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鬼蜱虫传播的主要疾病有哪些? 蜱虫可以传播许多传染病。蜱传播的病毒性疾病有:森林脑炎、新疆出血热、凯撒奴尔森林病、兰加特脑炎、鄂木斯克出血热、西尼罗热等;蜱传播的螺旋体病有:莱姆病、蜱媒回归热(地方性回归热)等;蜱传播的立克次体病有: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巴通体病、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西伯利亚蜱传斑疹伤寒)、Q热、落矶山斑点热、钮扣热等;蜱传播的细菌性疾病有:鼠疫、布氏杆菌病、兔热病等;蜱传播的原病有:巴贝西原虫病。 近两年来,我国湖北、河南、山东等地陆续报告一些以发热、胃肠道症状、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感染性病例,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并有因多器官衰竭、救治无效死亡的病例。后来发现这些病例多发生在山林地区,呈散发流行,发病前这些患者大多有被蜱虫叮咬的历史。开始怀疑是蜱传播的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但在许多患者的血液内未检测到无形体。由于找不到这种蜱传播疾病的病因,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0年5月将这种新发现的传染病暂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我国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科学家对这两年各地报告的患者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又检测了600多份患者或健康人的血液,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发现导致这种蜱虫叮咬传播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于是,吸血鬼蜱虫又增加了一项传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罪名。据了解,最近山东发生的蜱传播疾病和北京地坛医院死亡的病例均是这种新型布尼亚病毒所致。 如何预防蜱虫吸血致病? 预防这些吸血蜱虫传播的疾病主要方法就是防止蜱虫叮咬。在人们经常活动的蜱虫栖息及越冬场所喷洒敌敌畏、马拉硫磷、杀螟硫磷等灭蜱,饲养的牲畜可定期药浴杀蜱。在流行区从事野外劳动和郊外或山区旅游的人要注意个人防护措施,穿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裤,穿长袜长靴,戴防护帽,外露部位要喷洒驱蚊药,尽量避免在野外长时间坐卧。另外,在接触流浪狗和流浪猫时,要注意防止被寄生在猫狗身上的蜱叮咬。 蜱虫叮咬有一定规律。硬蜱多在白天叮咬宿主,软蜱多在夜间吸血;常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蜱的头、胸、腹是融合在一起的,看不见头,虫体前端只有颚和螯肢口下板组成的口器,被称为“假头”。叮咬人时,它会用螯肢牢牢抓住皮肤表层,将“假头”深深地刺入皮肤真皮层,看上去像是整个头部都钻进了皮肤,非常可怕里。蜱的口器有倒刺,刺入皮肤后难以被拔除,而且越刺激蜱虫,它就越往体内深部钻,并吐出更多的蜱虫唾液。因此,如果发现蜱虫附着在身体上叮咬,不能立即用镊子等工具将其除去,应立即到医院在在叮咬处消毒后进行局部麻醉,麻醉起效后才可用镊子将蜱虫连同它口器里的倒刺一起去除,一点也不能留在体内。 (责任编辑:gl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