ■新知补丁



  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认为分子水平上的大多数突变是中性或近中性的,自然选择对它们不起作用,这些突变全靠一代又一代的随机漂变而被保存或趋于消失。



  间断平衡论上世纪70年代兴起的、反对达尔文“渐变论”的学说,认为生物进化不是渐变的,而是渐变与骤变交替出现的过程。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生物发生、发展、分类、分布、进化等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化石。



  辽西热河生物群保存了一个世界罕见的中生代化石宝库,包括20多个重要的生物门类,对于研究古生物学和进化生物学中的许多问题有重要意义。



  新灾变论周期性的大灾变导致地球上的生物集体灭绝周期性地发生,每次集体绝灭后,经过短暂的萧条期,一批新的、更进步的种类会出现。



  本专题感谢以下学者:王文利(北京自然博物馆标本部主任、教授)

  周忠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于军(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教授)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