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神经科学 > 生命探索

人类健康将步入“3P”时代(2)

时间:2006-04-05 09:43来源:金桥信息 作者:bioguider

  据悉,针对原来多个部门交叉管理的现象,申城已经建立起食品安全监管的市政府联席会议制,并由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统一协调行使市场监管执法权,成效显著。而在国家科技部与上海市的部市合作项目中,全国首个国家级食品安全工程技术中心也将落户上海。

  作为市食品安全工程技术中心的筹备负责人,史贤明说,中心还将着手研究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等常见污染物的活动规律,由此弄清楚污染源是怎样“混”入食品,又在怎样的条件下大规模繁殖。在这一基础上,中心将建立上海食品安全的数据库和信息网络系统,在网上不定期发布食品安全预警公告,并与市民展开互动交流。

  器官“拷贝”不走样

  技术支撑:医用材料与组织工程

  7岁的盲童洋洋这些天望眼欲穿,为了获得一只角膜材料,他已经等待了2个多月。不过,如果时间“快进”15年,成千上万的眼病患者将免去等待的煎熬,利用每个人自己的角膜缘干细胞,科学家就能为他们“复制”出一只宛若天生的角膜。 

  1992年末,美国哈佛大学组织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一次普通的周会即将结束,实验室“老板”瓦康迪教授宣布散会。“慢。”实验室一隅传出一声轻语,是坐在后排38岁的中国研究员曹谊林。他从座位底下取出一只小笼子,笼内有只小白鼠,再看,鼠背上竟然长着一只耳廓——维妙维肖,软骨真赝难辨的“人耳”!

  5年后,曹谊林在上海成功进行了世界首例利用体外细胞繁殖复制人体器官的动物试验,在鼠背上“种”出人耳,使组织工程理论从“虚幻”一下迈进“现实”。

  对于外伤或病变引起的器官缺损,临床医疗常常采用的自体移植方法,难免给患者其它部位造成损伤;异体组织移植,排异现象难以克服;以其它的代用品植入人体,不能长久,且可造成排斥或感染。组织工程技术为人类找到了既不损害自体组织,又可修复器官缺损的“完美”方法。

  去年,曹谊林领导的上海组织工程研究与开发中心,又从兔子眼内分离了小于1平方毫米的角膜缘干细胞,在实验室里“复制”出晶莹透明的角膜组织,令兔子的眼睛重放光明。这意味着,人体器官“复制工厂”的梦想离我们又近了一步。

  目前,上海组织工程研究与开发中心已成功地为高等哺乳动物“复制”出骨骼、皮肤、神经、血管、肌腱、关节等各种器官。不久的将来,人体器官或组织的移植、修复,就像换汽车零件那样方便,再也不愁找不到供体和排异反应了。

  医学影像数字化

  技术支撑:智能医疗装备

  对CT,人们早已熟悉,那么,什么是PET呢?

  为了确诊,医院常需要采用多种检查手段,包括X光片、超声波、CT、MR甚至核医学功能成像,而医生在诊断过程中,需要记忆和浏览大量的图像信息,并将它们放在一起对比。

  下图是一套用高亮度液晶八屏集中显示CT、MR、DSA、CR、DR、超声、核医学等各种影像设备图像的“数字影像会诊中心”,它提供直观的影像比较,赋于医学影像诊断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时代技术特点。

  数字化医疗影像技术能高质量快速重建数字医学影像功能与结构信息,对感兴趣病灶或解剖结构进行自动分割与识别,对图像进行三维重构及可视化,并可进行高效压缩和远程传输,具备高灵敏、微创或无创、易操作、易联网、处理和控制智能化等特点。

  如PE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是一种利用放射性核素进行功能代谢显像的影像设备。由于它探测灵敏度高,能精确地诊断小病灶肿瘤,并鉴别其良恶性,为放疗和化疗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

  在“十一五”期间,上海将加快研制PET、核磁共振超声消融系统、全自动酶免生化分析系统、医用回旋加速器中的质子束治疗系统等智能医疗装备,实现诊断治疗智能复合设备的商品化生产。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14)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