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神经科学 > 研究进展

2006年世界科技发展回顾(二)(2)

时间:2007-01-02 21:52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admin




  俄罗斯科学院地球化学与分析化学研究所利用铪和钨同位素研究地球的形成过程时,精确测定了地球的年龄,约45.67亿年,并发现月亮至少比地球早700万年形成。该成果有助于更准确了解地核的形成时间和地球形成的初期形态,以及地球大气层和第一滴水如何形成等问题。  



  由瑞士、俄罗斯和波兰科学家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成功地对人造元素112的两个原子进行了化学测试,首次发现“超重原子核岛”的运动特性。这一最新的放射化学实验显示,人造元素112的运动特性类似于液态重金属水银,而非早先猜测的如稀有元素氡。  



  由德国、俄罗斯、美国、瑞典、日本、中国和波兰的24位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在德国达姆斯塔特加速器上,成功合成了元素周期表上108号元素Hs的超长寿命同位素270(质子数108和中子数162),标志着人类向“稳定岛”理论又迈出重要一步。  



  德国:顾刚(本报驻德国记者)  



  德国在基础科学方面重视光电研究,成果显著。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作为新的研究手段,再创激光能量世界纪录。  



  德国马普聚合物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开发出一种新方法,利用两种光活性物质将低能长波光子转换成高能短波光子,极大地提高了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率,有助于开发新一代高效太阳能电池。  



  作为新的研究手段,德国汉堡电子同步加速器中心的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在1000万瓦电能的作用下,创造了一项新的世界记录:在13.5至13.8纳米的波长上,产生了每秒脉冲150次、每次脉冲能量达170微焦耳的新纪录。该中心还将建造3.4公里长的欧洲自由电子伦琴激光装置(XFEL),预计到2013年建成投入使用。  



  一个由俄罗斯、比利时和德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科研小组,使用三度重合的低能粒子记录技术:同时记录电子、光子的飞行时间和质子获得的脉冲能量,首次在实验中观察到中子衰变的新方式———放射β(beta)衰变,即一个自由中子衰变成质子、电子、反中微子和光子。该成果对粒子物理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法国:毛文波(本报驻法国记者)  



  法国在纳米制造基础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六“爪”型分子工具可操控原子。本年度法国数学家还获得了世界数学界殊荣。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设计出一种六“爪”分子,可收集并能将金属原子逐一粘连在特定平面上。这种分子工具犹如“吸尘器”,一次最多可吸走或“运输”5个原子,将其送到目的地的误差小于0.1纳米。该成果今后有望应用在原子级金属导线的制造等领域。  



  2006年,法国巴黎南奥塞大学教授旺德霖·维尔内尔与其他三位数学家共同获得本年度国际数学家大会的菲尔兹奖。维尔内尔获奖主要因为他在LOEWNER(娄威纳)矩阵方程式演算和二维布朗运动几何学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英国:何屹(本报驻英国记者)  



  英国科学家计算出暗物质的大小及其温度,并对引发火山爆发的原因有了新认识。  



    



  英国剑桥大学天文学家利用超大望远镜阵列,观察了环绕银河系运行的12颗矮星系,计算出暗物质的大小及其温度,暗物质的温度大约为1万摄氏度。  



  英国剑桥和布里斯托大学科学家通过研究火山爆发时的喷发物发现,其中所含的大量玻璃态夹杂物记录了大量信息,可使科学家确定火山爆发时地球深处的物理环境。由于结晶通常与冷却相结合,使科学家对引发火山爆发的原因有了新的观察视角。  



  以色列:田学科(本报驻以色列记者)  



  以色列在基础研究领域获得一些颇有意义的发现,使人们对用词语来表达思想有了新认识,最新考古发现将人类开始农业生产的年代追溯到1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魏兹曼研究院的物理学家和语言学家联合研究,揭示出人类用词语来表达思想的基本准则。研究人员通过编制一种数学工具,利用数学分析方法来建立词语概念和思想之间的联系,在理论上揭示了措辞结构用于传递概念和在读者心理重现其含义的机理。  



  以色列巴依兰大学科学家通过最新考古发现认为,人类开始从事农业生产的年代可以追溯到11000多年前。这不仅使早先人类开始农业生产的年代大大提前,而且更新了过去对人类如何从游牧时期转变到从事农业生产时代的一些认识。  



  韩国:邰举(本报驻韩国记者)  



  由韩国科学家牵头的国际研究小组,揭开了现代天体物理学主要难题之一———椭圆形星云中产生星球的机制。小组研究发现,一部分椭圆形星云内部可形成星球,但是黑洞的能量对这一过程有所遏制。  



  加拿大:杜华斌(本报驻加拿大记者)  



  加拿大科学家研究认为,因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有可能最终影响地球内部的运动方式。相关研究发现,因降雨引起的侵蚀直接影响山脉下面的大陆板块运动。  



  航空航天:  



  美国:毛黎(本报驻美国记者)  



  美国航天探索活跃,重大事件接连不断,取得了不凡的成果。“新地平线”号飞向冥王星,“星尘”号带回彗星尘埃,在彗星尘埃中发现只能在高温下生成的物质;另一方面,“发现”号航天飞机成功重返太空,美国同时大力鼓励和投资商业发射计划。  



  为了确认冥王星的身份、探寻柯伊伯带星体的奥秘,新年伊始,美国宇航局就把第一个造访冥王星的人类探测器———“新地平线”号,于美国东部时间1月19日下午2时送入太空,“新地平线”号计划于2015年抵达冥王星,并对其进行近距离观测。该探测计划是人类对太阳系最遥远的第三个区域———冥王星及其柯伊伯带的首次探索。这次探测将极大加深人类对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的认识,有望澄清围绕冥王星的争议和众多谜团,更可将人类对太阳系最后的“地平线”———柯伊伯带的认识向前推进一大步。  



  2月15日,美“星尘”号飞船从飞行在太空中的“维尔特二号”彗星附近收集到尘埃后顺利返回地球。研究人员对飞船捕捉的尘埃的初步分析表明,尘埃的确来自彗星,而且是45亿年前太阳系刚刚形成时留下的原生质,没有发生什么改变。此外,彗星尘埃非常微小,有些尘埃直径只有4微米。  



  3月13日,美科研人员在彗星“维尔特二号”的尘埃粒子中,发现了只有在高温下才能生成的物质———橄榄石,即硅酸镁和硅酸铁组成的晶体,还发现了也只能在高温下生成的含有钙、铝、钛等金属元素的晶体。这些发现表明,彗星由从低温到高温条件下形成的多种物质的混合物构成,不同彗星的构成并不相同,各自也有不同的历史,“维尔特二号”的历史尤其复杂。  



  2006年美国恢复了航天飞机的正常飞行。从7月4日到17日,“发现”号航天飞机顺利完成了它的太空之旅。在发射升空、飞行、对接、脱离返航等各个阶段,机组人员对改进后的航天飞机的安全性能进行了多种测试。美国宇航局认为,这次飞行证明航天飞机的安全性能已有大幅提高,这为今后的航天飞机飞行“铺平了道路”。航天飞机恢复飞行后的首要任务是建造国际空间站。美国计划在2010年完成空间站建设后停止使用航天飞机。  



  此外,为了保证2010年后新太空舱(CEV)启用前美科学家能继续在空间站工作,美国正在大力鼓励和投资商业发射计划。如果商业发射届时仍不成熟,宇航局可能考虑同他国合作,或续用航天飞机。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